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2卷  第11期

    摘要:
    辽西—冀北地区土城子组(后城组)含有各类化石,包括植物、孢粉、介形类、叶肢介、昆虫及恐龙类等,各门类化石都对土城子组的时代提出归属与生物演化依据。通过与国内外相关生物群(组合)的研究与对比,尤其是孢粉、介形类微体化石大区域的国际对比,将土城子组的地质时代划归为晚侏罗世早—中期(Oxfordian-Kimmeridgian)。土城子组的地磁年代学研究,也得出大致相同的时代结论。笔者在辽西金岭寺—羊山盆地土城子组剖面中,采用SHRIMP锆石U-Th-Pb同位测定技术,对凝灰岩中的锆石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的206Pb/238U年龄为:第22层140.2Ma±1.3Ma(N=13, 13个数据加权平均值);第30层139.6Ma±1.9Ma(N=12);小刘家沟剖面土城子组上部凝灰岩139.6Ma±0.7Ma(N=11);第83层137.3Ma±1.0Ma(N=13)。由于第22层距土城子组底界369m, 据沉积速率推算约为1.5Ma。因此,土城子组底界年龄应为141.7Ma±1.3Ma。第83层接近土城子组顶界,137.3Ma±1.0Ma年龄值可大致视为土城子组顶界的年龄。如此推断,上侏罗统牛津阶(Oxfordian)底界年龄应接近141.7Ma±1.3Ma,基默里奇阶(Kimmeridgian)上界年龄应为137.3Ma±1.0Ma左右,而国际地质年表中推导、标注的两者年龄分别为163.5Ma±1.0Ma和152.1Ma±0.9Ma,与笔者实测的年龄值分别相差21Ma和15Ma,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摘要:
    俄久卖高级变质岩位于藏北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北缘的玛依岗日地区,是目前羌塘盆地基底高级变质岩石的唯一代表。该高级变质岩由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组成,本文以正片麻岩为研究重点。正片麻岩锆石CL图像显示出明显的核—幔—边结构。根据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锆石核部年龄范围为242~2490Ma,记录了岩浆岩源岩的年代信息;锆石幔部具有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年龄为207Ma±2Ma,相应的Th/U值介于0.02~0.30之间,代表正片麻岩原岩的岩浆结晶时代,该年龄与羌塘中部地区晚三叠世高压变质作用和岛弧岩浆作用在时空上相对应。锆石增生边的年龄为161~197Ma,对应的Th/U值介于0.02~0.15之间,代表片麻岩发生主变质作用的时代,可能是班公湖-怒江洋盆向北的俯冲消减作用在羌塘中部地区的响应。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正片麻岩具有类似岛弧型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资料,俄久卖高级变质岩原岩的形成与区域上广泛存在的晚三叠世构造、岩浆及角度不整合事件相对应,可能指示羌塘盆地统一基底的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这对深入认识羌塘盆地基底的时代、性质及含油气盆地资源远景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华阳岩体位于南秦岭中部地区,岩体主体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对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别获得214Ma±2Ma和228Ma±2Ma的年龄,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华阳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I-A型花岗岩过渡的特征,A/CNK值为1.01~1.14,Na2O为3.15%~3.83%,K2O为3.04%~5.70%,K2O/Na2O为0.84~1.80,Mg#为0.24~0.48;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右倾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该花岗岩富集Rb、K、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Hf、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表明华阳花岗岩的物源以壳源物质为主。锆石饱和温度和Ti温度计等的估算显示,华阳岩体岩浆源区的初始温度为750~800℃。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较小,为-6.17~2.27,平均值为-3.19;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5~1.12Ga,加权平均值为1.46G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华阳花岗岩是早—中元古代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伴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岩体的形成与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有关,是同碰撞向后碰撞构造体制转变或后碰撞伸展早期的产物。
    摘要:
    北山地区处于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交会带,其晚古生代洋陆转化备受关注,但久有争议。该区晚古生代地层学研究不足,制约了对构造演化的深入讨论。通过LA-ICP-MS 锆石U-Pb测年获得北山北部黑鹰山地区原定为下石炭统白山组火山岩的年龄分别为308.6Ma±1.0Ma和299.1Ma±2.4Ma,时代为晚石炭世。研究区内白山组时代的修订可以为该区构造演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摘要:
    柴北缘前寒武纪岩体(地层)分布广泛。为确定柴北缘地区前寒武纪岩体(地层)受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采用LA-ICP-MS技术,对大柴旦地区前寒武纪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黑云斜长片麻岩获得479~472Ma的变质年龄,斜长角闪岩获得440Ma和470Ma 2个变质年龄,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获得418.8Ma±3.0Ma的变质年龄。初步确定,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对前寒武纪岩体构成了3次强度不等的变质作用叠加,分别为大洋俯冲末期阶段(495~467Ma)岛弧花岗岩弱热烘烤变质作用、大陆碰撞造山阶段(467~423Ma)区域变质作用、S型花岗岩热动力变质作用和大陆后碰撞造山阶段(423~371Ma) I型花岗岩强烈接触热变质作用。
    摘要:
    对内蒙古达茂旗北部构造单元的巴特敖包岛弧带2个花岗闪长岩岩体样品和南部构造单元一个花岗岩岩体的2件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北部构造单元采自2个花岗闪长岩岩体的样品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68Ma±2Ma和452Ma±3Ma,代表了这2个岩体的侵位时间,表明古亚洲洋向华北克拉通之下俯冲不晚于468Ma±2Ma;南部构造单元采自同一花岗岩岩体的2件样品获得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268Ma±2Ma和264Ma±2Ma,和该单元西部岩体已有的锆石年龄相符。这为华北克拉通北缘岩浆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摘要:
    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四子王旗北部的西后壕子花岗岩体的Cameca IMS-1280-SIMS锆石U-Pb年龄为266Ma±2Ma。该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以出现大量颗粒较大的白云母为特征,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75.21%~76.69%),A/CNK值多大于1.1,CIPW标准矿物中刚玉的含量也都高于1%。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解上,Eu具有强烈的负异常(δEu=0.03~0.11),REE呈现出明显的M型四分组效应,部分微量元素也表现出non-CHARAC的性质。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配分图上,元素Ba、Nb、Sr和Ti相对亏损,Cs、Rb、Th和Pb相对富集。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所有样品均落入同碰撞花岗岩区域。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以上特征,西后壕子岩体应为强过铝质的高分异S型花岗岩,形成于二叠纪晚期的陆-陆碰撞环境中。270~260Ma期间,四子王旗地区发育EW向的碰撞花岗岩带,限定华北板块与南蒙古微大陆沿索伦缝合带的闭合时间为二叠纪晚期。
    摘要:
    内蒙古镶黄旗乌兰哈达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岩性以中细—中粗粒碱长花岗岩为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265.1Ma±1.5Ma(MSWD=1.5),形成于中二叠世。该花岗岩富硅(SiO2为73.63%~75.47%),富碱(Na2O+K2O介于9.25%~9.49%)之间。在SiO2-K2O图中,样品多数落入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在1.00~1.03之间,属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含量高(∑REE=94×10-6~383×10-6),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N=6.59~13.20,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22~0.38)。相对亏损Ba、Sr、Nb、P、Ti元素,而高场强元素含量高(Zr+Nb+Ce+Y>350×10-6),且具有较高的10000×Ga/Al比值(2.36~2.79)。地球化学特征暗示了乌兰哈达碱长花岗岩具有典型的A型花岗岩特征。相对低的Nb的含量进一步暗示了该岩体具有A2型属性。构造环境R1-R2判别图和构造环境(Y+Nb)-Rb判别图解显示,该岩体可能形成于后碰撞的拉张环境。结合乌兰哈达岩体的大地构造位置、构造环境及侵位时代,初步推断研究区内华北板块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碰撞缝合时代应早于265.1Ma。
    摘要:
    滇西保山地块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较广,研究程度较高,但对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属性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以往的研究成果都认为属假整合接触。通过开展施甸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原中上泥盆统何元寨组上部采获大量法门期—杜内期的牙形石化石,并确认何元寨组与下石炭统香山组的沉积相序为渐变过渡,提出施甸地区的泥盆系与石炭系为整合接触,为保山地块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摘要:
    应用重矿物资料、砂岩组分分析、沉积法、古水流测量等方法对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纪小独山期—二叠纪紫松期进行物源分析,重矿物组合和砂岩组分分析认为,研究区至少有敦煌-阿拉善-狼山古陆和马鬃山-拐子湖中间隆起带2个物源;沉积法和古水流测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北部(蒙古国境内)还存在一个物源,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石炭纪小独山期—二叠纪紫松期存在3个物源,分别为敦煌-阿拉善-狼山古陆、马鬃山-拐子湖中间隆起带和研究区北部物源(蒙古国境内)。
    摘要:
    渭河盆地固市凹陷渭热2井组甲烷气的成功点火,再一次引起人们对渭河盆地油气资源前景的关注。渭热2井组及邻区7口井天然气组分、甲烷C同位素等分析指标显示,该区甲烷气具有2种成因类型,浅部气层为新近系张家坡组生物成因气,中深部天然气来自前新生界煤型热解-裂解气;伴生CO2气为有机成因。地质分析认为,渭河盆地固市凹陷具有良好的新生界生物气资源前景,前新生界煤系地层也是渭河盆地重要的潜在烃源岩,表明渭河盆地具有开展进一步油气调查的资源基础。
    摘要:
    根据地层分层数据和古热流分析,运用PetroMod-1D软件对四川盆地的51口探井进行模拟,得到了盆地内上三叠统的埋藏史、成熟度演化史及烃源岩受热史,初步划分了上三叠统烃源岩的成熟阶段和生烃期次。结果表明,川北、川中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分别在中晚侏罗世进入生烃门限;川南地区大约在早白垩世达到生烃门限,此后地层不断埋深,热演化持续进行,在晚白垩世达到最大埋深,之后由于燕山末期及喜山期构造运动,地层发生整体抬升,干酪根的热演化也因此受到了遏制。
    摘要:
    根据测井、地震和岩心等地质资料,运用印模法及综合地质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侏罗系沉积前的古地貌进行恢复。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侏罗系古地貌形态主要为古高地、谷河谷、古谷坡、古河间丘、古阶地。对侏罗系沉积前古地貌对延安组油藏的控制分析认为,油藏主要分布于紧邻高地的古谷坡等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带。古地貌形成的有利成藏条件为下切河谷提供了来自延长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上运移通道,古谷坡控制着储层砂体的类型和分布规模,地层“印模”所产生的差异压实形成了后期构造圈闭的相对高点。
    摘要:
    安塞油田长2、长3油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其中河道砂体展布形态受沉积微相控制,呈NE—SW向带状展布,是主要的油气储集层。原生粒间孔和次生粒间溶蚀孔是目的层位的主要孔隙类型,孔喉结构为中小孔—中细喉型及小孔—微喉型,前者为中上等储层,后者为中等储层。储集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受成岩事件的影响较大,主要包括机械压实-化学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储层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是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其中,石英、长石次生加大和方解石胶结是造成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而包围在碎屑颗粒周围的绿泥石薄膜一方面使粒间孔减小,另一方面阻止了部分石英、长石加大及方解石的沉淀,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部分原生粒间孔隙,从而使储层物性较好。表生成岩阶段的大气降水及晚成岩阶段有机质分解形成的酸性流体,是碎屑长石和部分胶结物溶解从而形成大量次生孔隙的主要介质。安塞油田长2和长3油层组在纵向上隔夹层较发育,沉积韵律主要为正反复合韵律,导致了储层较强的非均质性,其中长3油层组较长2油层组非均质性强。
    摘要:
    赣北石门寺钨多金属矿床位于下扬子成矿省江南地块中生代铜钼金银铅锌成矿带中,是燕山期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矿床,也是最近查明的中国规模最大的钨矿床大湖塘钨矿北矿段。通过对该矿床成矿期形成的6件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其等时线年龄149.6Ma±1.2Ma(n=6,MSWD=1.6)和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150.4Ma±1.4Ma(n=6,MSWD=1.3),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该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石门寺钨多金属矿床的辉钼矿Re元素含量为334.4×10-9~22600×10-9,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壳源或壳幔混合源。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推测,在晚侏罗世,石门寺矿区可能受古太平洋与欧亚板块聚合发生地球动力学调整的影响,大面积岩浆活动使之与围岩发生碱质交代作用,成矿物质被萃取,在成矿有利地段富集成矿。
    摘要:
    滇西南芦子园铅锌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三江成矿省保山—镇康铅-锌-铜-铁-锡-金成矿带发现并评价的第一个超大型矿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多年的工作成果,总结了芦子园超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标志,并初步建立了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研究表明,芦子园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以寒武系上统为容矿地层并提供初始矿源,印支期中基性岩浆岩提供部分成矿物质,并受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隐伏酸性侵入体控制的叠加改造型矿床。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表明,该多金属矿床具有超大型矿床的典型矿化特征与找矿标志。
    摘要:
    对新疆—甘肃—内蒙古衔接区的1∶20万地球化学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该区Cu地球化学异常主要与基性、超基性岩和斑岩体有关,成矿元素组合为Co-Zn-Cr-Ni-Cu;W地球化学异常主要与中酸性岩有关,成矿元素组合为W-Sn-Bi。区内主要铜、钨矿床和新发现的矿床(点)均有相应元素区域异常显示,表明地球化学异常在本区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在全区确定了4个Cu地球化学省、5个W地球化学省、15个Cu区域异常和17个W区域异常,其中上马崖—铜山Cu地球化学省、黄山—梧桐窝子—葫芦北Cu地球化学异常带、土屋—赤湖Cu区域异常、大狐狸山Cu地球化学省、鹰嘴红山W地球化学省、古堡泉—柳园W地球化学省、英姿山W区域异常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摘要: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缓解中国资源瓶颈的重要战略举措,找矿新机制的核心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多元利益主体的关系。运用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利益主体及相互关系,着重剖析了找矿行动的利益主体关系的矛盾现象和原因。借鉴实际案例,提出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找矿主体、加强对省级地勘基金管理、建设和谐矿山等建议。
    摘要:
    土壤矿物和粒级组成及其与土壤元素关系的研究对土壤生态环境和肥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安徽铜陵地区土壤的研究发现,不同粒级段土壤中元素富集程度不同,不同元素的富集粒级也不尽相同,-200目细粒级中各种元素含量最低。研究表明,土壤不同粒级段的矿物组成不同,伊利石和针铁矿对Cu、Zn、Cd、Pb、As等元素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摘要:
    摘要:
    在概述工程滑坡灾害防治研究主要进展的基础上,从工程边坡扰动过程与机理、潜在工程滑坡危险性识别评估和监测预警3个方面,集成探索工程滑坡灾害有效预防的主要途径,强调潜在工程滑坡危险性识别评估是有效预防工程滑坡灾害的关键;从快速钻探勘察技术、快速评估和快速锚固技术,特别是深层滑坡自适应锚固技术研究方面,概述工程滑坡快速防治技术研究新进展;从主动减灾防灾理念和意识、工程滑坡风险评估与控制、综合减灾3个方面,集成研究主动减轻工程滑坡灾害的有效途径,强调构建“防、治、管”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减灾信息共享平台,是综合减灾防灾的关键。
    摘要:
    在搜集和梳理全球一个多世纪以来灾难性工程滑坡实例的基础上,将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滑坡分为4种基本类型和若干亚类:①采矿工程滑坡(包括地下采空型、露天采场型、尾矿坝及排土场型);②水利水电工程滑坡(包括库区岸坡型、水库大坝型、灌溉工程型);③线性基础设施工程滑坡(包括公路及铁路工程型、油气管道工程型); ④城市建设复合型工程滑坡。重点剖析了国内外著名的工程滑坡灾害案例,并兼顾一般工程滑坡的共性特征进行分析,综述了各类典型工程滑坡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及部分处置措施。通过不同类型工程滑坡特征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工程滑坡成灾的教训和成功处置的经验,为未来工程项目区和城市化过程中工程滑坡的综合防治及风险减缓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