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2004年  第23卷  第12期

摘要:
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新发现了一套化石层,该化石层所代表的道虎沟生物群是研究燕辽生物群灭绝原因和探寻热河生物群起源之迷的关键。精确的Ar-Ar和SHRIMPU-Pb测年表明,道虎沟化石层之上的中—酸性火山岩的年龄在164~165Ma左右,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大于或等于165Ma。据此认为,道虎沟生物群在时代上比热河生物群早数千万年以上,应属于燕辽生物群,或者属于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之间的过渡类型。
摘要:
在发现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层连续剖面的基础上,补充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的含义,将2组系统分为7个岩段,命名4个标志层;确定年代地层层序,完善大北沟阶和义县阶定义内容;研究重点门类化石分布和演化,建立系统生物地层分带序列,包括7个介形虫带和6个叶肢介带;划分陆相生物群发展阶段,将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置于“早期热河生物群”阶段的底部;开展旋回地层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地层等时格架,识别盆地演化的3个阶段和5个构造期;测得界线层型剖面点存在O同位素高值异常;锆石206Pb/238U测得张家口组顶部年龄为135.4Ma±1.6Ma,大北沟组中部为133.9Ma±2.5Ma和130.1Ma±2.5Ma。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将界线层型剖面点定在张家沟剖面第9层底,以介形虫化石Cyprideastenolonga的首现为标志。
摘要:
宁城盆地东南缘晚中生代岩石地层序列完整、连续,但该岩石地层序列及其所含生物群的地质年代归属问题还存在争议。含道虎沟生物群岩石地层剖面的发现和实测表明,研究区晚中生代地层序列从下至上由中侏罗世九龙山组—髫髻山组、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和早白垩世义县组组成。九龙山组—髫髻山组下部以沉积岩系为主,产道虎沟生物群,上部为中、基性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52Ma和164~165Ma。九龙山组—髫髻山组地层序列既为土城子组平行不整合覆盖,而且二者又同时被早白垩世义县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含道虎沟生物群的晚中生代岩石地层的地质年代早于热河生物群,为中侏罗世的产物,现暂将其统并为九龙山组—髫髻山组。
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的纳赤台群和万宝沟群为沉积-构造混杂堆积,2个群可分为基质系统和外来系统截然不同的2部分。除了古生物的差别外,从所做地球化学分析来看,两系统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和Si同位素等分析数据显示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异,表明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沉积环境。基质系统的地球化学指标指示了半深水—深水的外陆棚—斜坡相沉积环境,而外来系统的地球化学指标指示浅水台地相的沉积环境。
摘要:
在1∶25万于田县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西昆仑苏巴什一带与基性侵入岩、玄武岩紧密共生的“超镁铁质岩石”,为蛇绿岩组合。该蛇绿岩有高的稀土和微量元素丰度,表明其来源于富集地幔。基性杂岩和基性火山岩低Ti、高K,大离子亲石元素(LILF)相对于高强场元素(HFSE)更加富集,以及伴生有大量陆缘碎屑沉积等特征综合说明,蛇绿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属于SSZ型蛇绿岩。与之伴生的硅质岩中的放射虫化石显示其形成时代早于中二叠世。
摘要:
西秦岭天水地区关子镇蛇绿岩由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片岩)和蛇纹岩、变辉石岩、变辉长岩等构造岩块组成。其中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具有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关子镇蛇绿岩是洋脊型蛇绿岩残片,是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期间西秦岭李子园-关子镇-武山洋盆扩张过程中岩浆活动的产物,代表了东秦岭商丹早古生代古缝合带在西秦岭造山带向西延伸的组成部分。
摘要:
依据岩石组成及变质变形特征,西秦岭天水地区“李子园群”可解体为5部分。初步研究认为,关子镇蛇绿岩形成于洋盆环境;流水沟变质中基性杂岩体为加里东期岛弧型深成杂岩体;李子园群(狭义)形成于北秦岭南缘弧前盆地环境;太阳寺岩组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被动陆缘环境;舒家坝群上部灰岩组形成于西秦岭微板块北缘半深海—深海盆地环境。
摘要:
企鹅山群是指分布于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康古尔塔格断裂和大草滩断裂之间的一套火山-沉积岩系。新近发现的土屋-延东大型斑岩型铜矿含矿斑岩的围岩为企鹅山群第二组的火山岩系,同时由于该火山岩系与其上覆和下伏岩系均呈断层接触,因而企鹅山群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备受关注。对该火山岩系组合中的基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测得基性火山岩的成岩年龄为322.6Ma±2.0Ma,酸性火山岩的成岩年龄为319.9Ma±1.6Ma。该年龄对认识东疆地区石炭纪构造演化历史和成矿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
库车盆地的早白垩世地层为一套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红层沉积,包括洪积扇砾岩、间歇性河流砂砾岩、风成细砂岩和粉砂岩、沙漠湖相紫红色泥岩等类型的沉积,组成一个较为典型的沙漠沉积体系。在库车河剖面,下白垩统红层中发育一些厚层至块状的“高能细砂岩和高能粉砂岩”,多为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它们以良好的分选性和较高的结构成熟度、较细的粒度、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大型交错层理的发育为特征,显示出较为明显的风成沉积特点。
摘要:
1∶25万玛依岗日幅区域地质调查期间,在角木日地区发现了一套保存十分完整的蛇绿岩,岩石由放射虫硅质岩、枕状玄武岩、辉长辉绿岩和变质橄榄岩组成。这套岩石是羌塘中部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蛇绿岩组合。
摘要:
运用α石英热活化ESR定年法(HAESRDQ)对三江构造带云南段49件样品定年结果的分析发现,该方法所获测年数据与地质事实及其他测年方法定年结果吻合,表明是一种普遍适用于中—新生代地质事件定年的方法。同时,证实三江构造带云南段是新生代陆内褶皱造山带,大量具“层控”特征的有色贵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也是新生代。
摘要: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于2004年11月26日上午召开座谈会,隆重纪念李春昱院士百年诞辰。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李春昱院士的生前同事、学生和家属代表共计50多人出席。座谈会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耿元生研究员主持,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王洁、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张炎英、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王鸿祯、肖序常、任纪舜和李廷栋,李春昱院士的家属代表廖复疆和李春昱院士…
摘要:
内蒙古中北部满都拉地区出露的蛇绿混杂岩是由层位不全的“破碎的”或“肢解的”蛇绿岩经构造混杂而成的。其基质由受构造剪切的蛇纹质和碎裂凝灰质板岩组成,岩块为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超镁铁质岩、辉长岩、镁铁质火山岩、硅质岩,岩块在基质中占30%~50%。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变质橄榄岩具有低Cr、Ti、Ca和高Mg的特征,MgO/(MgO FeO鄢)值为0.86~0.89,稀土元素总量极低,LREE明显富集,Eu具正异常;镁铁质火山岩具有洋中脊拉斑玄武岩(MORB)的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形成于陆间小洋盆环境。判定其形成时代应当在433.6Ma±3.6Ma之前。
摘要:
巴彦乌拉山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境内,该区出露的地层以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由于无确切的同位素年龄资料熏这套岩石时代的归属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本文最近获得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的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为(2082±22)Ma,是迄今为止该区获得的较为可靠的直接测年数据。这将改变原认为这套片麻岩形成于太古宙的认识,对该区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评价具重要意义。
摘要:
碧溪岭和双河地区是大别超高压地体内2个典型的露头区,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发现,岩石组合主要为榴辉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和面理化花岗岩。榴辉岩具有壳源的特点,是地壳岩石在地幔深处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的;斜长角闪岩为板块折返期间榴辉岩的退变质产物;片麻岩为斜长角闪岩在折返过程中在合适的环境下深熔递进演变的产物;而面理化花岗岩是片麻岩部分熔融的结果。榴辉岩与片麻岩和面理化花岗岩之间为经过改造的原地关系。
摘要:
对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日照官山地区侵入于榴辉岩中的原生块状闪长玢岩进行了锆石SHRIMP年龄分析。结果显示,数据点构成的不一致线与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876±62)Ma,下交点年龄为(201±20)Ma。上交点年龄为残余锆石年龄,下交点年龄大致代表了闪长玢岩的形成时代。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存在较广泛的印支期岩浆热事件。假定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于228Ma,推算出闪长玢岩侵位前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速率大致为3.63mm/a,闪长玢岩侵位后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剥蚀)速率大致为0.03mm/a。
摘要:
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卫-同心活动断裂带内F7(8)和F3断层所夹持的寒武系变质砂岩夹千枚岩推覆岩片中。对F201、F7(8)断层活动性的认识是坝址稳定性评价的关键,也是争议的焦点。通过对大柳树坝址区F201、F7(8)断层带特征的追索观测、工程揭露和断层泥测年,获得F201、F7(8)断层活动特征的新资料,证实了F201断层是一条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以来强烈活动的区域发震断层,同时确定了F7(8)断层水平左旋走滑作用的存在;发现断层通过之处二级阶地堆积物的震陷槽;获得了小于20ka断层泥测年数据,尤其是确定了F7(8)断层与F201断层的交会地点。因此熏按水电规范,F201和F7(8)断层被定为活动断层。
摘要:
2004年,笔者参加西藏北部1∶25万帕度错幅、昂达尔错幅(图1)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帕度错北东姜钟对日干配错群眼1,2演进行剖面测制过程中,于其下部新发现一套碎屑岩,将其建组并暂命名为姜钟组。姜钟组实测地层剖面如下(图2)。上覆地层:晚三叠世多涌组灰色中薄层状含生屑含泥质灰岩———整合———姜钟组>507.15m9郾灰色薄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产腕足类化石30郾3m8郾灰色(灰褐色)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灰色薄层泥质粉砂岩、浅灰绿色中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韵律层250郾16m7郾浅灰绿色中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层面发育槽模28郾3m6郾灰色薄层…
摘要:
2004年3月30日和2004年5月8日分别是黄汲清院士和李春昱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日。为了缅怀两位前辈对中国地质事业的贡献,弘扬他们的优秀品德和严谨学风,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于2004年11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了“纪念黄汲清院士李春昱院士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地质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地质系、…
摘要:
~~2003年度地质科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
摘要:
题词 寿嘉华(Ⅰ)题词 李廷栋(Ⅲ)题词 刘宝珺(Ⅳ)历史重任在肩成果功勋卓著(序) 中国地质调查局(Ⅴ)地调成果丰硕放眼全球当先(跋) 肖序常(Ⅸ)1∶25万地质填图进一步揭开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的神秘面纱 任纪舜肖黎薇(1)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思考 潘桂棠王立全朱弟成(12)青藏高原的金属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