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2021年  第40卷  第4期

栏目
基础地质
摘要: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依据。在综合研究中国区域构造稳定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土地荒漠化敏感性、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背景等地质环境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环境分区,构建了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层次分析的图层叠置法,开展全国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5.44%、22.43%、26.13%、11.34%、24.66%。揭示了区域地质环境限制性因素及其限制程度的差异。评价成果表明,地质环境承载能力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平原、华中地区、四川盆地等。

摘要:

地质多样性作为地球表面和地下物质、形态和过程的非生物多样性,是与生物多样性同等重要的概念,都是自然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带来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通过探讨地质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其服务,并归纳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国际机构关于地质多样性研究与实践的相关做法与经验,从中发现:地质多样性逐步纳入到自然资源管理各环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通过了保护地质多样性决议,英国启动了地质多样性系列行动,北欧主要国家推进地质多样性保护,美国启动地质多样性研究工作,澳大利亚开展地质多样性评估。通过回顾地质多样性的研究和实践,认识到拓展了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地质多样性赋予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更丰富的内涵。通过研究得出几点启示:①地质多样性丰富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实践;②地质多样性可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地质方案;③地质多样性突出地质系统的功能和价值,有效地拓展了地质工作的服务对象。

摘要:

黑龙江省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出露零星。通过对黑龙江省前寒武纪地层年代学、沉积建造、发育矿床特征及地层对比的综合分析显示,黑龙江省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和古生界锆石测年数据中出现有较多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的谐和年龄,在古生代火成岩中也存在太古宙和古元古代捕获锆石的年龄数据信息,且黑龙江省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要为中-新元古界,产出沉积变质型铁矿和中、大型石墨矿床,发育典型的硅铁建造、孔兹岩系或含石墨岩系,并可在区域上对比。结合黑龙江省近年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在额尔古纳地块上划分出古元古代表壳岩,将《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置于新太古代的麻山群,置于古元古代的兴东群、东风山群、兴华渡口群修订为岩群,并依据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高精度测年资料、典型建造类型与变质程度等,将时代厘定为中-新元古代,同时依据建造和产出铁矿特征在宁安西南部地区划分对比出塔东岩群,为黑龙江省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提供了地层学方面的资料。

摘要:

通过对钻孔岩心详细的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测年(AMS 14C、OSL)等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受到区域性的3期海侵事件影响,多表现为边缘海滨海湖沼相沉积。同时,追踪了3期海侵最大影响边界:晚更新世早期最大海侵(第3海侵层)位于唐官屯-西长屯-梁头镇;晚期最大海侵(第2海侵层)位于大黄洼-三呼庄一带;全新世海侵(第1海侵层)使整个研究区受到影响,其最大影响边界需进一步开展向西追踪工作,前人资料显示可西至文安县。另外,晚更新世以来发育4期古河道,且影响和制约海侵层及影响范围。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晚更新世以来的海陆交互沉积地层格架和滨浅海冲海积平原。利用年代学及深海氧同位素MIS(Marine isotope stages)1、3、5阶段3期海侵层标志层位等,对4期古河道形成时代进行了限定。结果表明,自下而上的4期古河道形成于MIS 5、MIS 4、MIS 3晚期-早全新世早期、晚全新世。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演变、陆海变迁及水工环地质调查提供重要的地学资料。

摘要:

中祁连西段德勒诺尔一带广泛分布新元古界火山-沉积岩系。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新发现了一套冰碛-火山岩系,通过对岩石学、地层学特征研究,认为其可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南华系贝义西组对比,同属南华纪冰期-火山事件的产物,并将该套地层重新厘定为南华系石板墩组。研究认为,中祁连西段德勒诺尔冰碛-火山岩系的存在,是祁连微陆块响应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证据,对研究祁连山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地球环境急剧变化。广西作为中国南方泥盆纪沉积最为发育的地区,对该事件具有良好的记录。从广西全州地区东山剖面发育的一套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细颗粒陆源碎屑岩序列的岩相、沉积微相及生物化石入手,厘定研究区内弗拉阶-法门阶界线,揭示研究区内与弗拉期-法门期事件相关的沉积记录,进而探讨当时的海平面变化情况。综合剖面重点层位的化石类型及岩石沉积微相特征,将研究区内弗拉阶-法门阶界线限定在剖面第49~50层界线处,并认为研究区在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发生了2次紧邻的阶跃型海平面上升和阶跃型海平面下降过程,与全球多区域海平面变化趋势一致。

摘要:

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下侏罗统战备村组火山岩岩石组合主要为流纹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流纹岩具有高硅、富碱、贫钙镁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81.84×10-6~110.32×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值为21.57~40.21,中等负Eu异常,δEu值为0.42~0.62。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基性相容元素Cr、Co、Ni和Mg#值均较低,具有壳源岩浆的特点。流纹岩Sr、Yb值较低,具有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区域早侏罗世火山岩的构造特征,认为战备村组火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SE向俯冲的构造环境。

摘要:

高山峡谷区海拔高、切割深,穿越条件极差,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开展1:5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市场购置的遥感图像产品与实地位置信息和地形图等工作底图不匹配,其几何精度严重制约地质填图野外调查工作。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SPOT7,以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缘赛什腾山为例开展研究,提出一套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几何精校正技术方法。该方法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融合配准的基础上,创新半自动化人机交互式地面控制点选取方法,以及典型特征控制点海量选取、空间均匀分布等技术,通过对校正后遥感图像几何精度的反复检查提升,实现了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几何精校正。该方法校正后的遥感图像充分发挥了遥感技术的先导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野外地质填图的工作效率,可为地形复杂地区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几何精校正提供技术参考。

摘要:

2020年10月,笔者在四川盆地北缘的四川省通江县下白垩统苍溪组粉砂岩层面之上,新发现5个恐龙足迹化石,其形态均与经典的兽脚类足迹Eubrontes相似(如双足动物所留,足迹宽,功能性三趾型,较短的第Ⅲ趾)。该发现表明,Eubrontes这种中大型的兽脚类足迹广泛分布在四川盆地的下白垩统。该发现对于四川盆地北缘的古气候、古地理和地层对比都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与矿产资源
摘要:

小秦岭金钼多金属矿集区地质构造复杂,构造岩浆活动强烈,金、钼、银等化探异常连片成带分布,综合异常众多,成矿条件良好。小秦岭矿集区西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区内小岩体酸度较高、中等富碱,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存在一定程度的壳幔物质混合。大花岗岩基主要沿EW向与NE向2组构造交汇部位上侵,小斑岩体主要受次级构造的控制,常在花岗岩基外带一定范围内或小岩体内及其周围成矿,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三者是关键性的控矿因素。结合金、钼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成矿机制分析等,提出了该区金矿床的构造岩浆活化成矿模式,总结了钼矿床成矿模式;依据区域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实践,建立了系统的区域找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下一步找矿靶区和找矿方向。

摘要:

辽宁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中国最大的太古宙块状硫化物矿床。该矿床经历了高级角闪岩相变质变形和后期热液改造。通过野外和矿相学观察,将红透山矿床的主要矿石类型划分为4类。块状矿石呈层状和块状构造,等粒状和变晶结构;粗晶状矿石呈透镜状和块状构造,巨斑状和填隙结构;糜棱岩化矿石又称矿石糜棱岩,矿石呈透镜状和揉皱状构造,细粒化和重结晶结构;富铜矿石,或称"铜条",呈脉状和板条状,交代残留和乳滴结构,变形显著。通过对以上4类矿石矿物组合、共生关系和变形特征的分析,系统厘定了矿石的成因和形成过程。块状矿石的变形和流体活动不明显,是原生VMS矿石受区域变质重结晶的产物。粗晶状矿石变斑晶发育,黄铜矿和闪锌矿含量极低,代表强烈变质重结晶和再活化后的残余相。矿石糜棱岩韧性变形最强烈,黄铜矿和闪锌矿明显高于块状矿石,代表韧性变形和再活化的硫化物矿石。铜条韧性变形和交代结构发育,以黄铜矿为主,闪锌矿次之,同时含少量指示低温成因的硫铜钴矿,是机械再活化与变质热液再沉淀的产物。

摘要:

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查区块多为勘探新区,仅部署少量二维地震和地质钻井,且资料品质普遍较差,页岩气储层预测很难像成熟勘探区一样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如何对现有数据进行充分挖掘是解决勘探新区页岩气储层预测的关键。为此,综合利用不依赖初始模型的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和多种频率类属性分析技术,开展页岩气有利储层预测。地震反演能够获得多种参数参与储层预测,属性分析能够从多种角度识别储层,通过多种信息综合应用和叠合分析以提高储层预测精确性和有效性,为新区页岩气勘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该项技术应用于南方某区块,圈定了页岩气的有利目标区,在该区部署的两口水平井均获得高产工业气流。

摘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地热资源储量认识不统一、浅层地热能开发方式不明确、地热资源有利层位及有利区划定有分歧的3个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水热型地热资源、浅层地热能和干热岩型地热资源进行了潜力和远景评估,结合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效益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热资源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地热资源相对丰富,盆地内部分层位水热型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249.4×108 t,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748.1×104 t;7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281.2×104 t;干热岩潜力资源量折合标准煤16.63×1012 t。盆地内部地热资源有利区主要分布于榆林-横山-靖边及子长-安塞-延安一带。目前鄂尔多斯盆地0~200 m浅层地热能开发主要以地埋管地源热泵为主,地下水源热泵为辅。200~6000 m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主要以深埋管换热方式和采灌结合方式开采。开发地热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

下扬子地区的构造复杂性使该地区油气勘探存在极大的难度和风险,如何在复杂构造区取得油气勘探突破是近年关注的焦点。2019年皖为页1井在下扬子无为凹陷三叠系周冲村组首次发现2套异常高压含天然气层,最高地层压力系数达1.9,取得下扬子油气调查的重大突破性进展,为下扬子油气勘探困局打开了一扇窗口。基于该超压含气层的新发现,综合研究表明,无为凹陷天然气富存得益于4个关键控制要素的有机组合:①深层稳定基底;②对冲过渡带原地体;③深水裂陷黑色页岩有利相带;④多套膏盐有利封盖等。为无为凹陷提供了稳定构造背景、良好构造保存、有利烃源岩及优质盖层等条件。上述地质要素同样有利于该凹陷二叠系页岩气富集,由此提出了构造复杂区三叠系常规天然气与二叠系页岩气一井双探的新思路。上述关键4个要素在下扬子区域上的配置关系显示,望江凹陷与无为凹陷具有相似的地质条件,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首选有利区。

摘要:

为探讨陕西凤太矿集区八卦庙金矿床绿泥石的成岩成矿意义,运用电子探针分析了矿床中围岩、不同成矿阶段及煌斑岩脉中的绿泥石。结果显示,矿区内绿泥石的分布特征可以分为4类:分布在围岩中由黑云母蚀变而成(Ⅰ型)、叶片状或鳞片状、与石英硫化物共(伴)生的绿泥石脉(Ⅱ型)、蠕虫状包裹在石英颗粒中(Ⅲ型)及由钠长石蚀变具钠长石假晶的绿泥石(Ⅳ型)。前3种主要为蠕绿泥石(铁绿泥石),含少量密绿泥石,Ⅳ型分布在铁镁绿泥石和蠕绿泥石(铁绿泥石)的范围,均指示形成于偏还原环境。在其结构的离子置换中既有Fe对Mg的置换,也有Mg对Fe的置换,表明绿泥石的形成既与泥质碎屑岩围岩有关,也受到富铁、镁的成矿流体影响。由绿泥石地质温度计估算出4类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198~255℃,均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范围。在金成矿过程中,随着温度不断下降热液流体性质由弱酸性→近中性→弱酸性演化。金矿化的有利形成环境为近中性。

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专栏
摘要:

以赣州市主要农作物954组水稻及根系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稻及根系土中硒的含量特征,并研究了赣州市富硒土壤界限值。结果表明,水稻籽实总体富硒概率为53.77%,其中当根系土Se含量≥ 0.4 mg/kg时,水稻籽实的富硒比率高达79.78%。但是在研究区足硒、潜在硒不足和缺硒的土壤中,也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富硒水稻,说明以0.4 mg/kg为界限划分富硒土壤存在一定的漏判和误判。通过水稻富硒率对比发现,赣州市水稻种植区富硒土壤标准下限值为0.3 mg/kg,此时水稻籽实Se平均含量为0.073 mg/kg,水稻富硒率为72.16%。研究结果对赣州市富硒土壤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富硒水稻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水循环观测基地是指对区域大气降水、蒸发蒸腾、河川径流、断面流量、地下水补径排等要素开展系统性连续观测,是水资源调查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中国水循环观测基地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观测基地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区域代表性丧失、设备老化落后等问题。为适应新时期地表水地下水一体化水资源调查,在长江流域选取江西省赣州市禾丰盆地作为典型小流域,建设水循环观测基地。在此背景下,介绍了禾丰盆地水循环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建设进展。此外,基于当地地质环境条件构建了禾丰盆地水循环监测网络,并综合使用遥感综合解译、大气降水监测、地表河流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地下水环境分层监测井等技术手段进行定量观测,根据野外监测数据对地表水地下水循环转换进行了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