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ssion on connotation and survey strategy of the ground substrate
-
摘要:
地表基质是近年来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新概念,当前关于地表基质概念的内涵、全国地表基质调查如何开展还存有一定争议。通过辨析概念原义认为,地表基质垂向下限应为潜水层底板,是地球关键带中地表以下物质和功能的载体。地表基质分类中的岩石、砾质、土质、泥质与地质学中的岩石、第四纪沉积物存在“同物异名”情况,2套分类系统具备相互转化的条件。地表基质调查应采用“综合研究为主、补充调查为辅”的总路线,可充分利用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土壤普查等调查的成果获取物质属性数据,需针对潜水层以上的数据空白区和未测数据项补充数据采集工作,关键要加强地表基质对自然资源的孕育、支撑等功能属性的研究工作。全国地表基质调查应按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体系部署,建议按3个层次展开,一是优先围绕生态功能区,聚焦草地退化、森林衰减、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开展中比例尺(1:25万)调查,为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和修复治理提供依据;二是稳步推进全国Ⅱ级综合自然区划单元代表性区域的中比例尺调查,支撑“以点带面”,编制所在Ⅱ级单元的小比例尺图件(1:50万—1:100万);三是适时启动编制区域性、全国性地表基质小比例尺图件(1:100万—1:250万),服务于不同级别国土空间规划。
Abstract:The ground substrate is a new concept in th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rea, and there are also controversies on that's connotation and how to plan the national survey.We defined it as the sub-ground material and function carrier of the Earth's Critical Zone, and believed it's lower boundary as the bottom of the phreatic layer.The rock, Quaternary sediments in geological fields and rock-, gravel-, soil-, mud-ground substrates can be composed by the same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name.The investigated results of rock and Quaternary sediments can be transferred into different kinds of ground substrate.The ground substrate survey should be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hydrogeology survey, geochemical survey of land quality, soil general survey of soil to achieve the data of compositions, spatial distributi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substrate.Moreover, the datas of ground substrate between the surveyed zone and the lower boundary of the phreatic layer, and some other unanalyzed data should be added.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function how the ground substrate affects the upper forest, grass and wetland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We supposed that the ground substrate survey should be deployed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natural resource factors regionalization system in three steps.The first batch should focus on the areas with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grassland degradation, forest attenuation, soil erosion, to locate the problem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The second batch should concentrate on key classic area of each Ⅱ grade regionalization area, conduct limited and necessary ground substrate of the scale of 1:250, 000 to map the Ⅱ grade area.The third batch should conduct compiling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map after the second batch, to provide some basic data and documents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
Keywords:
- ground substrate /
- Quaternary sediments /
- soil /
- survey strategy /
-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盆地面积达到25×104km2。鄂尔多斯盆地的中上三叠统—下白垩统发育,发现有多门类的动植物化石[1],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白垩系。含恐龙等脊椎动物足迹的地层属于下白垩统志丹群,自下而上包含宜君组、洛河组、华池组、环河组、罗汉洞组、泾川组,以及仅分布于东北部的喇嘛湾组[2]。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恐龙足迹主要产于罗汉洞组和泾川组[3]。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边缘旬邑县洛河组也发现过恐龙足迹[1]。
2017年9—11月,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陕北丹霞地貌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及神木市公格沟丹霞地质公园申报项目,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木市中鸡一带的下白垩统洛河组(K1l)上部紫红色砂岩中发现恐龙与其他四足类足迹多处,该组合的发现在中国尚属首次。
1. 地质背景
洛河组由“洛河砂岩”演变而来,区域上平行不整合在中侏罗统安定组之上[4]。研究区,即鄂尔多斯东北部一带,洛河组厚度63.79m,以紫红色-暗紫红色厚-块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与薄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为主,构成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侏罗统安定组沉积末期,受晚侏罗世燕山运动末期的隆升影响,盆地抬升掀斜遭受剥蚀[5]。到早白垩世初期,鄂尔多斯盆地伸展,洛河组开始沉积。前人研究与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①指出,洛河组的沉积环境属河流、湖泊相[6],而近年来不少学者则认为其属于沙漠相[7-8],在洛河期,鄂尔多斯盆地进入白垩纪第一个沙漠沉积发育的鼎盛期[8]。综合区调等资料,洛河组早期沉积时盆地具准平原性质,河流宽阔,河漫滩较发育,沉积了紫红色、棕红色、砖红色厚层砂岩,并夹有灰白色高岭石质细砂岩,砂岩体中发育以大-巨型槽状交错层、交错层理为特征的中粒长石砂岩夹少量粉砂岩沉积组合,属河流及冲积扇沉积;中期沉积形成紫红色、棕红色、砖红色厚层中粗粒砂岩,砂岩体中发育以大-巨型风成板状交错层、风成斜层理为特征的中粗粒长石砂岩,明显具有沙漠相沙丘、丘间亚相;晚期沉积则形成一套紫红色块状泥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组合,发育水平层理、低角度斜层理、泥裂、雨痕等,指示了浅水沙漠湖泊相沉积沙丘砂岩发育的低角度斜层理方向,可能反映了以西北风为主,局部有东南暖风作用。
现将研究区含恐龙等脊椎动物足迹地层岩性描述如下。
上覆地层:第四纪全新世风成沙、黄土层
~~~~~~~~~~~~~~~~~不整合接触~~~~~~~~~~~~~~~~~
早白垩世洛河组(K1l) >18.74m
6.紫红色薄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0.51m
5.紫红色薄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发育板状斜层理,有三趾型恐龙足迹 4.74m
4.紫红色薄层细粒石英砂岩,发育平行层理 5.20m
3.紫红色中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平行层理 5.80m
2.紫红色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发育水平层理 1.53m
1.紫红色薄层中粒石英砂岩,有二趾型恐龙足迹与小型四足类足迹,未见底 0.96m
~~~~~~~~~~~~~~~~~不整合接触~~~~~~~~~~~~~~~~~
下伏地层:中侏罗统安定组(J2a)深灰色微-薄层粉砂质泥岩
2. 足迹点与足迹形态
2.1 足迹点概貌
神木市中鸡镇脊椎动物足迹化石分布在宝刀石梨村公格沟水库东岸边,在30km2红色丹霞景观范围内,目前已发现3处恐龙足迹点及2处小型四足类足迹点(图 1)。
1号足迹点目前发现两枚足迹,产于洛河组上部紫红色块状泥岩、粉砂质泥岩与微–薄层泥质粉砂岩中的湖泊相近底部薄层泥质粉砂岩层面上,层面发育泥裂。2~5号足迹点分布在洛河组上部滨岸相紫红色薄层中细粒石英砂岩中岩层面上。其中2号足迹点发现21枚三趾型足迹,层面发育雹痕、雨痕。3、5号足迹点为小型四足类所留。4号足迹点,目前发现16枚二趾型脚印,层面发育浅水流水波痕、雹痕、雨痕、虫迹。
2.2 小型四足类足迹
小型四足类足迹约200个,至少组成5道行迹。其中保存最好的行迹长约1.5m(图版Ⅰ-A),由前足迹与后足迹组成,都呈扁椭圆形。前足迹平均长1.0cm,宽1.3cm;后足迹平均长1.1cm,宽1.6cm,前足迹位于后足迹的前内侧。因保存或后期风化的原因,绝大部分足迹的趾痕不清,保存最好的后足迹能观察到至少4个趾痕。这些小型四足类足迹的形态与尺寸都与巴西足迹(Brasilichnium) [9]非常相似。巴西足迹最初发现于巴西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博图卡图组,传统上被归于哺乳形类(Mammaliamorpha)或衍生的兽孔类(Therapsida)。此类足迹为中国首次发现。
2.3 三趾型兽脚类足迹
三趾型兽脚类分布于1号和2号足迹点。1号足迹点仅1个足迹保存较好(图版Ⅰ-B),长14.5cm,宽15.8cm,长宽比为0.9,三趾较纤细,第Ⅱ趾至第Ⅳ趾之间的趾间角约为110°。2号足迹点的21枚三趾型足迹形成一道拐弯的行迹(图版Ⅰ-C)。拐弯的行迹相对罕见。其中保存最好的足迹长12.5cm,宽10.0cm,长宽比为1.3,第Ⅱ趾至第Ⅳ趾之间的趾间角为69°,其趾垫不清,跖趾垫较发育。从整体形态看,2号足迹点的三趾型足迹与实雷龙足迹类(Eubrontidae) [10]较相似。实雷龙足迹类最初发现于北美的下侏罗统,但衍生的足迹形态广泛出现在中国的侏罗系—白垩系[11-12],鄂尔多斯盆地的白垩系也有类似发现[13]。1号足迹点的孤立足迹的形态特征与实雷龙足迹类完全不同,但其较尖锐的爪痕与宽的趾间角表明其属于兽脚类足迹。
2.4 两趾型兽脚类足迹
2号足迹点的一道行迹揭示了有趣的受沉积物影响的保存现象。大多数足迹只留下明显的一个趾痕(图版Ⅰ-D),但在一处沉积物条件适宜区,该造迹者留下了一个保存良好的两趾型足迹(图版Ⅰ-E)。该足迹长14.5cm,宽5.0cm,长宽比为2.9,第Ⅲ趾至第Ⅳ趾之间的趾间角为20°。这是二趾型足迹在陕西省的首次记录,与该区相邻的内蒙古鄂托克旗查布地区也曾有报道[3]。
由于与鸟类系统发育学上的紧密联系,近年来,恐爪龙类(deinonychosaurian)演化支得到学者们的充分研究。恐爪龙类包括驰龙类(dromaeosaurids)和伤齿龙类(troodontids),该类群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其第Ⅱ趾上有一个高度发育的大爪,这个大爪可以伸出并高度延展[14]。恐爪龙类运动时,该特化的第Ⅱ趾处于扬起状态,因此留下足迹为两趾,仅由第Ⅲ趾和第Ⅳ趾的印迹组成[11]。因此,两趾型足迹对应恐爪龙类造迹者,是迄今为止特征最鲜明的兽脚类足迹之一。自1994年在中国首次发现以来[15],现在至少发现了十余个足迹点[11],均来自白垩系,分布于四川盆地与攀西地区的多个点,以及山东莒南与岌山、河北赤城、北京延庆、甘肃盐锅峡等。中鸡恐爪龙类足迹的尺寸与甘肃盐锅峡标本类似,该记录增加了该类造迹者的古地理分布范围。
3. 结论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木市中鸡白垩系丹霞地貌中发现的恐龙与其他四足类的足迹化石,展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组合类型:哺乳形类/兽孔类足迹-实雷龙足迹类-恐爪龙类足迹。这种多样性的兽脚类行迹与小型四足类足迹的组合,在中国属首次发现。虽然其详细分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这无疑对中国白垩纪沙漠相恐龙动物群的类型与分布,乃至该地区的古气候、古地理和地层对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致谢: 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郝梓国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吴尚昆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刘晓煌研究员、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崔荣国研究员在成文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启发。 -
图 1 自然资源数据空间组织架构图
(据参考文献[1]修改)
Figure 1. The projection of ground substrate, natural resources, and some management boundary
图 2 地表基质与相近概念空间关系示意图
(据参考文献[9]修改)
Figure 2.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among ground substrate and some other similar concept
表 1 第四纪沉积物与砾质、土质、泥质的一般性对应关系
Table 1 A coars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ternary sediments and gravel-, soil-and mud-ground substrate
第四纪沉积物 砾质 土质 泥质 备注 坡积物 √ √ 以砂、粉砂、粘土为主 冲洪积物 √ √ 以砾石、砂、粘土为主,常有旋回 风积物 √ 冰碛物 √ √ 以砾为主 重力堆积物 √ √ 以砾为主 化学沉积物 √ √ 洞穴沉积物 √ √ 以砾石、粘土和化学沉积物为主 湖积物 √ 海相沉积物 √ √ 以泥为主 表 2 相关基础性调查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指标
Table 2 Main investigated subject and key factors of some basic survey related to ground substrate
工作类别 调查对象 相关调查指标 地表基质调查 潜水层底板以上的地球表层物质 1.物质组分:岩石、矿物等物质的成分、含量和分布等
2.理化性质:颜色、结构、粒度、质地、厚度、密度等物理特征,化学组成、酸碱度等化学特征
3.地表景观:地形地貌,孕育的森林、草地、湿地、水等类型和状态等区域地质调查 地下的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作用产物 1.基岩: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要素的类型、特征、性质、空间分布等
2.第四纪沉积物:沉积物的厚度、类型、组成、性质、结构、粒度、空间分布等全国土地调查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住宅等类型土地 1.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地类的分布、面积、权属等
2.与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相关的自然地理格局、作物熟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厚度、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生态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耕地利用现状等属性土壤普查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盐碱地等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1 m以浅) 1.性状: 颜色、质地、有机质、酸碱度、养分情况、容重、孔隙度、重金属等理化指标,植物根系、动物活动和微生物数量、类型、分布等生物学指标
2.类型: 亚类、颗粒大小、矿物成分等
3.立地条件: 地形地貌、植被类型、水文地质、气候等
4.利用状况:基础设施条件、种植制度、耕作方式、植物生长及作物产量水平等基础信息,肥料、农药等投入品使用情况,土壤培肥改良、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做法土地质量地球
化学调查第四纪覆盖层(2 m以浅) 养分元素(N、P、K、Ca、Fe等)、生命健康元素(Se、Sr、F、I等)、重金属污染元素(Hg、Cd、Pb、Cr、As)和有机污染物含量 水文地质调查 地下水、含水层、包气带 1.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水温、水化学等特征
2.含水层:岩性、岩相、厚度、产状、分布范围、埋藏深度等,富水性及入渗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给水度、贮水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
3.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产状、分布等特征,入渗率、含水率、岩土化学特征等参数生态地质调查 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地质条件 1.风化壳的分布、风化程度、厚度、垂直分带等
2.成土母质的分布、厚度、结构、组分等
3.土壤的类型、厚度、结构、粒度、容重、组分等
4.包气带的渗透性能、水分盐分垂向分布及动态、蒸发影响带深度、毛细水上升高度等
5.森林、草原、湿地等的分布和变化,植被类型及其分带、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其变化、根系分布、发育深度等
6.积温、湿度、日照、风速、风向、降水等气象要素 -
自然资源部.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20-01-17)[2020-06-01]http://gi.mnr.gov.cn/202001/t20200117_2498071.html. 自然资源部.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的通知[EB/OL](2020-12-12)[2020-12-1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2/23/content_5572445.htm. 葛良胜, 杨贵才.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新领域: 地表基质调查[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0, 33(9): 4-11. https://xuewen.cnki.net/CCND-GTZY202212130011.html 殷志强, 秦小光, 张蜀冀, 等. 地表基质分类及调查初步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 47(6): 8-14. 杨静慧. 植物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4. 王京彬, 卫晓锋, 张会琼, 等. 基于地质建造的生态地质调查方法——以河北省承德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为例[J]. 中国地质, 2020, 47(6): 1611-162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IZI202006002.htm 杨建锋, 张翠光. 地球关键带: 地质环境研究的新框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4, 41(3): 98-10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WDG201403020.htm Lin H. Earth's Critical Zone and hydropedology: concept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ces[J]. Hydrology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0, 14 (1): 25-45. doi: 10.5194/hess-14-25-2010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supported scientists present new research results on Earth's critical zone[EB/OL](2018-12-13)[2020-06-01]https://www.innovations-report.com/earth-sciences/nsf-supported-scientists-present-new-research-results-on-earth-s-critical-zone/2018.
GB/T17412.1/2/3—1998. 岩石学分类和命名方案 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S]. 北京: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1998. Wentworth C K. A scale of grade and class terms for clastic sediments[J]. Journal of Geology, 1922, 30(5): 377-392. doi: 10.1086/622910
张甘霖, 王秋兵, 张凤荣, 等.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J]. 土壤学报, 2013, 50(4): 826-83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RXB201304024.htm 张富元, 李安春, 林振宏, 等.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J]. 海洋与湖沼, 2006, (6): 517-52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FZ200606006.htm 田明中, 程捷.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9. 胡健民, 陈虹, 邱士东, 等. 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1: 50000)思路, 原则与方法[J]. 地球科学, 2020, 45(12): 4291-431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KX202012002.htm 自然资源部.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8-01-11)[2020-06-01]http://www.gov.cn/xinwen/2018-01/12/content_5255923.htm. 自然资源部.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0-09-16)[2020-09-16]http://gi.mnr.gov.cn/202009/t20200916_2558088.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EB/OL](2020-01-29)[2020-06-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16/content_5673906.htm. 农业农村部.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EB/OL](2020-02-17)[2020-06-01]http://www.gov.cn/xinwen/2022-02/24/content_5675442.htm. 石建省, 马荣, 马震. 区域地球多圈层交互带调查探索研究[J]. 地球学报, 2019, 40(6): 767-78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XB201906001.htm 聂洪峰, 肖春蕾, 任伟祥, 等. 生态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地质调查, 2021, 8(6): 1-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DC202106001.htm 郝爱兵, 殷志强, 彭令, 等. 学理与法理和管理相结合的自然资源分类刍议[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 47(6): 1-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WDG202006002.htm 李响, 周效华, 相振群, 等. 地表基质调查的工作思路刍议: 以海南岛为例[J/OL]. 地质通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4648.P.20210827.1805.002.html. 2021. 陈发虎, 傅伯杰, 夏军, 等. 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9, 41(11): 1659-169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DXK201911001.htm 张新时. 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类型. [M]//姜恕主编. 植被生态学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张百平, 姚永慧. 山体效应研究[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5. Zhang B, Yao Y. Implications of mass elevation effect for the altitudinal patterns of global ecology[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 26: 871-877.
Banwart S, Menon M, Bernasconi S M, et al. Soil processes and functions across an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Critical Zone Observatories: Introduction to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initial results[J]. Comptes Rendus Geoscience, 2012, 344: 758-772.
田明中, 张绪教, 曹伯勋, 等. 1: 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内容与图件表示原则及方法[J]. 第四纪研究, 1999, (3): 217-22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SJJ199903003.htm 闵隆瑞, 王永, 王成, 等. 一幅新的第四纪地质及地貌图的编制——以宁夏与山东为例[J]. 中国地质, 2016, 43(3): 1026-103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IZI201603024.htm 蔡运龙. 当代自然地理学态势[J]. 地理研究, 2010, 29: 1-1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YJ201001001.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家发展改革委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EB/OL](2020-06-03)[2020-06-0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12/content_5518982.htm. 王浩, 胡鹏. 水循环视角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关键问题[J]. 水利学报, 2020, 51(9): 1009-1014. 刘江, 谢遵博, 王千慧, 等. 北方防沙带东部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优化[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1): 3412-342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TXZ202111002.htm 卢欣石, 何琪. 内蒙古草原带防沙治沙现状, 分区和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0, 21(4): 58-6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NZ200004014.htm 付景保.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20, 39(10): 130-137. 刘宪春, 温美丽, 刘洪鹄.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2): 74-7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TBY200502022.htm 田清. 近60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长江、珠江水沙通量影响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6.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图[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张海燕, 樊江文, 黄麟, 等. 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案[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870-1882. 郝爱兵, 林良俊, 聂洪峰, 等.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 50000)(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9. 王涛, 毛晓长, 邱士东, 等.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 50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9. 于庆文.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2. 董庆吉, 张翠光, 杨建锋, 等.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集.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22. 奚小环, 任天祥, 陈国光, 等.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 250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5. 郝爱兵, 张二勇, 韩双宝, 等. 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 50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