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27卷 第1期
摘要: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或碰撞前、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是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存在模糊和矛盾的认识,为此提出了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和新的判别方法,并结合非洲、土耳其和巴西的某些实例进行了讨论。着重讨论了青藏高原与碰撞有关的花岗岩,指出青藏高原只存在造山前和造山2个阶段,不存在造山后阶段。认为青藏高原碰撞的时间大概在55Ma左右,25~3Ma的埃达克岩和淡色花岗岩是碰撞阶段形成的。青藏高原25~3Ma的花岗岩的特征暗示青藏高原在25Ma之前已经整体抬升,25Ma之后发育的伸展构造(藏南拆离系、大规模走滑断裂和南北向裂谷)是在青藏高原挤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属于次级的派生构造,其并不能说明青藏高原已经进入伸展减薄和垮塌的碰撞后阶段。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或碰撞前、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是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存在模糊和矛盾的认识,为此提出了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和新的判别方法,并结合非洲、土耳其和巴西的某些实例进行了讨论。着重讨论了青藏高原与碰撞有关的花岗岩,指出青藏高原只存在造山前和造山2个阶段,不存在造山后阶段。认为青藏高原碰撞的时间大概在55Ma左右,25~3Ma的埃达克岩和淡色花岗岩是碰撞阶段形成的。青藏高原25~3Ma的花岗岩的特征暗示青藏高原在25Ma之前已经整体抬升,25Ma之后发育的伸展构造(藏南拆离系、大规模走滑断裂和南北向裂谷)是在青藏高原挤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属于次级的派生构造,其并不能说明青藏高原已经进入伸展减薄和垮塌的碰撞后阶段。
摘要:
在大别山黄石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上有很多近水平的反射体,表明大别山中心部位的中、下地壳内也有近水平的分层性,反映有流变性和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与大型薄皮构造理论对岩石圈性质的认识一致,因而在其运动过程中应服从薄皮构造的运动规律。结合以往对大别山区划分的岩石-构造组合,在前人对此反射地震剖面所作的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对反射地震剖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解释,并建立了大别山造山带在此剖面上的两维几何结构。剖面南部为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地表15km深度内为由碰撞混杂岩组成的扬子与中-朝大陆之间的主滑脱带。剖面中部为造山期后的侵入体。剖面北部为主滑脱带的根带(通常认为的缝合带),根带被中生代形成的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切割。剖面最北端为变质复理石中略晚于主滑脱带的反向冲断带。推测下地壳的断开距离在扬子大陆俯冲时(三叠纪前)规模较大,然后逐渐缩小,直至保留到今天的规模。
在大别山黄石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上有很多近水平的反射体,表明大别山中心部位的中、下地壳内也有近水平的分层性,反映有流变性和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与大型薄皮构造理论对岩石圈性质的认识一致,因而在其运动过程中应服从薄皮构造的运动规律。结合以往对大别山区划分的岩石-构造组合,在前人对此反射地震剖面所作的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对反射地震剖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解释,并建立了大别山造山带在此剖面上的两维几何结构。剖面南部为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地表15km深度内为由碰撞混杂岩组成的扬子与中-朝大陆之间的主滑脱带。剖面中部为造山期后的侵入体。剖面北部为主滑脱带的根带(通常认为的缝合带),根带被中生代形成的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切割。剖面最北端为变质复理石中略晚于主滑脱带的反向冲断带。推测下地壳的断开距离在扬子大陆俯冲时(三叠纪前)规模较大,然后逐渐缩小,直至保留到今天的规模。
摘要:
羌塘高压变质带分布于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的南侧,西起红脊山,经片石山、蓝岭、角木查尕日、纳若,到双湖以东的才多茶卡,长约500km。向东已经延伸到巴青以北和昌都的吉塘地区,再向南进入滇西与澜沧江蓝片岩带共同构成一条断续延伸近2000km的高压变质带。羌塘高压变质带主要由蓝片岩和榴辉岩构成,蓝闪石片岩中蓝闪石和多硅白云母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23~215Ma,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为243~217Ma。估算蓝片岩的变质温度为410~460℃,变质压力为0.67~0.75GPa;榴辉岩相的变质作用温度不超过500℃,压力为1.56~2.35GPa。羌塘高压变质岩定年研究结果确定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最终碰撞闭合发生在晚三叠世早期。羌塘高压变质带是冈瓦纳与欧亚大陆汇聚事件的重要记录。
羌塘高压变质带分布于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的南侧,西起红脊山,经片石山、蓝岭、角木查尕日、纳若,到双湖以东的才多茶卡,长约500km。向东已经延伸到巴青以北和昌都的吉塘地区,再向南进入滇西与澜沧江蓝片岩带共同构成一条断续延伸近2000km的高压变质带。羌塘高压变质带主要由蓝片岩和榴辉岩构成,蓝闪石片岩中蓝闪石和多硅白云母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23~215Ma,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为243~217Ma。估算蓝片岩的变质温度为410~460℃,变质压力为0.67~0.75GPa;榴辉岩相的变质作用温度不超过500℃,压力为1.56~2.35GPa。羌塘高压变质岩定年研究结果确定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最终碰撞闭合发生在晚三叠世早期。羌塘高压变质带是冈瓦纳与欧亚大陆汇聚事件的重要记录。
摘要:
新的地层和古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措勤盆地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不存在长达75Ma以上的沉积间断,其中,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都是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晚三叠世瑞替期—早中侏罗世为陆缘碎屑岩地层,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措勤盆地在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一直处于海相碳酸盐岩盆地中,晚三叠世瑞替期—早中侏罗世仍然是接受巨厚沉积的低洼地区。从宏观的油气勘探的战略评价角度看,措勤盆地在中二叠世栖霞期—晚三叠世诺利期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具有生油层的性质,上三叠统瑞替阶—中下侏罗统具有盖层的性质,两者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具有储集层的性质。措勤盆地中二叠统—下侏罗统构成一个油气的有利勘探层系,称为古格层系。
新的地层和古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措勤盆地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不存在长达75Ma以上的沉积间断,其中,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都是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晚三叠世瑞替期—早中侏罗世为陆缘碎屑岩地层,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措勤盆地在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一直处于海相碳酸盐岩盆地中,晚三叠世瑞替期—早中侏罗世仍然是接受巨厚沉积的低洼地区。从宏观的油气勘探的战略评价角度看,措勤盆地在中二叠世栖霞期—晚三叠世诺利期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具有生油层的性质,上三叠统瑞替阶—中下侏罗统具有盖层的性质,两者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具有储集层的性质。措勤盆地中二叠统—下侏罗统构成一个油气的有利勘探层系,称为古格层系。
摘要:
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出露于藏东八宿县同卡地区,是藏东地区首次发现的泛非期花岗岩。卡穷微陆块呈岩片状夹持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卡穷岩群构成卡穷微陆块的主体,卡穷岩群是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黑云斜长变粒岩、退变榴辉岩等组成的构造地质体。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获得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507Ma±10Ma,为泛非事件的岩浆活动记录,进一步证实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以南是泛非期基底,为解决青藏高原南部的构造演化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出露于藏东八宿县同卡地区,是藏东地区首次发现的泛非期花岗岩。卡穷微陆块呈岩片状夹持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卡穷岩群构成卡穷微陆块的主体,卡穷岩群是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黑云斜长变粒岩、退变榴辉岩等组成的构造地质体。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获得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507Ma±10Ma,为泛非事件的岩浆活动记录,进一步证实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以南是泛非期基底,为解决青藏高原南部的构造演化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摘要:
冈底斯东段的鲁朗—色季拉和墨脱—崩崩拉一带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墨脱花岗岩的K-Ar年龄为19~22Ma;鲁朗花岗岩的40Ar-39Ar年龄为14~18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花岗岩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同时具有某些埃达克岩的特征, 表现为高SiO2(65.60%~76.40%)、Al2O3(12.32%~17.23%)、Sr/Y(2.41~86.46)、(La/Yb)n(6.65~56.14)比值,低Y(4.23×10-6~39.40×10-6)等特点。呈典型的LREE和LILE富集型分配模式,Eu为正到弱负异常。本区中新世花岗岩主要来源于中下陆壳的硅铝质成分和镁铁质成分的重熔,不同于具埃达克岩成分的冈底斯中新世含矿花岗斑岩。以中新世花岗岩侵位为标志,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的初始伸展可能在22Ma左右,早于冈底斯中段(20Ma左右)。
冈底斯东段的鲁朗—色季拉和墨脱—崩崩拉一带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墨脱花岗岩的K-Ar年龄为19~22Ma;鲁朗花岗岩的40Ar-39Ar年龄为14~18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花岗岩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同时具有某些埃达克岩的特征, 表现为高SiO2(65.60%~76.40%)、Al2O3(12.32%~17.23%)、Sr/Y(2.41~86.46)、(La/Yb)n(6.65~56.14)比值,低Y(4.23×10-6~39.40×10-6)等特点。呈典型的LREE和LILE富集型分配模式,Eu为正到弱负异常。本区中新世花岗岩主要来源于中下陆壳的硅铝质成分和镁铁质成分的重熔,不同于具埃达克岩成分的冈底斯中新世含矿花岗斑岩。以中新世花岗岩侵位为标志,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的初始伸展可能在22Ma左右,早于冈底斯中段(20Ma左右)。
摘要:
北羌塘盆地南缘的晚三叠世那底岗日组火山岩主要由英安岩、流纹岩、凝灰岩等组成。其主量元素具有高SiO2(66.58%~80.90%)、低TiO2(0.12%~0.42%)的特征,属钙碱性系列(σ平均为1.245); 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及不相容元素Th的高度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Ta、Ti的亏损;稀土元素(La/Yb)N>10,Eu亏损较明显(δEu=0.53~0.88),配分曲线右倾、较陡;Pb、Nd、Sr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T=18.531~18.838、(207Pb/204Pb)T=15.749~15.859、(208Pb/204Pb)T=37.138 ~37.917、(87Sr/86Sr)i=0.70852~0.71086、 (143Nd/144Nd)i=0.511779~0.511896、εNd(t=208Ma)= -9.3~-11.6。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那底岗日和石水河的那底岗日组火山岩的岩浆源区为上地壳;同时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证明了北羌塘地块归属扬子陆块群的论断,即北羌塘盆地存在元古宙结晶基底的信息。
北羌塘盆地南缘的晚三叠世那底岗日组火山岩主要由英安岩、流纹岩、凝灰岩等组成。其主量元素具有高SiO2(66.58%~80.90%)、低TiO2(0.12%~0.42%)的特征,属钙碱性系列(σ平均为1.245); 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及不相容元素Th的高度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Ta、Ti的亏损;稀土元素(La/Yb)N>10,Eu亏损较明显(δEu=0.53~0.88),配分曲线右倾、较陡;Pb、Nd、Sr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T=18.531~18.838、(207Pb/204Pb)T=15.749~15.859、(208Pb/204Pb)T=37.138 ~37.917、(87Sr/86Sr)i=0.70852~0.71086、 (143Nd/144Nd)i=0.511779~0.511896、εNd(t=208Ma)= -9.3~-11.6。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那底岗日和石水河的那底岗日组火山岩的岩浆源区为上地壳;同时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证明了北羌塘地块归属扬子陆块群的论断,即北羌塘盆地存在元古宙结晶基底的信息。
摘要:
对藏北南羌塘盆地曲瑞恰乃地区的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进行了研究,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索布查组,早侏罗世曲色组,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夏里组和晚侏罗世索瓦组。其中,对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生物地层的研究为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为该区中侏罗世地层层序的建立和详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对藏北南羌塘盆地曲瑞恰乃地区的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进行了研究,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索布查组,早侏罗世曲色组,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夏里组和晚侏罗世索瓦组。其中,对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生物地层的研究为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为该区中侏罗世地层层序的建立和详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摘要:
野外露头剖面的岩石学与岩相组合,沉积特征与相标志,古流向测定,室内砂岩的骨架矿物、重矿物组合及其平面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以线状或点状物源为特征的一套近源快速堆积的冲积扇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于盆地由快速拗陷转入逆冲负荷沉降期间。长8沉积期盆地西南部的古水流与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南方向,其次为西北和东南方向。长6油层组沉积期,盆地内部底床下沉作用减缓,湖盆开始收缩,湖盆西岸除北部有少量扇三角洲沉积外,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东北部与东部的沉积作用大大加强,致使在盆地东部形成一系列大型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至盆地西南部相变为半深湖—深湖相与浊流相沉积。长6沉积期古水流除来自西南、西北和东南方向外,还有来自北东和正东方向的次要物源,它们在盆地西南部悦乐—玄马—板桥—固城—合水一带汇合,使该地带成为混合物源区。
野外露头剖面的岩石学与岩相组合,沉积特征与相标志,古流向测定,室内砂岩的骨架矿物、重矿物组合及其平面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以线状或点状物源为特征的一套近源快速堆积的冲积扇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于盆地由快速拗陷转入逆冲负荷沉降期间。长8沉积期盆地西南部的古水流与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南方向,其次为西北和东南方向。长6油层组沉积期,盆地内部底床下沉作用减缓,湖盆开始收缩,湖盆西岸除北部有少量扇三角洲沉积外,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东北部与东部的沉积作用大大加强,致使在盆地东部形成一系列大型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至盆地西南部相变为半深湖—深湖相与浊流相沉积。长6沉积期古水流除来自西南、西北和东南方向外,还有来自北东和正东方向的次要物源,它们在盆地西南部悦乐—玄马—板桥—固城—合水一带汇合,使该地带成为混合物源区。
摘要:
牙克石地区出露一套早白垩世玄武质火山岩,其SiO2含量为52.81%~53.39%,K2O含量为1.86%~2.87%,岩性为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Ba,高场强元素Nb和Ta亏损明显,Zr和Hf无明显异常,δEu为0.77~0.82。从同位素的特点看,(87Sr/86Sr)i变化于0.704762~0.704941之间,εNd(t)为2.00~2.54;在εNd(t)- (87Sr/86Sr)i图解上,样品投影点落入洋岛玄武岩(OIB)和美国盆岭省范围内。206Pb/204Pb为18.3288~18.4225,207Pb/204Pb为15.4566~15.4893,208Pb/204Pb为37.9401~38.0523;在207Pb/204Pb-206Pb/204Pb和208Pb/204Pb-206Pb/204Pb图解上,样品投影点都落在亏损洋中脊玄武岩地幔附近。综合考虑本区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点,认为其来源于被俯冲洋壳交代的岩石圈地幔。
牙克石地区出露一套早白垩世玄武质火山岩,其SiO2含量为52.81%~53.39%,K2O含量为1.86%~2.87%,岩性为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Ba,高场强元素Nb和Ta亏损明显,Zr和Hf无明显异常,δEu为0.77~0.82。从同位素的特点看,(87Sr/86Sr)i变化于0.704762~0.704941之间,εNd(t)为2.00~2.54;在εNd(t)- (87Sr/86Sr)i图解上,样品投影点落入洋岛玄武岩(OIB)和美国盆岭省范围内。206Pb/204Pb为18.3288~18.4225,207Pb/204Pb为15.4566~15.4893,208Pb/204Pb为37.9401~38.0523;在207Pb/204Pb-206Pb/204Pb和208Pb/204Pb-206Pb/204Pb图解上,样品投影点都落在亏损洋中脊玄武岩地幔附近。综合考虑本区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点,认为其来源于被俯冲洋壳交代的岩石圈地幔。
摘要:
在山东省莒南地质公园内发现6个小型恐龙足迹化石,被归入足迹属Minisauripus。化石产于下白垩统大盛群田家楼组,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Barremian)—阿普特期(Aptian)。5个较大,长约6cm,产于下部“主”层面上,其中4个组成2节行迹;1个较小,长约3cm,位于“主”层面30cm之上的上部层面上。山东Minisauripus的特征是:足迹个体小(长3.1~5.6cm,宽2.0~3.7cm),三趾型,略不对称;足迹纵长,各趾近平行,趾垫较清晰;趾末端较钝,但爪迹较尖。Ⅲ趾比Ⅳ趾略长,而Ⅳ趾比Ⅱ趾略长且窄。此外,步幅较长,足长与步长之比约为10∶1。与四川、韩国的Minisauripus不同之处是:足迹个体较大,长约是它们的2倍。继中国四川和韩国之后,山东是Minisauripus在全球的第三个发现点。
在山东省莒南地质公园内发现6个小型恐龙足迹化石,被归入足迹属Minisauripus。化石产于下白垩统大盛群田家楼组,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Barremian)—阿普特期(Aptian)。5个较大,长约6cm,产于下部“主”层面上,其中4个组成2节行迹;1个较小,长约3cm,位于“主”层面30cm之上的上部层面上。山东Minisauripus的特征是:足迹个体小(长3.1~5.6cm,宽2.0~3.7cm),三趾型,略不对称;足迹纵长,各趾近平行,趾垫较清晰;趾末端较钝,但爪迹较尖。Ⅲ趾比Ⅳ趾略长,而Ⅳ趾比Ⅱ趾略长且窄。此外,步幅较长,足长与步长之比约为10∶1。与四川、韩国的Minisauripus不同之处是:足迹个体较大,长约是它们的2倍。继中国四川和韩国之后,山东是Minisauripus在全球的第三个发现点。
摘要:
基于西宁盆地地热地质条件的研究,在Donaldson管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西宁盆地热储构造概念模型是大地热流为热源–低热导率岩层聚热–深循环逐渐加热受迫对流为机制–构造控水控热。进而揭示出,尽管西宁盆地地热异常分布范围较广,但也并非“遍地有热”。在生产实践中,关键是要较为准确地确定地热井的最佳构造部位和找到高渗透率的热储。
基于西宁盆地地热地质条件的研究,在Donaldson管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西宁盆地热储构造概念模型是大地热流为热源–低热导率岩层聚热–深循环逐渐加热受迫对流为机制–构造控水控热。进而揭示出,尽管西宁盆地地热异常分布范围较广,但也并非“遍地有热”。在生产实践中,关键是要较为准确地确定地热井的最佳构造部位和找到高渗透率的热储。
2008, 27(1): 137-148.
摘要:
通过1∶5万礁滩复合体地质填图,在巴楚地区共发现大小不等的礁滩复合体90余个,层位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二段,台缘为礁滩复合体密集发育区,礁滩体规模大,台内为礁滩复合体零星发育区,礁滩体规模小。通过对6个典型礁滩复合体的解剖,研究了礁滩复合体的微相类型、组合和各微相的岩石特征、生物群落,并对其生长发育阶段进行了分析。根据6个典型礁滩复合体及礁间的大量铸体薄片鉴定和物性资料,分析了储层的特征、成因和非均质性,建立了台缘礁及礁间、台内礁及礁间2种背景条件下的储层地质模型。巴楚地区露头礁滩复合体储层地质模型对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复合体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勘探实践所证实。
通过1∶5万礁滩复合体地质填图,在巴楚地区共发现大小不等的礁滩复合体90余个,层位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二段,台缘为礁滩复合体密集发育区,礁滩体规模大,台内为礁滩复合体零星发育区,礁滩体规模小。通过对6个典型礁滩复合体的解剖,研究了礁滩复合体的微相类型、组合和各微相的岩石特征、生物群落,并对其生长发育阶段进行了分析。根据6个典型礁滩复合体及礁间的大量铸体薄片鉴定和物性资料,分析了储层的特征、成因和非均质性,建立了台缘礁及礁间、台内礁及礁间2种背景条件下的储层地质模型。巴楚地区露头礁滩复合体储层地质模型对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复合体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勘探实践所证实。
摘要:
沥青质砾石被发现于四川省青川县白家镇一带的下寒武统碎屑岩中。黑色的沥青质砾石多呈次圆状或次棱角状,表面光滑但无光泽,与胶结物之间有明显的界线,直径最大可达5cm。推测这些砾石可能来自于被剥蚀的震旦系灯影组。沥青、碳酸盐岩和页岩以砾石的方式沉积于下寒武统,表明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之前川北青川地区已存在有古油藏,前寒武系中可能还有生烃的烃源岩。
沥青质砾石被发现于四川省青川县白家镇一带的下寒武统碎屑岩中。黑色的沥青质砾石多呈次圆状或次棱角状,表面光滑但无光泽,与胶结物之间有明显的界线,直径最大可达5cm。推测这些砾石可能来自于被剥蚀的震旦系灯影组。沥青、碳酸盐岩和页岩以砾石的方式沉积于下寒武统,表明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之前川北青川地区已存在有古油藏,前寒武系中可能还有生烃的烃源岩。
摘要:
从地区/国家间的对比、矿种间的对比、阶段性的对比等角度分析了世界矿产勘查投资的态势,介绍了2006年世界找矿的重大发现,并从物探、化探、遥感、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等角度介绍了矿产勘查的新技术、新方法,最后从8个方面总结了世界矿产勘查的动态与趋势。在世界矿业进入新一轮发展高峰期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世界矿产勘查的整体态势,对于明确中国的矿产勘查战略与方向、保障国家利益和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从地区/国家间的对比、矿种间的对比、阶段性的对比等角度分析了世界矿产勘查投资的态势,介绍了2006年世界找矿的重大发现,并从物探、化探、遥感、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等角度介绍了矿产勘查的新技术、新方法,最后从8个方面总结了世界矿产勘查的动态与趋势。在世界矿业进入新一轮发展高峰期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世界矿产勘查的整体态势,对于明确中国的矿产勘查战略与方向、保障国家利益和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