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logic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piedmont alluvial plain cities: An example of Chengdu
-
摘要:
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不合理的开发将对宝贵的地下资源造成巨大浪费。为提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序利用,有必要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进行前期评价。以地下空间多资源协同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问题互馈响应为立足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质资源"、"地质结构"、"地质问题"的评价模型——地质资源评价和地下空间开发难度评价,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限制性要素扣除法等数学方法进行分层综合评价,最终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山前冲积平原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浅层地下空间因已有构筑物的影响,适宜性较差,而中深层地下空间更适宜开发。该结果可为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指引,从而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irreversible, and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will cause a huge waste of valuable underground resourc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orderly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of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ulti-resources in underground space and the reciprocal feed-back response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geological resources",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geological problems" was proposed, that is, geological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difficulty evalu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Finally, a set of geologic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in piedmont alluvial plain city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mathematical methods such a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deduction method of restricted factors.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allow underground space in the study area is not suitable for developmen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existing buildings, while the middle-deep underground space is more suitable for development.The results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effectiv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the study area, thus reflecting the rationality and scientificity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
山区城镇地质环境容量有限,随着山区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与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张,“向山发展、向沟发展”成为山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削山造地、开挖坡脚势必诱发大量地质灾害[1],不仅威胁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严重阻碍城镇化建设与发展。针对吕梁山区城镇边坡安全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边坡风险分级问题,继而基于边坡的风险级别,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因此,山区城镇边坡风险分级问题成为吕梁山区城镇化过程中亟待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边坡风险分级是基于城镇边坡单元的危险性与危害性多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性风险评价。边坡分级系统的概念最早由Pierson等[2]提出,将地质条件、危岩体规模、灾害历史、降雨等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开展公路边坡落石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3-5]开展了公路边坡岩崩识别与分级系统研究,基于公路、铁路特点,建立并改进了边坡分级系统;2005年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国际滑坡风险管理会议”提出了在土地利用方面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6]。依据地质灾害风险理念,Mölk等[7]针对土地利用的边坡开展了岩崩风险分级研究。相对于公路、铁路等线状工程开展的边坡分级研究,基于城镇的边坡风险分级研究则较少。香港曾分别于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开展了定性的土质边坡分级研究与定量的边坡风险分级研究[8]。在以上边坡风险分级研究的基础上,随着山区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以城镇斜坡或边坡为单元的边坡风险分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唐亚明等[9]开展了城镇边坡风险分级研究,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半定量黄土边坡风险分级系统;易靖松等[10]基于城镇斜坡单元,开展了城镇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分级评价。本文以吕梁山区吉县城区为研究区,开展吕梁山区城镇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分级研究。结合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孕灾条件分析,优化吉县城区边坡风险分级系统评分指标;基于数理统计学方法,依据统计趋势线的自然拐点法,对边坡的危险性与危害性分级标准进行改进与厘定,建立城镇边坡风险分级表,并确定吉县城区边坡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探索吕梁山区城镇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分级方法与技术,为吕梁山区城镇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分级与防控、土地利用规划及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研究区概况
吉县位于山西吕梁山区的南部黄土地区(图 1),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县城属于黄土梁塬型河谷地貌,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城区地质环境容量有限,随着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城区范围不断向清水河两侧的黄土支沟拓展,切坡、开挖等工程活动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及隐患,尤其是黄土崩塌灾害及隐患尤为突出(图 2)。吉县城区共发育地质灾害37处,其中,黄土崩塌33处,黄土滑坡4处,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吉县城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1.3℃,每年一般于11月开始封冻,解冻始于次年3月上旬,最大冻土深度0.82 m,昼夜温差变化与冻融循环作用导致斜坡土体强度不断降低,是区内春季解冻期黄土崩塌、滑塌灾害频发的主要诱发因素。城区年降水量为560~580 mm,降雨时间集中,主要集中于每年的6—9月,秋季以连阴雨为主,集中降雨与长历时降雨的特征是区内汛期崩塌、滑坡灾害高发的主要因素。
吉县城区位于清水河河谷区,整体地形平缓,但城区南北两侧与黄土梁塬、黄土斜坡相接,受人类开挖、切坡修路、建房等工程活动影响,形成大量高陡边坡崩塌隐患。吉县主城区位于河谷阶地之上,全新统冲洪积层在研究区广泛分布,城区南北两侧为黄土斜坡,表部为上更新统黄土披覆,斜坡主体为中更新统黄土,沿清水河河谷及公路两侧零星出露中生界三叠系中统延长组(T2y)与二马营组(T2e)及下统和尚沟组(T1h)与刘家沟组(T1l),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统(N1b)等(图 3)。
2. 城区边坡风险分级系统设计
城区边坡风险分级系统包括边坡危险性分级与危害性分级,评分指标亦分为危险性评分指标与危害性评分指标。评分指标是根据研究区边坡地质灾害及隐患的特征、类型与孕灾条件、承灾体类型等因素确定的评价指标因子,不同研究区应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孕灾条件、承灾体等,制定的符合实际城镇边坡的风险评价指标因子。
2.1 评分指标的选取
在前人研究[9-10]的基础上,考虑山区城镇尺度地貌单元、地质构造、降雨条件等具有共性地质背景的条件下,结合吉县城区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以及主控诱发因素、承灾体类型、特征等,认为吉县城区边坡危险性评分指标包括边坡的几何特征、灾害潜在破坏类型与强度、灾害发育的主控诱发因素等,具体包括边坡的地形条件、边坡结构类型、岩土体特性、地表水与地下水、人类工程活动、历史灾害、变形迹象、潜在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强度等9项、21个指标;危害性评分指标包括受城镇边坡地质灾害及隐患威胁的承灾体类型、数量、财产的价值、承灾体的易损性等,具体包括6项、15个指标。
2.2 评分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分指标权重可以反映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及对评分结果的贡献程度。评分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有熵权法[11]、模糊数学法[12-13]、层次分析法[14-15]等。层次分析法因兼具定性经验判断与定量计算的优势[16],计算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在地质灾害评价中应用广泛。前人[14, 17]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合成权重计算、一致性检验等步骤得到危险性与危害性评分指标的权重。因前人对获取评分指标权重的方法、步骤有详细的阐述,本文不再对指标合成权重的获取过程与一致性检验进行详细阐述。利用该方法、步骤,可得到吉县城区边坡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危险性指标合成权重,WHi=(0.03, 0.06, 0.02;0.01, 0.03;0.02, 0.07;0.03, 0.08;0.06;0.02, 0.04;0.06, 0.03, 0.02;0.06, 0.13;0.03, 0.05, 0.10, 0.05)(表 1)。同理,可得到吉县城区边坡危害性评分指标合成权重,WCi=(0.128, 0.256;0.074, 0.074;0.025, 0.012, 0.005, 0.002;0.039, 0.008, 0.023, 0.013;0.03;0.206, 0.103)。
表 1 危险性指标合成权重Table 1. Integrated weights of hazards factorsWH12 WH22 WH32 WH42 WH52 WH62 WH72 WH82 WH92 合成权重 0.103 0.045 0.097 0.113 0.060 0.060 0.103 0.193 0.226 WH13 0.273 0.03 WH23 0.545 0.06 WH33 0.182 0.02 WH43 0.333 0.01 WH53 0.667 0.03 WH63 0.250 0.02 WH73 0.750 0.07 WH83 0.250 0.03 WH93 0.750 0.08 WH103 1.0 0.06 WH103 0.333 0.02 WH123 0.667 0.04 WH133 0.545 0.06 WH143 0.273 0.03 WH153 0.182 0.02 WH163 0.333 0.06 WH173 0.667 0.13 WH183 0.112 0.03 WH193 0.222 0.05 WH203 0.444 0.10 WH213 0.222 0.05 2.3 评分标准
在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孕灾背景条件、潜在灾害类型与强度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前人评分标准的划分方法[9],依据评价指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贡献程度,吉县城区边坡危险性评分标准划分为5档,即1分、3分、5分、7分及10分(满分10分)5档分值(表 2)。单个指标的评分分值乘以其对应的权重,可得到该项指标的评分,各指标评分累加可得到边坡单元的危险性评分。危害性评分标准则是基于承灾体的类型与数量、承灾体的易损程度等评价指标对危害性的贡献程度,也划分为5个档次,即1分、3分、5分、7分及10分(满分10分)5档分值(表 3)。危害性的单项评价指标分值乘以其对应的权重,可得到该项指标的评分,并累加得到边坡单元的危害性评分。该风险评价方法相比常用的R=H*V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更全面、客观,基于研究区边坡的危险性与危害性分级标准建立了风险分级表,进而确定研究区边坡的风险,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情况,也更具合理性。
表 2 吉县城区边坡风险分级危险性评分Table 2. Grading table for hazards of risk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own slope in Jixian指标类别 评价指标 权重 评分标准 1分 3分 5分 7分 10分 边坡地形特征 坡高/m 0.03 < 10 10≤h < 20 20≤h < 30 30≤h < 50 ≥50 坡度/° 0.06 < 25 25≤α < 30 30≤α < 45 45≤α < 60 ≥60 坡型 0.02 凹-阶型 阶梯型 凹型 直线型 凸型 边坡结构类型 岩性组合 0.01 基岩型 黄土+基岩型 黄土型 黄土+冲洪积层型 黄土+红粘土型 接触面倾向 0.03 反向坡 横向坡 斜倾坡 顺向坡-大于坡角 顺向坡-缓于坡角 土体特征 密实度 0.02 粘土 粉质粘土 粉土 素填土 碎石土 节理类型 0.07 无节理 垂直节理 构造节理 风化节理 卸荷节理 基岩特征 岩体结构类型 0.03 完整结构 断续结构 板裂结构、块裂结构 碎裂结构 散体结构 风化程度 0.08 未风化 微风化 弱风化 强风化 全风化 地表水 河水侧蚀 0.06 无影响 微弱 弱 较强烈 强烈 地下水 地下水类型 0.02 无地下水 基岩裂隙水 黄土孔隙上层滞水 黄土+基岩裂隙孔隙水 黄土孔隙水 溢出量 0.04 无溢出 流量微弱 流量小 流量较大 流量大 人类工程活动 削坡措施 0.06 完全合理 合理 基本合理 合理性差 不合理 排水措施 0.03 完全专业 专业 基本专业 简易 无排水 支挡措施 0.02 完全专业 专业 基本专业 简易 无支挡 失稳证据 历史发生频次 0.06 无 很少发生 有发生 较经常 经常发生 现今变形迹象 0.13 无 不明显 较明显 明显 出现破坏 潜在灾害类型与强度 破坏类型 0.03 剥落 坠石或塌土 倾倒崩塌 滑塌 滑动 运动速度 0.05 很慢 慢速 中速 快速 极快 灾害规模 0.10 V≤10 m3 10 < V≤100 m3 100<V≤1000 m3 1000<V≤10000 m3 V>10000 m3 运动距离 0.05 无影响 延伸角外 延伸角内 塌落角与延伸角相邻区 塌落角内 表 3 吉县城区边坡风险分级危害性评分系统Table 3. Grading table for consequence of risk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own slope in Jixian指标类别 评价指标 权重 评分标准 1分 3分 5分 7分 10分 固定人员 住宅人员 0.128 1~5人 6~10人 11~50人 51~100人 > 100人 办公生产人员 0.256 1~10人 50~11人 51~100人 101~200人 大于200人 交通人员 行人流量 0.074 ≤1人/min 2~5人/min 6~10人/min 10~15人/min > 15人/min 乘客流量 0.074 ≤1辆/min 2~5辆/min 6~10辆/min 10~15辆/min > 15辆/min 建筑设施 高层 0.025 1~2栋 3~5栋 6~8栋 9~10栋 > 10栋 多层 0.012 1~2栋 3~5栋 6~8栋 9~10栋 > 10栋 普通民房、砖窑 0.005 1~2户 3~5户 6~10户 11~20户 > 20户 简易民房、土窑 0.002 1~2户 3~5户 6~10户 11~20户 > 20户 线路设施 高速公路 0.039 0~10 m 11~20 m 21~50 m 51~100 m > 100 m 等级公路 0.008 0~10 m 11~20 m 21~50 m 51~100 m > 100 m 铁路 0.023 0~10 m 11~20 m 21~50 m 51~100 m > 100 m 管线 0.013 0~10 m 11~20 m 21~50 m 51~100 m > 100 m 其他承灾体/万元 0.030 ≤50 50~100 100~300 300~500 > 500 易损性 人员 0.206 0~0.2 0.2~0.4 0.4~0.6 0.6~0.8 0.8~1.0 财产 0.103 0~0.2 0.2~0.4 0.4~0.6 0.6~0.8 0.8~1.0 3. 城镇边坡风险分级
3.1 边坡风险调查
边坡风险调查首先是对城镇边坡单元进行划分,依据划分的边坡单元,采用边坡风险分级表进行风险调查与评分。边坡单元的划分基于DEM数据,利用ArcGIS水文学方法实现边坡单元的自动划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城区边坡的自然形态,即坡顶以斜坡顶部的山脊线或坡折线为界,以冲沟或山梁作为斜坡单元的两侧天然分界线,结合斜坡的结构类型、坡向等因素对自动划分的单元进行人工修正,最终得到斜坡单元面数据集。吉县城区边坡单元总面积约5.9 km2,划分为135个边坡单元(图 4),平均边坡单元面积4.37×104m2。在此基础上,依据设计的吉县城区边坡风险分级调查表格逐坡逐段开展城区边坡风险调查,填表人依据边坡的危险性与危害性调查要素指标逐一进行调查、分析与判断,并给出各项指标的评分,得到边坡单元的危险性与危害性评分结果。
3.2 城区边坡风险分级与优化
城区边坡风险分级是在危险性与危害性分级的基础上,建立城镇边坡风险分级表,并据该表判定边坡的风险级别。关于边坡危险性与危害性分级标准,有学者[9]按照边坡单元数的百分比作为划分标准,也有学者[10]依据边坡单元评分的自然间断法进行级别标准的划分,划分标准均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难以客观地反映边坡的危险性、危害性及风险级别。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边坡的危险性与危害性分级标准进行了改进、优化。基于数理统计学理论[18],分别进行城区边坡单元危险性与危害性评分排序,依据统计趋势线的自然拐点对应的得分作为划分危险性与危害性级别的标准,并对拐点对应的边坡单元危险性与危害性进行核查,确保分级标准符合城镇边坡的实际情况,并将危险性与危害性分别划分为高、中、低、很低4个等级。根据危险性与危害性评分分布的趋势线自然拐点(图 5、图 6),结合对边坡的危险性与危害性实地核查,确定危险性评分在6.04及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为高危险,评分在4.49~6.04之间的为中危险,评分在3.38~4.49之间为低危险,评分低于3.38的为危险性很低;确定危害性评分为2.284及以上的为高危害性,在1.109~2.284之间的为中危害性,在0.954~1.109之间的为低危害,0.954以下的为危害性很低。依据边坡的危险性与危害性评分标准,判定吉县城区高危险边坡16处,中危险边坡78处,低危险边坡38处,很低危险边坡3处(图 7);吉县城区高危害边坡17处,中危害边坡82处,低危害边坡27处,很低危害边坡9处(图 8)。
依据边坡的危险性与危害性分级标准,建立吉县城区边坡风险分级表(表 4)。依据该表,判定吉县城区边坡的风险,即高风险边坡22处,中风险84处,低风险21处,风险很低8处(图 9)。同时,依据城区边坡风险分级结果,对城区边坡的风险进行了核验。经核验,采用该城镇边坡风险分级系统进行城区边坡风险评价的结果基本符合吉县城区边坡的实际情况。
表 4 吉县城区边坡风险分级Table 4. Risk classification for slopes in urban area of JixianCounty危害性 危险性 高危险
(6.04≤H≤10)中危险
(4.49≤H<6.04)低危险
(3.38≤H<4.49)很低危险
(H<3.38)高危害
(2.284≤C≤10)高风险
(H级)高风险
(H级)中风险
(M级)低风险
(L级)中危害
(1.109≤C<2.284)高风险
(H级)中风险
(M级)中风险
(M级)低风险
(L级)低危害
(0.954≤C<1.109)中风险
(M级)中风险
(M级)低风险
(L级)很低风险
(HL级)很低危害
(C<0.954)低风险
(L级)低风险
(L级)很低风险
(HL级)很低风险
(HL级)4. 结论
(1) 基于数理统计学理论,依据统计趋势线的自然拐点法对城镇边坡的危险性与危害性分级标准进行了改进与厘定,并将危险性与危害性分别划分为高、中、低、很低4个等级。
(2) 依据边坡危险性与危害性分级标准,吉县城区高危险边坡16处,中危险边坡78处,低危险边坡38处,很低危险边坡3处;吉县城区高危害边坡17处,中危害边坡82处,低危害边坡27处,很低危害边坡9处。
(3) 根据边坡的危险性与危害性分级标准,建立了边坡风险分级表,判定吉县城区高风险边坡22处,中风险边坡84处,低风险21处,风险很低8处。高风险边坡建议采取搬迁避让,辅以工程治理措施;中风险边坡以工程治理措施为主,加强绿化与排水,有必要可采取避让搬迁;低风险边坡与风险很低边坡建议定期巡查,规范工程活动,加强地质灾害知识教育与宣传。
-
表 1 水资源评价分级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water resource evaluation
等级 限制开发 协同开发 可开发 地表水 地表水水源地 生态湿地、湖泊、河流 其他地表水体 地下水 优质地下水(矿泉水水源等) 富水地段 其他地下水 表 2 文物古迹资源评价分级
Table 2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 sites
等级 限制开发 协同开发 可充分开发 资源类型 高研究价值/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 较高研究价值/ 市级文物保护 较低研究价值 表 3 指标重要程度取值
Table 3 The values of the index's importance
相对重要程度 取值 其他说明 ua与ub同等重要 1 重要程度介于上述两相邻判断取值之间时,可取中间值2、4、6、8 ua与ub稍微重要 3 ua与ub明显重要 5 ua与ub强烈重要 7 ua与ub极端重要 9 表 4 模糊算子及其特征
Table 4 Characteristic table of fuzzy operator
特点 模糊算子(°) M(∧, ∨) M(·, ∨) M(∨, ⊕) M(·, ⊕) 体现权数作用 不明显 明显 不明显 明显 综合程度 弱 弱 强 强 利用R信息 不充分 不充分 比较充分 充分 类型 主因素突出型 主因素突出型 加权平均型 加权平均型 注:∧表示取小,∨表示取大,·表示相乘,⊕表示相加 表 5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分级
Table 5 Evaluation grade of geological suitability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US
适宜性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难度 低 较低 较高 高 地质资源 限制开发 差 差 差 差 协同开发 好 好 较好 较差 可充分开发 好 较好 较差 差 表 6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难度评价指标重要性等级
Table 6 The importance level of the difficulty evaluation index of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适用范围评价指标 平面分区 平原区 台地区 丘陵区 低山区 垂向分层/m 0~ -30 -60~ -100 0~ -30 -60~ -100 0~ -30 -60~ -100 0~ -30 -60~ -100 -30~ -60 -100~ -200 -30~ -60 -100~ -200 -30~ -60 -100~ -200 -30~ -60 -100~ -200 地质结构 地形地貌 ● ○ ○ ○ ● ○ ○ ○ ● ○ ○ ○ ● ○ ○ ○ 已有构筑物 ● ● ○ ○ ● ● ○ ○ ● ● ○ ○ ● ● ○ ○ 断层 ○ ○ ● ● ○ ○ ○ ○ ○ ○ ○ ○ ○ ○ ○ ○ 抗震设防等级 ○ ○ ○ ○ ○ ○ ○ ○ ○ ○ ○ ○ ○ ○ ○ ○ 岩体质量 ○ ● ● ● ● ● ● ● ● ● ● ● ● ● ● ● 岩土体承载力 ● ● ● ● ● ● ● ○ ● ● ○ ○ ○ ○ ○ ○ 土体压缩性 ● ● ● ● ● ● ● ○ ● ● ○ ○ ○ ○ ○ ○ 地质问题 潜水埋深 ● ○ ○ ○ ● ○ ○ ○ ● ○ ○ ○ ○ ○ ○ ○ 含水层富水性 ● ● ● ● ● ● ● ● ● ● ● ● ● ● ● ● 地下水腐蚀性 ● ● ● ● ● ● ● ● ● ● ● ● ● ● ● ● 砂土 ● ● ● ○ ● ○ ○ ○ ○ ○ ○ ○ ○ ○ ○ ○ 软土 ● ○ ○ ○ ● ○ ○ ○ ● ○ ○ ○ ○ ○ ○ ○ 膨胀性粘土 ● ○ ○ ○ ● ○ ○ ○ ● ○ ○ ○ ○ ○ ○ ○ 有毒有害气体 ○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重要性指标,○表示一般性指标 表 7 浅层地下空间评价指标权重取值
Table 7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ex for shallow underground space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组合权重 地质结构(0.6) 地形地貌(0.098) 0.059 断层(0.196) 0.118 抗震设防等级(0.049) 0.029 已有构筑物(0.136) 0.082 岩体质量(0.245) 0.147 岩土体承载力(0.177) 0.106 土体压缩性(0.098) 0.059 地质问题(0.4) 潜水埋深(0.245) 0.098 含水层富水性(0.349) 0.140 地下水腐蚀性(0.123) 0.049 砂土(0.068) 0.027 软土(0.073) 0.029 膨胀性粘土(0.072) 0.029 有毒有害气体(0.071) 0.028 表 8 评价指标取值
Table 8 Values of evaluation index
因子名称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备注 一级 二级 难度低 难度较低 难度较高 难度高 地质结构 地形地貌 ≤10° 10°~25° 25°~45° ≥45° 断层 ≥500 m 200~500 m 100~200 m ≤100 m 与断层距离 抗震设防等级 ≤5 6 7 ≥8 已有构筑物 其他区域 构筑物影响区域 构筑物区域 岩体质量 > 550 350~550 250~350 ≤250 BQ 岩土体承载力 ≥500 kPa 500~200 kPa 200~100 kPa ≤100 kPa 土体压缩性 ≤0.1 MPa 0.1~0.25 MPa 0.25~0.50 MPa ≥0.5 MPa 地质问题 潜水埋深 ≥30 m 30~20 m 20~10 m ≤10 m 含水层富水性 差 中 较好 好 地下水腐蚀性 微 弱 中 强 砂土累计厚度 ≤2 m 2~5 m 5~10 m ≥10 m 软土累计厚度 ≤2 m 2~5 m 5~10 m ≥10 m 粘土膨胀性 无 弱 中 强 有毒有害气体 ≤0.5% 0.5%~1% 1%~1.5% ≥1.5% 气体浓度 注:BQ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中岩体基本质量指标 -
杨文采, 田钢, 夏江海, 等. 华南丘陵地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景[J]. 中国地质, 2019, 46(3): 447-45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IZI201903002.htm 李晓昭, 王睿, 顾倩, 等.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战略需求[J]. 地学前缘, 2019, 26(3): 32-3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XQY201903007.htm 程光华, 王睿, 赵牧华, 等.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地学前缘, 2019, 26(3): 39-4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XQY201903008.htm 郭朝斌, 王志辉, 刘凯, 等. 特殊地下空间应用与研究现状[J]. 中国地质, 2019, 46(3): 482-49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IZI201903005.htm 周圆心, 郑桂森, 何静, 等. 北京平原区地下空间建设地质安全监测问题探讨[J]. 中国地质, 2019, 46(3): 455-46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IZI201903003.htm 黄强兵, 彭建兵, 王飞永, 等. 特殊地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 地学前缘, 2019, 26(3): 85-9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XQY201903015.htm 郭超, 阎长虹, 刘军熙, 等. 基于GIS的东营市浅层地下空间质量评估[J]. 工程地质学报, 2014, 22(2): 334-340. doi: 10.3969/j.issn.1004-9665.2014.02.026 Sterling R L, Nelson S R. Planning for underground space: a case study for Minneapolis, Minnesota[M]. Minnesota: The Center Press, 1982.
Boivin D J, Underground space use and planning in the Quebec city area[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1990, 5(1/2): 69-83.
Ronka K, Ritola J, Karl R. Underground space in land use planning[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1998, 13(1): 39-49. doi: 10.1016/S0886-7798(98)00029-7
de Rienzo F, Oreste P, Pelizza S. 3D GIS supporting underground urbanisation in the city of Turin(Italy)[J].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2009, 27(1): 539-547.
Hamidreza N, Farhang S, Mohammad A. Ranking of geological risks in mechanized tunneling by using 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FAHP)[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15, 50: 358-364. doi: 10.1016/j.tust.2015.07.019
欧孝夺, 杨荣才, 周东, 等. AHP法在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9, 29(4): 474-480. doi: 10.3969/j.issn.1674-9057.2009.04.010 彭建, 柳昆, 郑付涛, 等. 基于AHP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4): 688-69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ASE201004007.htm 柳昆, 彭建, 彭芳乐, 等.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 7(2): 219-23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ASE201102004.htm 夏友, 马传明. 郑州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4, 10(3): 493-49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ASE201403002.htm 张晶晶, 马传明, 匡恒, 等. 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变权评价[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6, 43(2): 128-13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WDG201602020.htm 刘运来, 吴江鹏, 彭培宇, 等. 基于地质环境要素的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 34(5): 62-66, 7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JKB201705014.htm 江思义, 吴福, 王启耀, 等. 岩溶地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为例[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9, 39(2): 402-40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LGX201902019.htm 王东辉, 倪化勇, 李鹏岳, 等.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实践——以成都市地质环境图集(2017) 数据集为例[J]. 中国地质, 2019, 46(S2): 21-29. doi: 10.12029/gc2019Z203 张丽, 李瑞敏, 许书刚, 等. 江苏宜兴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J]. 地质通报, 2020, 39(1): 131-137. http://dzhtb.cgs.cn/gbc/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00115&flag=1 吕文凯, 周金星, 万龙, 等. 滇东岩溶断陷盆地水资源脆弱性评价[J]. 地球学报, 2021, 42(3): 341-351. http://dzhtb.cgs.cn/gbc/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0508&flag=1 蒋杰, 葛伟亚, 马青山, 等. 南昌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J]. 地质通报, 2021, 40(5): 734-74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QYD202105008.htm 宋晓帅, 于开宁, 吴振, 等. 莱州湾海岸带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区[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 39(2): 79-8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DZ201902008.htm 李颖智, 蔡五田, 耿婷婷, 等.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取样点布设量化分配方法[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9, 46(5): 24-3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WDG201905005.htm 梁乃森, 钱程, 穆文平, 等. 大牛地气田区地下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 47(3): 52-5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WDG202003007.htm 张杰, 毕攀, 魏爱华, 等. 基于模糊综合法的烟台市栖霞中桥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J]. 中国岩溶, 2021, 40(2): 215-22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R202102005.htm 梁乃森, 钱程, 穆文平, 等. 大牛地气田区地下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 47(3): 52-5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WDG202003007.htm 王羽珂, 陈浩, 冯兴雷, 等. 成都平原东郊台地中更新统合江组沉积特征及工程地质意义[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9, 39(3): 33-39. doi: 10.3969/j.issn.1009-3850.2019.03.004 董顺利, 李勇, 乔宝成, 等. 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盆地内隐伏断层活动性分析[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8, 28(3): 1-7. doi: 10.3969/j.issn.1009-3850.2008.03.001 郭子奇, 李胜伟, 王东辉, 等. 浅析四川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主要环境地质问题[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9, 39(4): 90-99. doi: 10.3969/j.issn.1009-3850.2019.04.010 -
期刊类型引用(4)
1. 李林,曾磊,董英,张戈,朱立峰.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西咸新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地质与勘探. 2024(01): 197-206 . 百度学术
2. 贾伍慧,李宗发,刘凯,闫金凯,朱伟,郭本力,杨鹏. 典型滨海平原城市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 地质与勘探. 2024(02): 367-376 . 百度学术
3. 宋云丽,严云籍,翟林博,吴白玉,姚佳其,何海龙. 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地理要素分析及GIS选址. 云南水力发电. 2022(04): 131-134 . 百度学术
4. 郑明贵,吴萍,尤碧莹. 中国铁矿资源经济安全评价与预警. 地质通报. 2022(05): 836-845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