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1985年 第4期

摘要:
众所周知,山西省是北方型晚古生代地层的发育地区,自上石炭统起至上二叠统止各组的标准剖面都建立在太原地区,因此北方的许多省区的石炭系、二叠系都与山西(尤其是太原西山)进行对比,可见搞清山西石炭系、二叠系的地层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对促进生产和科研都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和学术意义。山西二叠系即指下石盒子组(P1X)、上石盒子组(P2X)和石千峰组(P2sh)。分布非常普遍,北起七峰山,南至中条山南麓,西从黄河东岸,东至太行山西麓,几乎遍布全
摘要:
皖北上前寒武系地层发育完整、露头连续、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上前寒武系重要地区之一。地层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凤阳县、淮南、淮北市和江苏徐州一带。下部青白口系以碎屑岩为主,上部震旦系以碳酸盐岩为主。本文利用剖面中大量化学、光谱分析资料,计算了不同岩类和各组平均化学成份,用“有序样品最优分割”法,对地层进行了化学分层,用点群分析、对应因子分析归纳了元素的组合规律,并用指相元素的含量和比值,分
摘要:
一、前言国际著名的前寒武纪地质学家,英国累斯特大学地质系B.F.温德利教授曾在1983年国际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讨论会上发言,述及前寒武纪变质岩区某些主要岩石——石英长石片麻岩、黑云片麻岩、黑云角闪片麻岩和黑云紫苏片麻岩的成因问题。例如,二十年前普遍认为苏格兰西北部的石英长石片麻岩是重结晶的沉积岩,但现在则普遍同意它们是由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经重结晶后的产物。在中国,例如冀东变质岩分布区,虽有它的特殊性是否也有它的共性?这诚如B.F.温德利教授建议所说,“西格陵兰、拉
摘要:
郯庐断裂是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断裂。我国地学工作者正从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影象分析等方面对它的规模、性质、切割深度、平移幅度、生成及演化进行研究。本文就郯庐断裂的平移及演化,谈些初步的认识。一、平移的主要依据 (一)地质依据
摘要:
笔者曾参加贵州汞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并据贵州汞矿的一些地质资料,反映出汞成矿主要是与地壳内部构造活动有关,而表生聚汞作用是不明显的。笔者认为,贵州汞矿与深断裂有一定的依附性,与地幔物质有联系性,受构造层的控制,并且矿化还显现出分带性。从而提出贵州汞矿成因上属沿深断裂导上的地幔汞喷气,在地壳上部适当有利的地方的热水体中的成矿作用。
摘要:
在北京西北昌平县军都山南簏一个风景优美的山前盆地内,有我国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墓。这里有风格奇特的石像群,雄伟的地下宫殿,景色秀丽的十三陵水库。构成了国内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十三陵。就地质现象而言,在这旅游区里还可见到出露较全的地层剖面及其岩石中富含的各类化石;清楚的接触关系;各种褶皱断裂和各种岩石。又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地质旅游点。在十三陵水库东公路边,可以参观一下最近新发现的侏罗系中统九龙山组地层,顺公路有出露较完整的地层剖面,我们不但可以观察到各种岩石,还可采集到植物化石。该套
摘要:
长江峡区震旦系剖面是李四光教授于1924年建立的,自下而上划分为南沱组(包括南沱砂岩及南沱冰碛层)、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三个岩组,以南沱砂岩与其下变质地层的不整合面为其底界。1924年以来,此种意见广为沿用。1963年刘鸿允先生将南沱组两个段上升为组,分别称莲沱组(原砂岩段)和南沱组(原冰碛层),上下统的界线移至冰碛层底部,仍以莲沱组底面为震旦系下界。然而,自1965年江西省区测队提出莲沱组之下,尚存在一个地层单位——落可(山东)组并归属震旦
摘要:
引言地温场是地球物理场的组成部份,地温场信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球的物理特性。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对我国陆地和海域,以及东部邻区的地温场性质和地质意义进行过研究,已积累了一些地温场资料。为了对中国及相邻海域的地温场分布特征有一总体的认识,我们试图对目前所获得的各种地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了便于讨论,参考上述发表的国内外文献,收集了某些煤田、油气田和部份省市的地温资
摘要:
变质相是应用物理化学的概念和原理来研究变质岩中的矿物共生组合及其形成时的物化条件。在变质地区的区测找矿和科研工作中,变质相已成为研究岩石变质作用条件的主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已经或正在编制的变质图的主要内容是变质相组和变质相系,它们也都是以变质相作为基础。自从艾斯柯拉(Eskola,1915)建立变质相的概念以来已经60多年了,虽然这一概念已被国内外的地质工作者所普遍采用,但是在关于变质相的确切定义上,在确定变质相
摘要:
前言尽管当今世界上板块构造理论风靡全球,但以地质力学为核心内容的构造体系观念,却逐渐渗透贯入到国内外各构造学派的某些领域之中。例如陈国达在《成矿构造研究法》中提及了“构造系”,马杏垣、索书田等在《嵩山构造变形》中采用了“滑动构造体系”;翟裕生、石准立等在《矿田构造与成矿》中阐述了他们关于“接触带构造体系”的概念。而苏联学者斯连扎克,则在其专著《前寒武纪构造与岩石圈旋卷构造体系》
摘要:
我参加的地质矿产部高原地质调查大队第一分队,于1982年在东仑昆南缘东段。由托索湖以西的布青山向东经花石峡到积石山的主峰玛积雪山一带,进行专题调查(图1与2)。在制定年度野外工作计划而阅读有关资料时,发现一些疑点。经过几次筛选认为,有几个重要疑点是解决该区地质构造问题的关键。对于用不同观点所能取得的不同答案,做了评比,感到用板块观点进行尝试,更为有利。因此,提出用板块观点做预测,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摘要:
在今天的自然界,我们常常可以在河漫滩、湖边或者海边看到泥裂,这种泥裂构造是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受到太阳曝晒或者沉积物自然脱水而干涸时发生收缩和裂开所形成的裂隙。它常见于粘土质、粉砂质以及泥灰质沉积物中,其形态在平面上呈网格状,常把沉积物切成边缘向上翘起的多角形块状;在断面上呈“V”形,有时呈“U”字形裂隙常为上覆较粗的沉积物所充填,而且多为单层沉积,很少成为连续的稳定的多层广泛
摘要:
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群是内蒙古两个重要的含矿岩系,但其时代问题一直有争议,两套地层间的对比更存在着较大的分岐。本文将从有关白云鄂博群及渣尔泰群(狼山群)的同位素年龄资料为基础,来探讨上述两套地层时代及其对比问题。一、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结果及地层时代内蒙古的同位素地质年龄测试和研究工作,从五十年代末期就开始了,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合作地质队,在白云鄂博地区对白云鄂博群的H8岩性段白云岩用普通铅
摘要:
神皇山组是衡阳盆地分布非常广泛的一套陆相碎屑岩层。它可直接覆于下白垩统东井组之上,呈整合接触。同时亦可超覆于前白垩系地层之上。以往将其归入早白垩世晚期(表1)。和神皇山组相应的层位,在湖南中新生界陆相盆地中极为普遍。如洞庭盆地三阳港组,沅麻盆地小洞组及礼陵、攸县、茶陵、永兴等地均有广泛分布。这一地层的普遍特点是分布范围广,沉积厚度大,岩性粗,且含长石质成份高,生物化石一般较少。有关它的时
摘要: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三二四地质队区调分队在安徽贵池地区进行一比五万姚街幅区调中,最近在自然重砂中发现一种新矿物,经本省地质矿产局实验室光谱半定量分析,X光衍射鉴定,定名为四方硅铁矿——Fesiz(Ferdisilicite)。队实验室、地质矿产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等单位对该矿物进行物性测定,其特征是: 在双目镜下呈钢灰色、金属光泽、摩氏硬度5~6,贝壳状断口、不透明、不溶于强酸,无磁性,比重4.5~5。矿相鉴定:反光镜下浅棕色,强非均性,无双反射,硬度HV100=739.9,波长549nm
摘要:
维西县城附近中新统双河组含油页岩地层,1965年1/100下关幅将其划为上新统(因分布面积较小,图上末于表示);七十年代初原省地质局石油地质指挥部在维西一带工作期间,划为上三叠统石钟山组,1980年区调队编制的1/50万云南省地质图划为上新统。1981年笔者等进行1/20万维西幅区调工作时,在维西县城北西平距约5公里的该地层中发现了较丰富的植物化石,经中科院植物所古植物室陶君容同志鉴定,确定为中新世的分子。为了进一步查证落实此套含油地层的时代归属,1983年5月笔者再次前往该区港老布等几个
摘要:
作者首先评述了前阿特拉斯山脉(摩洛哥)古生代山系前寒武纪盖层的三个部分:火山质和磨拉石质前寒武纪Ⅲ岩系、白云质阿土图期(Adoudounian)岩系和塔利文期(Taliwinnian)岩系(“酒红色(lie de vin)”岩系),塔利文期岩系主要是陆相的,但西部则发育成海相含叠层石地层,据此有可能确定由塔利文阶到下寒武统的过渡。随后的几个章节介绍了下寒武统的发现和研究简史,以及对前阿特拉斯山脉西部下寒武统含三叶虫“阶”的概述。文章还附有若干幅阿土图期、塔列文期和早寒武世的古地理图,以及一些地层和构造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