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 第1期

    摘要:
    周口店岩体是一个具有两次侵入活动的复式岩株。根据与侵入体协调一致的围岩构造、岩体的流动构造、捕虏体应变测量、岩体西北缘强变形带特征及小型韧性剪切带研究,表明周口店岩体是一个典型的斜向底辟侵入、类热气球膨胀模式的岩体。岩体西北缘强变形区的“片麻状构造”是岩桨脉动形成的挤压片理(S),不是原生流动构造;岩体西北部小型韧性剪切带的剪切片理(C)晚于挤压片理(S)。它们都是岩桨脉动底辟侵入的产物。这一结论由韧性剪切带中石英组构分析得到验证。
    摘要:
    四川的地层发育齐全,从上太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全省具双层结构特点的前震旦系基底。在晚震旦世一三叠纪,四川东、西部地区地质发展迥然不同,东部地区进入地台发展阶段。而西部仍处于地槽活动状态。变质岩主要分布在西部及东部的西边缘。东部仅有前震旦系变质,而西部三叠系以下地层均已变质。晋宁、印支、喜马拉雅运动是四川重要的构造运动。全省可分为四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杨子准地台、松潘—甘孜褶皱系、三江褶皱系和秦岭褶皱系。杨子准地台自震旦纪开始进入地台发展阶段,松潘—甘孜褶皱系与三江褶皱系经历两次地槽发展阶段。
    摘要:
    桂北四堡群的科马提岩,自下而上分为堆晶带、鬣剌带和冷凝带。它们分别由辉石质科马提岩、具鬣刺结构的玄武质科马提岩和淬碎熔岩组成。与国外太古代绿岩带科马提岩对比,岩石化学成分、分带性、特有的鬣刺结构及区域变质特征、含矿性等方面亟相似。但我国华南元古代科马提岩也有自己的特点,产于元古代古大陆边缘,化学成分为超镁铁—镁铁质,且以镁铁质为主。
    摘要:
    1987年完成的新疆1∶200万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以黄汲清教授倡导的多旋回槽台学说为指导,在系统总结研究了30年来区调、科研及其它有关资料基础上,对构造单元、构造旋回进行了划分和论述。本文对其中的5个重大地质构造问题提出看法。
    摘要:
    甘肃省侵入岩按时代划分为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侵入岩。本文由老到新叙述了岩体的分布、产状、接触关系、时代期次确定的依据及与成矿关系等。
    摘要:
    缓倾斜断裂及推覆构造,广泛发育于江西各地的不同构造单元中。按其形成的力源或驱动力,可分为挤压型和重力型两大类。挤压型主要有:宜丰—新建西山、上高七宝山及信丰大桥等推覆构造;重力型主要有:新余铁山,分宜杨桥、贵溪及安福等推覆构造。推覆构造的研究,对能源发现(油、气和煤)、矿床评价(煤和金属矿床)、工程指导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经济价值。
    摘要:
    目前我国已报导的风暴沉积时代可追溯到晚元古代。本文进一步提出了蓟县地区中元古界雾迷山组中存在着风暴沉积的证据。雾迷山组风暴沉积主要发育在正常浪基面之下的近源浅海盆地相及缓斜坡带之上。该组风暴沉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与重力流或浊流活动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其剖面结构多属不完整型及复合型。
    摘要:
    在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褶皱系交接部位的木里地区,发育着规模巨大的逆冲推覆构造,包括尖头山、后所和列瓦山等三个推覆体。上下盘岩系具有不同层次的变质差异,是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显著特征。在扬子准地台西缘,随着陆内汇聚的增强和逆冲推覆构造的发展,不仅加强了扬子准地台内部的古断裂活动,并且还发生、发展了一些新断裂,形成了“康滇地轴”东侧的米市—江舟和西侧雅砻江两个断陷盆地,奠定了“康滇地轴”为一垒二堑的构造格局。
    摘要:
    湖南的泥盆—石灰系属典型的浅水珊瑚—腕足相沉积。传统的泥盆—石灰系界线以珊瑚为依据划在邵东组之底。笔者依据共生的牙形刺、有孔虫、孢子,以及弓石燕产出位置,论证珊瑚Cystophrentis带应属泥盆系,从而认为泥盆—石炭系界线应位于孟公坳组和马栏边组之间;在湘南,界线通过桂阳组内部。湖南传统的石炭系上、下统界线,以大化石为依据划在梓门桥组之顶。但国际石炭系中间界线委员会推荐的中间界线以浮游生物为标志,因而湖南这条界线须重新研究。笔者对传统界线附近的四个牙形刺带进行分析对比,认为石炭系中间界线与传统界线相差不远。由于梓门桥组的顶界穿时,所以中间界线在其顶界附近浮动。
    摘要:
    通过扬子地台北缘中段中、晚元古界的地层学研究,作者认为发生在10亿年左右的晋宁Ⅰ期构造运动形成了本区中、晚元古界地层之间的一个重要不整合界面。武当群限于其下属中元古界;青白口系缺失;震旦系地层连续,由下至上为:下统姚营寨组,耀岭河群;上统陡山沱组和灯影组。
    摘要:
    浙江临海上盘所产的翼龙化石,其赋存层位为塘上组,它不是朝川组的相变,丽水盆地资料已经证实,塘上组以交角不整合关系覆于方岩组之上。塘上组隶属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摘要:
    苏—皖叶蜡石岩含矿带是江苏省地矿局区调队在进行1:5万区调过程中新发现的。目前江苏境内地段正在立项开展详查。本文介绍其发现经过,阐述叶蜡石岩与叶蜡石矿物两者概念有所不同,介绍“角砾岩筒型”及“蚀变岩型”叶蜡石岩矿床地质特征,初步总结了找矿前提及找矿标志。
    摘要:
    苏联列昴托夫斯基关于岩层真厚度的计算公式为:m=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笔者将列氏公式中测向与岩层走向的夹角γ改为测向与岩层倾向的夹角ω;并将式中的“±”法改为统一的“+”法。改进公式为:m=L·(sinα·cosβ·cosω+cosα·sinβ)。改进公式有两个特点:1.适宜用普通函数型和程序型计算器或计算机作为运算工具,连续运算,避免了小数位的取舍以及查表等精度影响,提高了计算精度;2.测量数据与计算输入数据完全一致,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
    摘要:
    本文以甘肃成县1:5万黄渚关幅地质图的改造为例,阐述应用现代沉积学、改进地层学理论,开展岩石地层研究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重要作用。应用重建的地层单位改编后的地质图与原图有明显的差别。图面结构不仅反映了岩石地层体的空间分布,同时组合在一起地层单位还能标识沉积盆地,古地理环境,推测沉积物可能堆积的场所和在构造分析中的影响等,改造后的地质图具有以往地质图件所不能取代的多种功能。
    摘要:
    我队在1∶20万芒康幅、盐井幅区调过程中,于1987年和1989年分别在芒康海通及盐井多吉版采获晚寒武世腕足类和早志留世笔石。现将其简介如下: (一) 晚寒武世地层出露于海通剖面的西端,整合覆于含Orthis calligramma的下奥陶统之下,为一套浅灰、灰白色厚层块状粉晶白云岩,夹灰白色薄层状白云岩,构成一背斜构造,其西与中泥盆统呈断层接触,底部出露不全,可见厚约75m。在白云岩中采获Billingsella sp.。
    摘要:
    崆岭群分布于鄂西宜昌县、兴山县一带的黄陵背斜核部,为一套前震旦纪结晶变质岩系。在大理岩、含石墨片麻岩样品中发现一些简单球形类为主的微古植物化石,具有一定的时代指示意义。黄陵背斜北部的崆岭群划分下岩组、中岩组和上岩组,依据微古化石,中岩组归属早元古代。上岩组应为中—晚元古代。黄陵背斜南部的崆岭群从下往上划分为古村坪组、小以村组和庙湾组,依据微古化石,小以村组和庙湾组形成时期应为中元古代。
    摘要:
    1989年12月6~8日,北京市地矿局在昌平县沙河镇召开了区调成果验收会议,对北京市地质调查所区调一队提交的1∶5万石景山幅、良乡幅联测报告进行评审验收。会议对这二幅全部由80年代的青年地质工作者完成的区调成果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成果如下:
    摘要:
    一、1989年12月9日,在地质矿产部召开本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推选出新的编委会主任及副主任,增补了新的委员。主任:程裕洪副主任:李廷栋、陈毓川、周维屏委员:干毅、方华、任纪舜、余鸿章、李廷栋、肖序常、何世沅、陈毓川、陈克强、周维屏、罗永国、弥建勇、郑恒有、耿树方、程裕淇、温克佳、魏家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