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and deep prospecting of the Bayan Obo large-sized REE-Nb-Fe ore deposit, Inner Mongolia
-
摘要:
对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田内褶皱及断层构造特征进行了剖析和总结,认为矿区内构造活动演化具有多期性,中元古代—海西期至少发育4期构造活动,包括近东西向控岩断层(F1)、近东西向逆-平移断层(F2)、近东西向褶皱和韧性剪切构造、北东向左行走滑正断层(F3),并将其对成岩成矿的影响及控制作用作了详细分析。认为:①沿白云石碳酸岩与顶底板围岩界线分布的近东西向断层控制了白云石碳酸岩的产出和矿体的形成;②白云石碳酸岩侵位之后,近东西向逆-平移断层对矿体进行了第一次破坏,导致主矿、东矿的深部矿体向东平移,钻孔WK14-01的深部矿体应为主矿深部的矿体平移所致;③成矿期后发育一期近南北向的挤压变形事件对矿体进行了第二次破坏,导致矿区白云鄂博群紧闭褶皱的形成和矿体发生透镜体化;④主矿、东矿之间的北东向左行走滑正断层对矿体进行了第三次破坏,导致主、东矿位置的错动。这些认识将对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Analysis on folds and faults of the Bayan Obo REE-Nb-Fe orefield indicates that its structural activities witnessed multi-stage evolution.There exist at least four periods of structural activities from Mesoproterozoic to Hercynian which control metallogenesis and diagenesis, including the nearly EW-trending litho-controlling fault (F1), the nearly EW-trending strike-slip fault (F2), the nearly EW-trending ductile shear zone and folds and the left lateral strike slip normal fault (F3).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a.The nearly EW-trending fault (F1) distributed along the boundary between dolomite carbonatite and hangingwall or footwall controls the intrusive occurrence and the formation of ore bodies; b.After the emplacement of dolomite carbonatite, the ore body was destroyed by the nearly EW-trending strike-slip faults (F2) for the first time.As a result, the deep ore bodies in the south of the Main and East mines moved from west to east, and the deep orebody encountered by borehole WK14-01 should be caused by the translation of deep orebody in the south of the Main mine; c.The post-ore NS-trending compression destroyed ore body for the second time and brought about tight folding of the Bayan Obo Group strata and lensing of ore body; d.The left lateral strike slip normal fault (F3) distributed between the main mine and east mine destroyed ore bodies for the third time and led to the dislocation of the Main mine and East mine.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and understanding will be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prospecting in the deep and periphery of the mine.
-
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所形成和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是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所有收益[1]。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多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十分重要。黄河流域在近4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生境破碎、生态灾难频发等系列资源环境问题[2]。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都是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双赢”。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评估,可为流域生态地质调查、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环境经济核算、生态补偿等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也是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美国水资源委员会发表的《流域经济分析的实践建议》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流域进行定量分析,成为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研究的起始点[3]。之后,通过损害成本法、收益转移、条件价值法、享乐价格和交通成本法、当量因子法、能值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和一部分社会文化价值币值化[4]。国外已经对密西西比河流域[5]、亚马逊流域[6-7]、湄公河流域[8]进行了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为系统了解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供了基础。中国也针对黄河流域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开展了大量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如牛叔文[9]估算了黄河上游玛曲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宋伟伟等[10]计算了兰州地表水生态服务价值,张楠等[11]定量计算了陕西省安塞县1999—2010年的退耕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丁辉等[12]估算了黄河上游甘南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杨荣等[13]对黄河包头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货币化估算等。但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流域局部区域或个别生态系统类型中,缺乏对黄河流域整体性、包含各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的研究。
本次研究结合国内外经验,根据黄河流域实际情况,以黄河流域整体为研究对象,并考虑公众和决策者对生态服务的理解状况,将生态服务划分为供给服务: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水资源供给,调节服务: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净化环境,支持服务:土壤保持、维持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文化服务:美化景观,四大类11项服务,将生态系统类型划为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水体和荒漠6类。定量分析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变化和价值变化,揭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强弱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状况,有助于管理者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类型、大小与相对组合进行权衡管理,可以为流域国土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黄河干流河道全长5464 km,流经9省71个市(包括州、盟),本次研究以流经市域范围作为流域范围,流域总面积198.46×104 km2。流域内土地、矿产、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黄河流域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图(图 1)可知,黄河流域11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在2015年达到5.03亿元,占当年流域GDP总量的43%;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以水文、气候、土壤保持调节服务为主,三者占总生态服务价值比重分别为25.7%、20.0%、18.0%;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上呈“南高北低、上下游低、中游高”的空间特征,中游地区大于下游地区,下游地区大于上游地区。其中,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最高的区域为甘肃省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陕西省,每公顷超过3万元,部分地区大于8万元。
2. 数据来源与方法
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数据集、基于DEM提取的中国流域、河网数据集等[14-15]。其中,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数据是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遥感分类结果为基础,根据谢高地等[16-17]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借助全国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空间分布数据、降水量,分别对生态系统内各服务价值当量因子价值进行一定的调整,计算得到全国范围内食物生产、水资源供给、水文调节等11种生态服务价值,单种生态服务价值求和得到总服务价值。研究还使用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数据共享服务平台(http://geodata.pku.edu.cn)提供的2015年中国地市行政边界数据。
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按黄河流经地市边界范围重新提取生成黄河流域边界数据,从4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中提取生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运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提供的统计分析函数工具,采用线性回归[18-19]、滑动平均[20-21]和Sen’s斜率估计[22]等趋势分析方法,评估黄河流域四大类共11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速率,最终得到1 km×1 km分辨率流域每公顷十一种生态服务价值,以及总生态服务价值年变化速率的空间分布图。
3. 单项服务价值变化评估
(1) 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生产价值变化
2000—2015年,流域食物生产价值和原料生产价值均呈递增趋势(图 2),玉树—阿坝一带山区和下游引黄灌区减少明显。其中,食物生产价值由1027亿元上涨到1727亿元,上涨了68%;原料生产价值由990亿元上涨到1554亿元,上涨了57%。
宁夏河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区农田面积呈增加趋势,且宁蒙河套平原、汾渭盆地农田生产潜力增长趋势较大,食物生产价值增加。下游引黄灌区的河南和山东两省,农田总面积显著下降,食物生产价值呈减少趋势。其余地区变化速率较低。
(2) 气体和气候调节价值变化
黄河流域的不同生态系统通过其系统内部水分的蒸发、蒸腾、光合作用等一定的调温和减弱温室效应功能,其中森林和湿地是气体和气候调节功能的主要承担者。2000—2015年,黄河流域气体调节价值总体上呈递增的趋势(图 3),由2974亿元上涨到4690亿元,增长幅度为58%,其中在2005—2010年间增速放缓。2000年黄河流域气候调节价值为7223亿元,到2015年为止为10889亿元,增长近51%。气候调节价值变化和气体调节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增长速率高的地区主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榆林地区、陇中黄土高原区、汾河盆地等地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植被(森林和草地)逐渐恢复。
上游西部玉树地区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受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影响比流域其他地区更显著,增温幅度最大,调节价值变小。上游非保护区域过度放牧、中游地区工农业用水激增,导致河流下泄量日趋减少,使下游河床、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湿地、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导致气体和气候价值减少。
(3) 水资源供给价值变化
提供淡水是流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之一。流域资源型缺水禀赋条件长期存在,不考虑冰川融水的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变化,受整体气候暖干化影响,流域水资源供给价值整体减少(图 4)。在2000—2005的5年间由818亿元上升22.9%,达到1005亿元,但是在2005年后持续下降,下降20.6%,降至798亿元。
黄河上游青铜峡以上流域受气候暖干化影响,径流量和水资源供给价值呈减少趋势,主要是汛期降水减少,非汛期降水增加,非汛期产流系数低于汛期;大范围长历时有利于产流的降水过程减少,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强度有所增加,局地暴雨增多,以及增温影响。局部海西地区因为气候暖湿化影响,降水量增多,径流量增加。中部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以及下游黄河三角洲等地,由于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降雨量增加,径流量呈增加趋势,水资源供给价值呈增加趋势。
(4) 水文调节价值变化
生态水文调节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通过水库、湖泊、沼泽等对降水截留、过滤、吸收作用等改变降雨径流的时空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削峰补枯、缓和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等的作用。黄河流域水文调节价值在2000—2015年间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图 4),2005年为转折点。其中,在2000—2005年间,黄河流域水文调节价值由1.07万亿增长到1.29万亿元,增长了20%。但是2005年后,水文调节价值不断降低,降到1.06万亿元,下滑18%。
黄河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除中游鄂尔多斯高原、汾渭盆地,上游海西、海北及阿拉善盟西部暖湿化地区,下游黄河三角洲地区增加外,大部分地区减少。流域水文调节价值的减少除与大尺度的气候变暖有关外,区域尺度的植被覆盖变化和人类用水量(如农业灌溉)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在黄河上游,气候变化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在中下游,人类活动的影响甚至与气候变化作用旗鼓相当。
(5) 生物多样性调节价值变化
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环境具有关键性作用。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调节价值在2000—2015年呈递增趋势(图 5),由2000年的3012亿元上涨到4775亿元,增幅59%,其中在2005—2010年间变化较平缓。
宁蒙河套平原、黄土高原、西北暖湿化地区等大部分地区生物多样性价值呈增长趋势。而上游生态环境脆弱区、下游城市化扩张严重地区,存在河流空间过度管控、生态空间被挤占、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导致一些重要生态空间与干支流重要廊道的生态功能遭到破坏。
(6) 净化环境价值变化
净化服务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服务之一,通过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在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将废弃物降解和净化。2000—2015年黄河流域的净化环境价值呈递增趋势(图 5),由2396亿元增加到4099亿元,增加了1703亿元,占2000年价值总量的71%。
山区生态脆弱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下游中段等地区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河流底泥污染问题,部分河段纳污超载问题严重,净化环境价值呈减少态势。流域大部分地区净化环境价值呈增加趋势,流域内生态环境正在得到积极有效的恢复。
(7) 土壤保持价值变化
2000—2015年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趋势(图 6),2000年初总价值为6810亿元,到2005年为止增加到8916亿元;之后到2010年减少到8088亿元。2010年后,土壤保持价值缓慢上升到8498亿元,整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增长了19%。土壤保持价值减少地区主要位于晋陕峡谷段和汾河地堑地区。黄河晋陕峡谷段黄土侵蚀严重,是主要的产沙段,尤其是西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沟谷发育与黄河阶地相对应[23],下游阶地级数多,黄土侵蚀破碎严重,沟谷长[24];上游阶地级数少,黄土较为完整,沟谷较短。汾河地堑地区第四纪早中期发育的河流也对盆地边缘的黄土造成强烈侵蚀,黄土多支离破碎,很少残留塬面,沟谷多为老年U型沟谷[25-28]。流域整体上土壤保持价值呈增加趋势,和流域内荒漠的减少、植被覆盖的增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7]。从2000年开始流域荒漠化扩展得到遏制,流域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28]。
(8) 维持养分循环价值变化
养分元素的循环利用是黄河流域内生态系统主要的功能之一。2000—2015年,流域内维持养分循环价值呈递增趋势(图 6),2000年价值总量为324亿元,15年内上涨了57%,达到509亿元。下游沿黄农业生产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玉树—果洛—阿坝一带山区等地维持养分循环价值呈减少趋势。宁夏平原、内蒙河套平原、汾渭盆地、甘肃南部,以及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等地区维持养分循环价值显著增加[29]。
(9) 景观美学价值变化
景观美学是景观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2015年,黄河流域景观美学价值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图 7),由1353亿元跃为2206亿元,增长幅度达63%。中上游和西北部地区随着植被恢复、荒漠化遏制、水多沙少等情况的改善,景观美学价值不断增加。但玉树—阿坝—商洛一带林木分布转向由单一树种或生态特性相似的树种组成的单纯林为主趋势,景观美学价值降低。近30年流域内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河口滩涂湿地等重要自然湿地分别减少25%、21%和40%,而景观单一的人工湿地面积增加60%以上。黄河下游滩区居住有190万居民,开发建设活动密集,存在三角洲侵蚀衰退、河流廊道破碎化严重现象[30-32]。
4. 总服务价值变化评估
(1) 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除水文调节和水资源供给服务呈下降趋势外,总体呈上升趋势。流域总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除水文调节和水资源供给服务先增后减,呈下降趋势外,其他9项服务均呈增加趋势。通过对流域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水资源供给等11项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求和,得到流域总生态服务价值。2000年流域总生态服务价值为3.77万亿元,2005年上涨22%,为4.59万亿元,2010年下降到4.48万亿元,到2015年又上涨至5.03亿元,相比2000年增长了33.4%。
(2) 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上游南部山区明显减少、中游黄土高原区显著增加、下游轻微降低的空间格局特点(图 8)。
① 上游属于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风沙区,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缓慢,抗干扰水平和自我平衡水平较差,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逆转,生态环境脆弱性高,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玉树—果洛—阿坝一带山区以及青海湖服务价值呈明显下降趋势;②中游黄土高原区生态服务价值增加尤为明显,增幅达48%,其南部改善面积较大而北部地区改善速度缓慢,价值增加主要是因为近年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积极有效的成果,森林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荒漠化趋势得到遏制,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③中游太行山区和下游引黄灌区地区等城镇化率高的地区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易于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导致其生态功能受损,服务价值降低。
(3) 价值总量增长了33.4%,但增速低于GDP增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低度协调状态。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速低于经济发展增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GDP分别为14555亿元、52249亿元、66089亿元、116236亿元,生态服务价值占GDP比例由315%、85%、76%,下降至4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GDP变化率比值为0.048,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低度协调状态。
(4) 服务供给与下游人口聚居的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空间不匹配问题。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空间不匹配问题。如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分布呈南高北低、上下游低、中游高的空间特征,而上下游由于生态退化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持续下降。下游河南、山东人口密度高、数量大,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口聚居的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空间不匹配(图 8)。
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建议
为恢复、维持进而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针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从生态地质工作角度出发,提出如下建议。
(1) 动态评估流域生态系统承载力。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格局,动态评估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在区域之间的流动,积极调整和改善国土空间利用类型结构、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实施生态恢复措施,为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和增强流域可持续性提供有用的信息。
(2) 聚焦关键过程、关键区域、关键要素,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流域国土空间结构。其中,在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生产价值减少明显区,开展土地资源及其利用问题调查研究,开展清洁能源和关键矿产绿色勘查开发;在水资源供给价值减少区,开展“气候-水-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开展水资源系统行星边界研究,优化配置流域水资源;在气体和气候调节价值下降区,开展气候变化应对研究,分区实施植被恢复措施;在水文调节价值下降区,开展气候变化对水源涵养功能退化影响机制研究,开展重大水利工程环境效应调查研究;在生物多样性调节价值减少明显区,在典型地区建立生态修复示范,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在净化环境价值呈减少态势区,开展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问题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研究;在土壤保持价值明显减少区,开展黄土斜坡水文-应力响应机制研究,查明淤地坝溃决风险;在维持养分循环价值减少区,开展流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在景观美学价值下降明显区,开展生态林业建设,开展地质遗迹调查、旅游廊道和国家公园建设。
6. 结论
(1)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水文调节、气候调节、土壤保持调节服务为主,空间分布上呈“南高北低、上下游低、中游高”的空间特征。
(2) 2000—2015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11种类型服务中,水文调节和水资源供给服务以2005年为转折点,呈先增后减整体小幅下降的趋势,分别减少1%、2.3%;其他9项服务呈波动或递增上升趋势,除土壤保持价值小幅增长19%外,其他均大幅上涨50%以上,净化环境价值涨幅高达71%。
(3) 相比2000年,2015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增长了33.4%,呈现“上游玉树—阿坝一带山区明显减少、中游黄土高原区显著增加、下游轻微降低”的空间格局特点;服务价值增速远低于GDP增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低度协调状态;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与需求之间存在空间不匹配问题。
(4) 从生态地质调查工作角度出发,建议动态评估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聚焦关键过程、关键区域、关键要素,开展黄河流域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国土空间结构。
致谢: 野外工作得到白云鄂博铁矿生产部贾瑞敏、杨进军、郭宾和张顺工程师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审稿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
图 1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图(a)、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裂谷带简图(b)和白云鄂博地区大地构造分区图(c)[33]
Figure 1. Tectonic sketch map of China (a) and sketch map showing Mesoproterozoic rift zone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b) and the geotectonic divisions map of Bayan Obo area (c)
图 2 白云鄂博主、东矿区地质及构造分布图
1—第四系;2—白垩系固阳组;3—长城系尖山组;4—长城系都拉哈拉组;5—新太古界乌拉山群;6—二叠纪二长花岗岩;7—黑云母花岗闪长岩;8—中元古代白云石碳酸岩;9—花岗岩脉;10—石英斑岩脉;11—闪长岩/闪长玢岩脉;12—碳酸岩脉;13—碱性岩脉;14—钠角闪石岩脉;15—钠辉石钠角闪石碱性岩脉;16—铁矿化体;17—低品位铁矿化带;18—实测或推测正断层;19—实测或推测逆断层;20—实测或推测性质不明断层;21—韧性剪切带;22—断层序号
Figure 2. Geological and structural map of the main mine and east mine in the Bayan Obo ore deposit
-
刘玉宝. 浅议白云鄂博矿铌资源开发及展望[J]. 稀土信息, 2015, 378(9): 34-3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TXX201509016.htm 周振玲, 李功元, 宋同云, 等. 内蒙古白云鄂博白云石碳酸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 地质论评, 1980, 26(1): 35-42, 92. doi: 10.3321/j.issn:0371-5736.1980.01.006 孟庆昌. 白云鄂博碳酸岩矿床的成因特征[J]. 地质与勘探, 1981, (3): 10-17. Drew L J, Qing R M, Wei J S. The Bayan Obo iron-rare-earth-niobium deposits, Inner Mongolia, China[J]. Lithos, 1990, 26(1/2): 43-65.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0024493790900408
Le Bas M J, Keller J, 陶克捷, 等. 白云鄂博火成碳酸岩墙的研究[J]. 地质科学, 1992, (A12): 130-13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KX1992S1011.htm Le Bas M J, Spiro B, Yang X M. Oxygen, carbon and strontium isotope study of the carbonatitic dolomite host of the Bayan Obo Fe-Nb-REE deposit, Inner Mongolia, N China[J]. Mineralogical Magazine, 1997, 61(4): 531-541. http://ci.nii.ac.jp/naid/80009836693
Le Bas M J, Yang X M, Taylor R N, et al. New evidence from a calcite-dolomite carbonatite dyke for the magmatic origin of the massive Bayan Obo ore-bearing dolomite marble, Inner Mongolia, China[J].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2007, 90(3/4): 223-248. doi: 10.1007/s00710-006-0177-x
郝梓国, 王希斌, 李震, 等. 白云鄂博碳酸岩型REE-Nb-Fe矿床——一个罕见的中元古代破火山机构成岩成矿实例[J]. 地质学报, 2002, 76(4): 525-540. doi: 10.3321/j.issn:0001-5717.2002.04.010 Yang X M, Le Bas M J.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carbonate minerals from Bayan Obo, Inner Mongolia,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etrogenesis[J]. Lithos, 2004, 72(1/2): 97-116.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4493703001592
Yang K F, Fan H R, M. Santosh, et al. Mesoproterozoic carbonatitic magmatism in the Bayan Obo deposit,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 Constraints for the mechanism of super accumula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J]. Ore Geology Reviews, 2011, 40(1): 122-131. doi: 10.1016/j.oregeorev.2011.05.008
Fan H R, Hu F F, Yang K F, et al. Integrated U-Pb and Sm-Nd geochronology for a REE-rich carbonatite dyke at the giant Bayan Obo REE deposit, Northern China[J]. Ore Geology Reviews, 2014, 63: 510-519. doi: 10.1016/j.oregeorev.2014.03.005
袁忠信, 白鸽, 吴澄宇, 等. 内蒙白云鄂博铌, 稀土, 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J]. 矿床地质, 1991, 10(1): 59-70, 5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CDZ199101007.htm 张宗清, 唐索寒, 王进辉, 等. 白云鄂博稀土矿床形成年龄的新数据[J]. 地球学报, 1994, 15(Z1): 85-9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B4Z1.012.htm 任英忱, 张英臣, 张宗清. 白云鄂博稀土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其主要地质热事件[J]地球学报, 1994, 15(1/2): 95-10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B4Z1.013.htm Wang J W, Mitsunobu Tatsumoto, Li X B, et al. A precise 232Th-208Pb chronology of fine-grained monazite: Age of the Bayan Obo REE-Fe-Nb ore deposit, China[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4, 58(15): 3155-3169. doi: 10.1016/0016-7037(94)90043-4
刘兰笙, 高翎, 杜安道, 等. 白云鄂博稀土矿床中辉钼矿的铼-饿同位素年龄[J]. 矿床地质, 1996, 15(2): 188-19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CDZ199602009.htm 裘愉卓. 白云鄂博独居石SHRIMP定年的思考[J]. 地球学报, 1997, 18(z1): 211-213. https://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DQXB199711001070.htm Chao E C T, Back J M, Minkin J A, et al. The Sedimentary Carbonate-Hosted Giant Bayan Obo REE-Fe-Nb Ore Deposit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A Cornerstone Example for Giant Polymetaliic Ore Deposits of Hydrotherrnal Origin[M].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1997.
张宗清, 唐索寒, 王进辉, 等. 白云鄂博矿床形成于不同时代的信息——矿床西矿体的年龄和讨论[J]. 中国地质, 2003, 30(2): 130-137. doi: 10.3969/j.issn.1000-3657.2003.02.004 袁忠信. 再谈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J]. 地质学报, 2012, 86(5): 683-686. doi: 10.3969/j.issn.0001-5717.2012.05.002 朱祥坤, 孙剑. 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的稀土矿化时代与期次[J]. 地球学报, 2012, 33(6): 845-85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B201206002.htm Ling M X, Zhang H, Li He, et al. The Permian-Triassic granitoids in Bayan Obo, North China Craton: A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y[J]. Lithos, 2014, 190/191: 430-439. doi: 10.1016/j.lithos.2014.01.002
Zhu X K, Sun J, and Pan C X. Sm-Nd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rare-earth mineralization in the Bayan Obo ore deposit, Inner Mongolia, China[J]. Ore Geology Reviews, 2015, 64: 543-553. doi: 10.1016/j.oregeorev.2014.05.015
Song W L, Xu C, Smith M P, et al. Genesis of the world's largest rare earth element deposit, Bayan Obo, China: Protracted mineralization evolution over 8: 65-74, 132[J]. Geology, 2018, 46(4): 323-326. doi: 10.1130/G39801.1
张培善, 陶克捷, 李方华. 中华铈矿Ba2Ce(CO3)3F——新发现的一种稀土矿物[J]. 矿物学报, 1981, (2): 65-74, 132. doi: 10.3321/j.issn:1000-4734.1981.02.001 张培善, 陶克捷. 氟碳铈钡矿(Cebaite)的新资料[J]. 地质科学, 1983, (4): 409-41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KX198304012.htm 傅平秋, 苏贤泽. 新矿物——白云鄂博矿[J]. 矿物学报, 1987, (4): 3-11, 9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WXB198704000.htm 杨学明, 杨晓勇, 陈双喜, 等. 白云鄂博钡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新产状及其矿物学特征[J]. 科学通报, 1999, 44(9): 984-989. doi: 10.3321/j.issn:0023-074X.1999.09.021 张培善, 陶克捷, 杨主明, 等. 白云鄂博稀土、铌钽矿物及其成因探讨[J]. 中国稀土学报, 2001, (2): 97-102. doi: 10.3321/j.issn:1000-4343.2001.02.001 杨主明, 李禾. 白云鄂博矿物学研究新进展[C]//2007年中国稀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 2007. Fan H R, Yang K F, Hu F F, et al. The giant Bayan Obo REE-Nb-Fe deposit, China: Controversy and ore genesis[J].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6, 7(3): 335-344. doi: 10.1016/j.gsf.2015.11.005
谢玉玲, 曲云伟, 杨占峰, 等. 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 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新认识[J]. 矿床地质, 2019, 38(5): 983-100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CDZ201905003.htm Zhao G, Wilde S, Cawood P, et al. Tectonothermal history of the basement rocks in the western zon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 Tectonophysics, 1999, 310(1/4): 37-53.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0195199001523
Zhao G, Sun M, Wilde S A, et al. Late Archean to Pale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Key issues revisited[J]. Journal of Asian Earthences, 2005, 24(5): 519-522.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7912004001269
Zhai M G. Cratonization and the Ancient North China Continent: A summary and review. Science[J]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1, 54(8): 1110-1120. doi: 10.1007/s11430-011-4250-x
Zhai M G. Santoshcd. Metallogeny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Link with secular changes in the evolving Earth[J]. Gondwana Research. 2013, 24(1): 275-297. doi: 10.1016/j.gr.2013.02.007
Zhai M G, Hu B, Zhao T P, et al. Late Paleoproterozoic-Neoproterozoic multi-rifting event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A study advance and review[J]. Tectonophysics, 2015, 662: 153-166. doi: 10.1016/j.tecto.2015.01.019
Liu Y L, Yang G, Chen J F, et al. Re-Os dating of pyrite from Giant Bayan Obo REE-Nb-Fe deposit[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 49(24): 2627-2631. doi: 10.1360/04wd0185
Smith M P, Campbell L S, Kynicky J. A review of the genesis of the world class Bayan Obo Fe-REE-Nb deposits, Inner Mongolia, China: Multistage processes and outstanding questions[J]. Ore Geology Reviews, 2015, 64: 459-476. doi: 10.1016/j.oregeorev.2014.03.007
李继亮. 白云鄂博群的酸性火山岩[J]. 地质科学, 1983, (1): 36-4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KX198301003.htm 周建波, 郑永飞, 杨晓勇, 等. 白云鄂博地区构造格局与古板块构造演化[J]. 高校地质学报, 2002, (1): 46-61. doi: 10.3969/j.issn.1006-7493.2002.01.006 张鹏远, 李双庆, 王长尧, 等. 白云鄂博地区地质构造特征[C]//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8), 1993: 88. 费晓杰. 从同位素年龄看白云鄂博稀土-铌-铁矿床区域地质演化历史[J]. 地质与勘探, 2019, 55(2): 461-47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KT201902002.htm 白瑾, 黄学光, 郭进京. 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第二版)[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翟明国, 卞爱国. 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末超大陆拼合及古元古代末-中元古代裂解[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00, 30(S1): 129-13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DXK2000S1016.htm 李江海, 钱祥麟, 黄雄南, 等. 华北陆块基底构造格局及早期大陆克拉通化过程[J]. 岩石学报, 2000, 16(1): 1-1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XB200001000.htm 李江海, 侯贵廷, 黄雄南, 等. 华北克拉通对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的基本制约[J]. 岩石学报, 2001, 17(2): 177-18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XB200102000.htm 李江海, 牛向龙, 程素华, 等. 大陆克拉通早期构造演化历史探讨: 以华北为例[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 31(3): 285-293. doi: 10.3321/j.issn:1000-2383.2006.03.001 耿元生, 万渝生, 沈其韩.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性火山作用与地壳增生[J]. 地质学报, 2002, (2): 199-20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XE200202009.htm Timothy M, Kusky, Li J H. Paleoprot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 Craton[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03, 22(4): 383-397. doi: 10.1016/S1367-9120(03)00071-3
刘喜山. 大青山造山带中基底再造杂岩的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岩石学报, 1994, 10(4): 413-426. doi: 10.3321/j.issn:1000-0569.1994.04.005 范宏瑞, 杨奎锋, 胡芳芳, 等. 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基底岩石锆石年代学及对构造背景的指示[J]. 岩石学报, 2010, 26(5): 1342-135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XB201005002.htm 翟明国, 彭澎.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事件[J]. 岩石学报, 2007, (11): 2665-2682. doi: 10.3969/j.issn.1000-0569.2007.11.001 王楫, 李双庆, 王保良, 等. 狼山: 白云鄂博裂谷系[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16-71. Li S Z, Zhao G C, Sun M, et al. Are the South and North Liaohe Groups of North China Craton different exotic terranes? Nd isotope constraints[J]. Gondwana Research, 2006, 9(1/2): 198-208.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42937X05000183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白云鄂博矿床地球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刘继顺. 韧性剪切带中金成矿研究的若干问题[J]. 地质论评, 1996, 42(2): 123-128. doi: 10.3321/j.issn:0371-5736.1996.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