用户专区

下载专区

排行榜

友情链接

微信公众号

期刊搜索

当前目录

2023年第42卷第9期

(下载当期目录)

  • 陆相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探区山西组为例
    李艳霞,吴雨威,王巧玲,王凤琴,张凤奇,孙建波,郭皓炎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页岩及页岩气富集特征,选取延安探区页岩样品进行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页岩解析气、等温吸附等实验分析,对研究区山西组页岩气的富集主控因素进行详细的探讨。结果表明:①有机碳总量变化范围较大,以Ⅲ型干酪根为主。镜质体反射率Ro平均值为2.39%~2.51%,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②有机碳含量、热解参数游离烃(S1)及热解烃(S2)均与解析气含量、等温吸附气含量呈现正相关性,镜质体反射率Ro与解析气、残余气及总含气量具正相关关系。③储层孔隙度较低,物性与页岩气含量成正比;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比表面积高,有利于提高页岩对气体的吸附能力,但是粘土矿物含量与页岩气产量成反比。④山1段早白垩世末期地层过剩压力较高,延川—张家滩—云岩—宜川一带的地层过剩压力基本在10 MPa以上,地层过剩压力对页岩气的保存具有决定作用。研究结果认为,页岩气的富集主控因素为高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其次物性显示测试样品渗透率较高、早白垩世末期的地层过剩压力较大,为页岩气提供了重要的保存条件。
    2023  .  42(9):    1423-1431    [摘要](23)    [PDF](44)
  • 湘东光明萤石矿黑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萤石成矿的启示
    龚雪婧,孟贵祥,汤贺军,张雄,阮帅,文亭,朱文卿
    光明萤石矿产出于湘东锡田岩体北部,为探究矿区内黑云母花岗岩与萤石成矿的关联,对岩体和萤石矿体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并利用LA-(MC)-ICP-MS对黑云母花岗岩中锆石开展了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72.62%~77.34%)、高碱(Na2O+K2O=6.03%~8.66%)、富铝(Al2O3=12.02%~13.83%)特征,A/CNK值介于1.07~1.14之间,为过铝质花岗岩。3个样品低U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在215~218 Ma之间,指示花岗岩侵位于印支期。矿区黑云母花岗岩印支期—燕山期锆石年龄为237~133 Ma,在230~210 Ma、190~170 Ma、150~130 Ma存在3个较集中的年龄峰期,暗示岩浆侵位后受到热事件影响,推测矿区岩浆活动具有多阶段性。黑云母花岗岩岩体有较强的负Eu异常,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亏损Ba、Nb等元素;萤石具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Rb、Ba、Nb、Hf相对亏损,U、La、Nd、Zr、Y相对富集。按照燕山期成矿岩浆活动时间(133 Ma)估算,岩体εNdt)=-11.2~-10.6,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793~1837 Ma;萤石εNdt)=-11.3~-10.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741~1848 Ma,二者具有较一致的Nd同位素组成。岩体锆石Hf同位素测定值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176Hf/177Hf=0.282234~0.282420,εHft)=-16.7~-8.5,TDM2=1756~2214 Ma,显示古—中元古代地壳模式年龄。综合研究发现,光明萤石矿多阶段岩浆活动起源于成熟地壳白云母的脱水熔融,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多期次的岩浆补给和较强的结晶分异。萤石矿石与矿区内燕山期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稀土与微量元素特征,与黑云母花岗岩不同,暗示光明矿床萤石成矿与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并有少量大气降水加入。
    2023  .  42(9):    1432-1452    [摘要](20)    [PDF](37)
  • 江西众埠街大型铅锌矿床Rb-Sr同位素年龄及成矿流体特征
    蔡报元,黄志斌,张彦伟,余光模,吴星星,王维洋,马天
    江西众埠街矿床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是近年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为研究众埠街矿床成矿作用,对成矿阶段的石英、方解石开展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采用闪锌矿Rb-Sr定年方法测定众埠街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通过闪锌矿Sr同位素初始比(87Sr/86Sr)i判断成矿物质来源。测得闪锌矿Rb-Sr等时线年龄为359±7 Ma,表明铅锌成矿期为早石炭世。闪锌矿Sr同位素初始(87Sr/86Sr)i值介于0.6937~0.7163之间,平均值为0.709,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均一温度范围为154~310℃,盐度范围为0.70%~5.70% NaCleqv。石英氢-氧同位素结果显示,δDV-SMOW值变化范围为-75.4‰~-58.1‰,δ18OH2O值为1.0‰~8.1‰。综合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混合少量的大气降水。众埠街铅锌矿为岩浆热液型矿床,与沉积型锰矿床没有成因联系。
    2023  .  42(9):    1453-1466    [摘要](17)    [PDF](31)
  • 新疆希勒库都克铜钼矿床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勘查模型
    王幻,王书来,黄波,王泉,冉皞,张培烈
    新疆希勒库都克斑岩型铜钼矿床是近年来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发现的隐伏矿床。为了理清该矿床成矿特征,构建找矿勘查模型,指导区内找矿,针对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结合矿化特征、蚀变特征、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蚀变矿物分布规律等研究,建立了找矿勘查模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勘查研究手段发现,该矿床矿化主要赋存于早石炭世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体及接触带围岩中,深部的花岗斑岩提供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矿区内北北西向、近南北向断裂及岩体侵位导致的裂隙构造是重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土壤中的主要成矿元素具有分带性,地球化学异常、矿化蚀变、高精度低磁异常和激电异常可以圈定蚀变矿化体。矿区地表圈定的1~2 km2的椭圆状蚀变异常内发育的褐铁矿化、细脉状硅化、绢云母化、粘土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角岩化等蚀变,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建立的找矿勘查模型对东准噶尔地区斑岩铜钼矿床及中亚造山带斑岩矿床找矿勘查具有借鉴意义。
    2023  .  42(9):    1467-1479    [摘要](17)    [PDF](29)
  •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鸡笼山矽卡岩型铜金钼矿床花岗闪长斑岩对成岩-成矿的指示:来自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龄的证据
    王兆强,张岩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背景下壳幔相互作用的外部响应,是长期成岩-成矿作用的直接结果,但丰山矿田的成岩-成矿事件并未得到深入的分析。以鄂东南丰山矿田鸡笼山矽卡岩型铜金钼矿床中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全岩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析,探讨丰山矿田的成岩-成矿过程。研究结果显示,来自鸡笼山矿床的花岗闪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花岗岩(A/CNK值多小于1),并且具有埃达克岩特征(高Sr/Y值);锆石U-Pb年龄为147.5±1.4 Ma,表明成矿岩体在晚侏罗世就位。综合已有研究,提出鸡笼山矿床成矿岩体为具有火山弧岩浆特征的埃达克质花岗岩,成矿岩体由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且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丰山矿田成岩-成矿事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丰山矿田存在152~145 Ma和142~138 Ma两期成岩-成矿作用,第一期成岩-成矿事件对应形成斑岩-矽卡岩型铜-金-钼矿,第二期成岩-成矿事件对应形成斑岩型成矿系统。由于研究区西南侧和东北侧差异性隆升-剥蚀由大到小,东北侧丰山洞矿区现今保留完好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金-钼矿和外围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组成的斑岩型成矿系统,而其西南侧鸡笼山(斑岩-)矽卡岩型铜-金-钼矿外围无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最西南侧的白果树岩体则剥蚀殆尽不见矿。
    2023  .  42(9):    1480-1493    [摘要](21)    [PDF](29)
  • 雄安新区岩土标准地层序列划分
    杜亚楠,李传金,朱辉云,张曦,龚雪,闫晓然,马震,董涛
    为统一雄安新区地层序列划分标准,实现雄安新区工程勘察数据的入库、互相调用和综合利用分析,在搜集雄安新区大量工程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质年代、地质成因、沉积序列、地层岩性、物理力学性质等因素,对雄安新区100 m深度范围内的地层进行了统一划分,并对标准地层采用"主层编码+岩性亚层编码+特殊成分编码+工程性质次亚层编码"的形式进行了标准化编码。将雄安新区100 m以浅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18个主层,其中冲洪积层及冲湖积层、5个钙质结核层是具有典型特征的标志层,可作为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并根据颗粒粗细对各主层内的亚层进行了分层。雄安新区100 m深度范围内地层序列划分标准的建立,可为勘察单位在雄安新区规范、标准地开展工程地质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可满足政府部门对工程地质数据的有效管理与精准服务的需求。
    2023  .  42(9):    1494-1504    [摘要](16)    [PDF](30)
  • 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滚动背斜与顶部垮塌断层形成的构造物理模拟
    汤梦静,王毛毛,贾红义,王衍迪,闫兵
    伸展盆地中发育的复杂断裂体系的结构样式、形成过程及成因机制一直是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难点。利用构造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典型剖面中滚动背斜与顶部垮塌断层的发育过程与形成机制。通过设计2组对照实验(E1和E2),分别研究了惠民凹陷中拆离断层和内部洼陷断裂对上盘褶皱和断裂结构影响和控制机制。其中,E1为预设断层模型,主要模拟弯曲的宁南拆离断层;E2实验采用双底板相对伸展模型和预设正断层模型相结合的方案,主要考虑了伸展盆地中后期次级洼陷的活动。构造物理模拟E1实验再现了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滚动背斜与顶部垮塌断层的形成过程,表明宁南断层实际控制了上盘一级褶皱的形态和次级断裂体系的发育。顶部垮塌断层体系由顺向和反向正断层构成,总体为不对称的结构特征,新发育的共轭断层具有同期的活动性,随后呈现侧向迁移的规律。断层位移量演化统计表明,实验存在同时活动、呈共轭关系的2组破裂面,与伸展楔体预测的2组库伦破裂一致,反映其处于或接近临界楔体状态。另一组实验显示,临邑和夏口断层的发育切割了早期形成的顶部垮塌断层,临南洼陷开始形成并不断加宽,最终形成的样式与现今构造剖面一致。本次研究对其他类似的伸展断层相关褶皱中的滚动背斜及其相关垮塌断裂发育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3  .  42(9):    1505-1515    [摘要](17)    [PDF](31)
  • 高精度铅同位素比值MC-ICP-MS测试方法及岩石标样铅同位素组成
    卢山松,童喜润,谭娟娟,邱啸飞,杨红梅
    利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Neptune plus)建立了高精度铅同位素比值MC-ICP-MS测试方法。建立该方法的过程中,重点评估了加入的Tl标准溶液对铅同位素比值测试结果的影响,并最终确定Tl标准溶液的浓度为25 ng/mL,同时样品溶液Pb的浓度应该大于25 ng/mL (即Pb/Tl浓度比应大于1)。利用该方法对铅同位素标准物质SRM 981进行了长期监控(2020年7月—2021年6月),测试结果为:206Pb/204Pb=16.9415±0.0010、207Pb/204Pb=15.4985±0.0009、208Pb/204Pb=36.7204±0.0023,与统计的文献报道值一致。长期监控的全流程空白均小于0.25 ng,能满足地质样品高精度铅同位素比值测试的需要。同时运用该方法,对4个元素含量标样(BCR-2、AGV-2、BHVO-2和BIR-1a)进行了铅同位素比值测试,测试结果与文献报道的测试结果和精度一致,表明建立的方法是准确、可靠的。
    2023  .  42(9):    1516-1530    [摘要](19)    [PDF](24)
  • 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与展望
    金霄,路玉林,罗晓玲,解雅麟,费振华,冯艳芳
    为助力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标准化支撑引领作用,以历版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及其相关体系为参考,总结特点和规律,引入系统思想,依托信息化技术,对现代化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构建提出展望。研究认为,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演绎展现了地质调查业务发展的轨迹和特征;呈现出以5年为周期的规律;逐渐呈现复杂系统性。研究提出全领域、多门类、智能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可以分阶段实现:①以业务领域、技术方法、管理为分类属性,构建三维数字化地质调查标准体系格架;②依托信息化技术呈现标准体系表;③以机器可读标准和地球科学知识图谱为引擎,推动标准体系升级,为地质调查工作科学、健康和高效发展提供更多的标准数据支持和前瞻启示。
    2023  .  42(9):    1531-1540    [摘要](18)    [PDF](26)
  • 兴安地块南段霍布林岩体成因及其对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的启示
    李猛兴,王丽娟,张利明,王志强,罗栋,李珍
    兴安地块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强烈,深入了解该时期的花岗岩成因和岩浆演化过程,对完善该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及指导找矿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从锆石U-Pb测年、地球化学特征等角度对兴安地块南段的霍布林岩体进行了全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霍布林岩体由正长斑岩、二长斑岩2种岩性组成,且以前者为主。二者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57±1 Ma和139±1 Ma,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2个阶段,是晚中生代早期构造岩浆事件的反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2种岩石均具有分异程度中等、富碱、富钠、准(弱)铝质及SiO2与P2O5负相关的特点,再结合偏高的Zr含量(276.3×10-6~499.5×10-6)及锆石饱和温度(788~881℃),将这2种岩石归属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的I型花岗岩,并向A型过渡;岩体稀土元素总量中等—偏高,弱负Eu异常,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Ti,尤以正长斑岩更明显。地壳加厚和部分熔融作用可能是岩体主要形成机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其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后碰撞环境,区域应力场由挤压向伸展转变,进一步推测蒙古-鄂霍茨克洋在兴安地块南段的闭合时限早于157±1 Ma。
    2023  .  42(9):    1541-1555    [摘要](15)    [PDF](24)
  • 东昆仑西段原特提斯洋洋盆闭合时间——来自新疆木孜塔格地区同碰撞花岗岩的证据
    王坤,蔡志超,王玺,王艳慧,李鑫浩,曾水石,李腾鑫,韩亦菲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木孜塔格地区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研究,探讨其成因及构造环境,为东昆仑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新信息。对木孜塔格地区出露的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其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15±4 Ma (MSWD=2.9)和419±6 Ma (MSWD=4.3),表明该花岗岩形成于早泥盆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木孜塔格地区中粗粒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均具有高硅、低镁和低钛特征,铝饱和指数大于1.0,主体为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系列。稀土元素配分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2类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等元素,而亏损Nb、Ta、Yb、Y等高场强元素,结合CaO/Na2O和Al2O3/TiO2值及区域地质资料,推测木孜塔格地区花岗岩应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且岩浆源区为贫粘土沉积物的陆壳。综合造山带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东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的闭合在时空上表现出差异性,整体呈现出纵向上北部和中部早于南部,横向上东段早于西段的特征。
    2023  .  42(9):    1556-1570    [摘要](18)    [PDF](25)
  •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雅干地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化石新发现
    丁海生,雷聪聪,闫振军,王文宝,李卫星,马军,薄海军,李成元,王振义
    在内蒙古银额盆地西北部洪果尔吉乌拉山间盆地内首次发现早白垩世叶肢介化石1属2种,包括:Diestheria yixianensis Chen,Diestheria longinqua Chen,植物化石5个属(种)Podozamites sp.,Equisetites sp.,Baiera sp.,Nilssonia sp.,Czekanowskia sp.。上述叶肢介化石均为热河生物群重要分子,植物化石也是中生代晚三叠世—晚白垩世的常见分子,确定这套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划归巴音戈壁组。上述化石的发现,丰富了银额盆地中生代生物地层学研究内容,为盆地内早白垩世地层对比提供了最新参考资料。
    2023  .  42(9):    1571-1580    [摘要](17)    [PDF](26)
  • 辽宁大连金州地区王家坦组最古老水母型化石再研究
    牛绍武,刘欢,王树庆,陈永胜
    1986年在辽宁大连市金州区棋盘磨海滨金县群王家坦组发现水母型化石后,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笔者对现有的化石标本(包括前人标本图片)重新进行了观察,初步辨认出水母型化石的上伞面、下伞面、垂唇和小口、胃腔、辐管、环管、缘膜、4个生殖腺和4个口腕,以及缘触手、感觉棒等构造,确认它们属于最原始的后生刺胞动物水母型化石。页岩相王家坦组软躯体水母型化石的确认,可与世界著名的页岩相澄江动物群、凯里动物群和布尔吉斯动物群相媲美,称为金州动物群。关于金县群的时代,开始均认为属震旦纪,即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学及区域构造运动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金县群应属中元古代延展纪,在1400~1200 Ma范围内。在如此古老的地层中发现水母型化石,对后生动物的起源-演化等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文中描述了9属9种,包括7新属4新种,修订了一些老属老种。
    2023  .  42(9):    1581-1602    [摘要](17)    [PDF](56)
  • 基于AHP的大连金普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
    张静,马宏伟,郇恒飞,孙秀波,倪斯哲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通过研究金普新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筛选出5大类17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并对金普新区浅层(0~15 m)、次深层(15~30 m)、深层(30~50 m)地下空间进行了开发利用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金普新区浅层地下空间适宜性差和较差区总面积占全区的16.10%,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采空区、岩溶发育、含水层富水性丰富、地形破碎;次深层、深层地下空间适宜性差和较差区总面积分别占全区的12.80%、12.56%,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均是采空区、岩溶发育、含水层富水性丰富。
    2023  .  42(9):    1603-1609    [摘要](16)    [PDF](25)
  • 颗粒粒径对滑坡碎屑流动力特征及能量转化的影响——以四川省三溪村滑坡为例
    陶伟,胡晓波,姜元俊,肖琨,唐俊杰
    滑坡碎屑流的能量演化机制涉及复杂的碰撞、摩擦和能量转化,对滑坡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省三溪村滑坡为例,采用离散元法建模,研究了不同土颗粒粒径下滑坡的运动堆积特征、能量演化过程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粒径条件下,滑坡的堆积特征变化不大,但它们对能量转换和建筑物的冲击力有显著的影响。粒径越大,滑坡启动速度越快,峰值动能速度越高,碰撞耗散能量越大,摩擦耗散能量越少。粗粒土中颗粒间距越大,颗粒间的碰撞效应越明显,有利于能量传递,因此,对房屋的冲击力越大。因此,在模拟过程中不能忽视颗粒粒径对滑坡碎屑流动力学特征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粒径土粒在滑坡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为能量演化对建筑冲击的影响提供了初步的认识,可为滑坡碎屑流的防治提供指导依据。
    2023  .  42(9):    1610-1619    [摘要](20)    [PDF](26)
  • 云南兰坪-思茅地块西缘中新世岩浆活动的发现
    黄亮,宋冬虎,陈光艳,孙载波,王晓林,卢晓萍,颜寻
    2023  .  42(9):    1620-1623    [摘要](24)    [PDF](29)

ISSN 1671-2552
CN 11-4648/P

信息公告

更多>>

期刊检索

引用排行

更多>>

在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