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2003年  第22卷  第2期

摘要:
对国际古昆虫学的发展作了回顾,大体上将其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开始与积累阶段,发展和繁荣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可分为8个时期。在古昆虫学的发展史上曾有过3次历史性的重要总结。即Handlirsch A(1906-1908)的《Die Fossil Insketen und die Phylogenie der rezenten Formen》,Rohdemdorf b.b.et al(1962)的《Foundamentals of Paleonentomology》,Carpenter F.A(1992)的《Hexapoda》,以及各国区域性昆虫化石研究和以分类为核心的总结,等等。通过国际古昆虫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部分类为核心的古昆虫学专著基本完成。在国际古昆虫学及中国古昆虫学研究新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古昆虫学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包括化石采集、分类、描述;古昆虫学研究与地质学、地质背景相结合;化石昆虫群的演化及其发展史的建立:昆虫的起源;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崇尚科学精神,促进学科发展等。
摘要:
大型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的属名源于湖北长阳天柱山地区,模式标本最早发现于震旦系统陡山沱组的燧石结核中(岩石薄片)。本文综合了20多年来国内外有关该属的报道和研究,并结合最近笔者对贵州瓮安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硅化保存的Tianzhushania tuberifera Yin,Gan and Xing2001与磷酸盐化保存的球状实体化石Megasphaera ornata Xiao and Knoll2000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结果,对大型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属的形态特征,巳定种的地理分布,地层意义和可能的亲缘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摘要:
在深入研究滦平盆地大店子组叶肢介化石时,于该组上部首次发现了网雕饰叶肢介Clithrograpta属,产出层数多,个体数量大,种的分异度高,为冀北滦平盆地大店子组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正确建立冀北-辽西陆相侏罗-白垩系的地层格架,提供了关键而有力的古生物证据。根据这一发现和大北沟组至西瓜园组叶肢介化石组合序列,本区大店子组上部(3-4段)可与辽西建昌盆地“义县组”下部(原大新房子组)对比;证明辽西地区缺失相当于本区的大店子组下部(1-2段)地层,西瓜园组大体相当于辽西的义县组。
摘要:
依据区域构造层划分,从最新地层内的断裂动力学分析开始,层层深入,层层筛选,采用计算机程序对所获的断层面上的擦痕统计分析计算,求得每个点上的古应力场状态,继而求得区域古构造应力场状态。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断裂活动的古应力场特征。最后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古应力场演化序列表,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阐述断裂带的构造事件演化序列及其构造意义。
摘要:
据从采自四川江油马角坝石炭系剖面中的未蚀变海相岩石样品中获得的22个锶同位素测试数据,建立了剖面的石炭纪锶同位素演化曲线。马角坝剖面的锶同位素曲线与我们在贵州惠水、Denison等在北美建立的同时代锶同位素曲线总体上是一致的,表明了锶同位素曲线对海相地层进行年代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性,根据对比结果,讨论了马角坝石炭系剖面的年代地层划分和海平面变化。
摘要:
鞍子山超单元由4个单元组成,各单元不同程度地发育岩浆侵位变形构造。侵位变形构造主要由叶理构造组成,闪长质包体,钾长石斑晶总体按优选方位定向,三者产状一致,平行接触带分布。从早期单元至晚期单元,随着岩浆侵位叶理构造变形强度减弱,闪长质包体数量减少,压扁变形程度降低,钾长石斑晶从明显按优选方位定向到杂乱分布。根据上述特征,将该超单元浆侵位变形、中等侵位变形、弱侵位变形及基本无侵位变形4个带。
摘要:
对“板溪群”构造属性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各家观点都有证据支持,但相互之间又有矛盾,综合分析多家研究成果,多方面证据显示江西境内的萍乐拗陷很可能是一个巨型构造窗,沿萍乡至乐平一带山露的晚古生代至早三叠纪地层是原地系统,附近的“板溪群”是外来系统,上古生界中的对冲构造可能是另一期的构造。这一带的“板溪群”既包含有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同时更可能包含有中生代的构造混杂岩的成分。
摘要:
简要介绍了痕量超痕量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调查中的开发应用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地质调查项目背景和重要性,锍镍试金-ICPMS测定贵金属元素分析方法,高压密封酸溶-ICPMS在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超痕量稀土、稀有稀有散、铌钽锆铪等47种元素的应用,卤素等非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等研究进展及成果。
摘要:
简要地阐述了地面NMR方法的直接找水原理及特点,并以实例说明了新的找水方法巳在中国11个省区地下水探查中取得出明显成效。建议在提高NMR找水仪抗电磁干扰能力和加大勘探深度方面进行研究,提高新方法的适应性。
摘要:
区域地质填图表明,在燕山地区,近E-W走向展布的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火山岩和土城子组红层,被NE走向展布的张家口组火山岩不整合覆盖(河北省地质局,1989)。这一不整合被认为是该区燕山主造山幕的标志,代表中国东部构造带从近E-W走向彻底转变成NE走向的转折点(任纪舜等,1990,1996,1999)。为了查明这一构造转折点的时代,我们近几年再次在冀北滦平盆地和承德盆地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和采样,以便准确厘定这一重大构造事件的年代。现将最新取得的SHRIMP测年结果简要报道如下。SHRIMP测年样品:样品CDM…
摘要:
1会议简况第四届国际地下水人工补给会议于2002年9月22-26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举行。这是继1988年在美国加州Anaheim、1994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Orlando和1998年在荷兰Amsterdam召开的前3届会议之后,由国际水文地质学会(IAH)、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组织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26个国家的197位正式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中国地质调查局1人、中国科学院3人。会议论文集收录了100篇论文,反映了当代世界各国有关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的最新成果,由A.A.BALKEMA出版社在会前出版,…
摘要:
《地质通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月刊,力求及时全面报道地质调查、地质科研和相关领域中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的调查研究成果,以及地学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方法应用等方面的创新性成果,要求文章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并注重成果资料的第一手研究。本刊涵盖的主要专业领域及学科内容包括:基础地质、经济地质、海洋地质、能源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信息,也包括若干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如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物质科学、生态环境地质学、地球化学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