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2005年  第24卷  第1期

摘要:
地震层析资料表明,南海地区,自红河口向南经南海、苏禄海到苏拉威西海,岩石圈速度低,底部横波速度仅4.4km/s,岩石圈厚度在60~80km之间,为薄岩石圈地区。软流层的速度也较低,在4.2-4.4km/s之间,但厚度较大,大于200km。从红河-莺歌海断裂带经南海到苏禄海,存在一条北西向宽约200km的上地幔北西向低速带,面波速度在4.05~4.25km/s之间。由上述资料可见,东亚大陆边缘及边缘海的上地幔存在一巨型低速带,在南海地区低速带的走向为北西向,在东海地区为北北西向。这种走向与地表的区域构造走向基本一致,反映这里新生代构造活动可能与地幔低速带分布有关,即上地幔低速带反映了岩石圈的区域流动。这类岩石圈区域流动引起岩石圈表层的张性构造,形成裂谷及稍后的海底扩张,在亚洲东部边缘形成一系列边缘海盆。
摘要:
莺歌海盆地浅层天然气勘探和研究程度相对较高,绝大部分探井和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亦主要集中于浅层。但迄今为止,浅层好的勘探目标、规模较大的局部构造大多已钻探,剩余好的勘探目标不多,故天然气勘探潜力不容乐观、本区中深层勘探领域则探井甚少,勘探和研究程度非常低,故发现并落实的天然气储量亦少,通过叶浅层与中深层勘探领域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类比和评价,指出和强调中深层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优于浅层、中深层应是本区手找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方向。
摘要:
南沙海域曾母盆地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样式,本文研究与油气聚集和圈闭关系密切的典型构造样式。以盆地构造运动的力学性质为依据,将该盆地的构造样式分为三大类,即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和走滑构造。伸展构造样式有断块构造和箕状构造;挤压构造样式有褶皱构造、冲断构造和底辟构造;走滑构造样式有花状构造。各种构造样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构造样式可形成能够俘获、圈闭油气的局部构造,部分构造样式除了能形成圈闭以外,其中充填的沉积物还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一由于这些构造样式的发育时间旱于烃源岩的生烃期和大规模的排烃期,因此极易俘获油气而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和有效的油气圈闭。
摘要:
西秦岭天水关子镇地区新确定的流水沟变质中基性岩浆杂岩体主要由变质辉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变质中基性岩浆杂岩的TIMS法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507.5±3.0)Ma,表明西秦岭北带岛弧型岩浆岩的形成时代为晚寒武世,反映以关子镇蛇绿岩为代表的古洋盆的俯冲作用和形成火山-岩浆岛弧的时限可能为晚寒武世或稍早。
摘要:
一年一度的北京SHRIMP年会于2005年1月11-12日在京召开。北京SHRIMP中心学术委员会沈其韩主任主持开幕式,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主任刘敦一教授致开幕词。李庭栋院士、任纪舜院士、肖序常院士、李曙光院士等出席会议。共有50余个报告进行了会议交流。报告内容包括超高压变质带年代学、蛇绿岩年代学、
摘要:
东昆仑活动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重要的NWW向边界断裂。通过野外观测和遥感解译,发现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玛曲段主要由玛曲、迭部-武都和迭山-舟曲3条左阶斜列的活动断裂组成。该断裂带晚第四纪的活动性非常强烈,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左旋走滑运动速率达(10.15±0.34)mm/a,与该断裂带在西大滩、东大滩、花石峡和玛沁等地的运动速率基本相同,说明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延伸到玛曲段并没有逐渐消亡,而是继续向东延伸,最终与秦岭南缘活动断裂相接。
摘要:
通过对金水口片麻状富铝花岗岩中锆石的宏观形态特征和微区Raman光谱特征的研究发现,该套片麻状花岗岩中的锆石主要有2种类型:颗粒较小的简单锆石和颗粒较大的复杂锆石。复杂锆石由3部分组成:细小的残留核、浅色部分和褐色部分。简单锆石和复杂锆石核部残留锆石均为变质成因;复杂锆石的浅色部分和褐色部分均为岩浆锆石。结合锆石Raman谱线研究结果,对金水口片麻状富铝花岗岩已有的锆石U-Pb年龄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认为390-414Ma可能代表了复杂锆石的浅色部分或褐色部分的岩浆锆石的形成时代,而1600-1800MaW能记录了复杂锆石核部变质事件的时代。
摘要:
藏北安多地区新发现2套以黑色页岩、深灰色钙质泥岩和泥灰岩为主的舍菊石化石的侏罗纪地层,它们与羌塘地区广泛分布的雁石坪群无论在化石组合或沉积特征方面都明显不同.岗尼乡剖面地层中产太阳菊石科的菊石,主要有Sonninia,Dorsetensia,Witchellia等。、这套地层是双湖地区色哇组的东延部分,时代确定为中侏罗世早中巴柔期114道班剖面中羌姆勒曲组的菊石化石大多归属于Virgatosphinctinae科,计有Aulacosphinctes、Virgatosphinctes等,均为上侏罗统菊石化石的典型分子,产出层位应归于提塘阶中、上部。藏北安多-改则以北一线的侏罗系深水黑色岩系虽不十分连续,但从有化石证据的土阿辛阶到巴柔阶再到提塘阶都有零星出露,它们同属一个沉积相区。侏罗纪时羌塘南部可能存在一套大陆边缘型沉积地层,因此有必要对该区的构造属性和演化历史重新进行解释。
摘要:
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在晚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多期活动。沿断层至少可以识别出高度分别为0.33~0.62m、4.3~5.2m、6.8~8.3m、10~11.8m、约16m、20-28m、45-50m和65-80m的8套断层崖或断层陡坎,以及与各级断层崖大致对应的河流阶地、洪积扇和泉华台地。地质地貌体的相对时代分析和泉华、河流沉积物中的砾石钙膜、钙质胶结物的U系、ESR测年结果表明,高45~50m、20-28m、约16m、10~11.8m、6.8~8.3m和4.3~5.2m的断层崖可能分别形成于约127kaBP、54kaBP、25kaBP、18kaBP、11kaBP和4kaBP以来或更早。综合分析断裂不同地点的断层崖的高度和时代发现,不同时期的断裂活动强度可能是不同的。其中在约127-25kaBP、25~4kaBP期间,断裂平均的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0.3-0.23mm/a、0.8-0.36mm/a,而约4~1.1kaBP期间的断层最大垂直活动速率可能达1.65mm/a。
摘要:
在藏北巴青县江绵乡一带发现与滇西他念他翁山、藏东昌都地区相似的上三叠统东达村组和“甲丕拉组”。东达村组自下而上为冲积扇泥石流沉积、无障壁碎屑滨岸沉积和浅水碳酸盐台地潮坪沉积。“甲丕拉组”为干热环境下的碳酸盐台地潮坪(包括潮汐水道砂)沉积、障壁砂坝沉积和滨外粉砂、泥沉积,其中有地震事件记录。两组总体上构成一套向上变深的海侵序列。两组沉积特征新资料为认识藏东北地区印支运动阶段本区“构造域”的转换提供了重要信息。
摘要:
将雅鲁藏布结合带中段混杂岩内的玄武岩分为北带玄武岩和南带玄武岩。北带白垩纪玄武岩的SiO2含量多为44.86%~50.96%,TiO2均在3%以上,Na2O+K2O为3.78%~6.10%,Na2O>K2O;南带中晚三叠世玄武岩的SiO2含量为46.94%~49.58%,TiO2为1.17%~2.04%,Na2O+K2O为3.79%~7.15%,Na2O>K2O。北带玄武岩属碱性玄武岩系列,南带玄武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北带玄武岩富集Rb、Th、Ta、Nb,与洋岛碱性玄武岩稀土曲线一致;南带玄武岩除Y、Yb、Sc、Cr外,其他均富集,显示与大洋拉斑玄武岩曲线一致。构造背景判别和分析显示,北带碱性玄武岩形成于大洋板内洋岛环境,南带拉斑玄武岩形成于洋盆海山环境。
摘要:
羊卓雍错南部桑秀组中分布有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构成的海相火山岩组合,区域露头上玄武岩占绝对优势,喷发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区域资料显示,这一时期该地区处于冈瓦纳大陆的被动陆缘。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火山岩与洋脊玄武岩和洋岛型玄武岩有明显区别,显示大陆拉张带或大陆裂谷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的特征。
摘要:
青藏高原西北部黑石北湖一带发育的橄榄安粗岩系列火山岩具有由早到晚从基性到中性连续演化的特征,3期火山活动期次分明,以中心式喷发为主,K-Ar年龄分别为9.23Ma、3.19Ma和3Ma。该火山岩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组成特征与藏北其他地区的新生代火山岩基本相近。火山活动为新构造活动的响应,受控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产生的走滑断裂。
摘要:
近百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形图、有关资料的对比研究,揭示天津市及沿海地区的地表高程在20世纪近百年间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基于影响沿海地区地表形态的基本参数——保有高程、地面下沉、海面上升和垂直加积速率——所做的预测显示。2030年时天津及沿海地区的地表高程将继续损失,在相伴随的海面上升的共同作用下,预测沼泽化的影响范围将逼近天津市区。
摘要:
海南岛东部黄竹岭地区出露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其中夹变质火山岩。变质火山岩中存在2组不同成因的锆石,获颗粒锆石U-Pb一致曲线上交点年龄为527Ma±48Ma,可解释为火山岩生成年龄的下限,下交点年龄为230Ma±13Ma,为岩石后期经受变质热事件的年龄。据上述颗粒锆石U-Pb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变质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介于498.9~(527±48)Ma之间,该套地层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
摘要:
西昆仑地区处于中亚腹地的高寒缺氧地带,区域地质研究程度较低。早志留世轻变质碎屑岩地层时代的确定主要依据三叶虫、头足类和珊瑚等大化石,一直没有微体化石方面的证据。最近,在西昆仑地区进行的地质调查中,在温泉沟地区新发现了较丰富的志留纪Desmochitina,Sphaerochitina,Rhabdochitina,Conochitina等属几丁虫化石,为早志留世碎屑岩地层时代的确定、西昆仑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志留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西昆仑地区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微体化石方面的依据。
摘要:
最新的《国际地层表》(2004版)已经发表。2004年8月在意大利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对新的《国际地层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了将国际地层学研究的最新信息与动态及时传达到国内,以推动我国地层工作与国际接轨和规范化发展,在国际地层委员会秘书长J.Ogg的大力支持下,《地层学杂志》将在第29卷第2期(2005年4月出版)刊出《国际地层表》穴2004版雪及其中译本。同时该刊还约请相关专家对新的《国际地层表》加以评述,并就各系年代地层研究进展情况以及目前我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工作的部分情况作出介绍。约请的专家包括数名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