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1992年 第4期

摘要:
1.工作完成情况 1.1 1:20万区调:本年度有西藏、新疆、青海及黑龙江等四省(区)进行此项工作,共计完成填图面积为73701 km~2,是年计划的87.7%。到本年度末全国累计完成填图总面积已达674.9万km~2,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70.3%。此外,尚有山东、河北、内蒙古、吉林、新疆和北京进行着1:20万图幅的修测(第二版)工作,本年度完成修测面积为35761 km2,是年计划的105.8%,至本年度末全国累计完成修测面积已达35.28万km~2。
摘要:
本文着重阐述了安徽南部(郯庐断裂带以南)地区石炭纪海陆过渡环境和海洋环境中六个沉积相(包括若干个沉积亚相)的基本特征。据其特征和沉积相在空间的组合型式,分别建立了安徽南部碳酸盐沉积相模式和以陆源碎屑为主的混合型沉积相模式。根据石炭纪七个等时单位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分析,确定了早石炭世张八岭隆起、铜陵半岛、江南古陆与巢庐坳陷、宣泾坳陷组成的“三隆两坳”古地理格局。此外,文中还阐述了该区石炭纪不同时期的古地理变迁特点和古气候变化特征。
摘要:
本文试图以广西田林八渡为重点,并结合区域资料,简述其风暴岩特征、纵横变化及其沉积模式。
摘要:
绩溪东部发育陆壳改造型(S)花岗岩,具有成分和结构演化序列。根据同源岩浆演化的观点,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方法,将绩溪东部地区归并成伏岭序列和扬溪序列。并从侵入体的组构,围岩蚀变变质、变形特征和区域构造特征分析,提出了岩体定位的岩墙扩张机制、顶蚀机制和底辟机制。
摘要:
狼洞沟地裂发生在浑江向斜的北西翼,由北西向主地裂带和北北东向地隆起带所组成。前者主要由成群成带展布的地裂缝,构成狼洞沟地裂的主体。走向N40°W,倾向南西,倾角50°以上,北东侧上升,南西侧下降,属高角度张性正断层性质。其升降幅度因地而异,一般在30~50cm,最大达1.1m。据野外调查资料,该地裂主要是在区域上北东—南西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西向老断裂继承性所致,并与区域上的北东向压性浑江断裂带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
摘要:
本文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区域地质、水库淤积、诱发地震、坝址稳定、岸边稳定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概述和评价。
摘要:
本文根据现代沉积学理论,对我国西南及中南部早震旦世南沱组砂岩、砾岩的物质成分、沉积岩相、古板块构造、古气候—地理环境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认为南沱组是山间泥石流和海相重力流沉积作用的产物,并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山间—山前泥石流(滇东、鄂中古陆);(2)火山泥石流(四川西昌);(3)浅海相重力流(黔中、长江中下游);深水斜坡相重力流(黔东南、桂北及湘南)。南沱期大规模暴发重力流的主要原因:一是南沱组坚硬和巨厚砂岩、砾岩覆于前震旦纪浅变质岩系之上,形成一个易于滑动的界面;二是在低纬度区的热带气旋和火山活动,起到了触发的作用。
摘要:
在宁夏海原地区首次发现震旦纪地层,已采获微古植物和遗迹化石证据。作者将这套地层命名为文常山群,并自下而上划分为二个组。下部墩墩梁组,由块状至厚层状细—粗粒角砾岩组成,厚度9~80m,它以角度不整合覆于蓟县系西华山群之上。上部曹家山组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厚度16~46.5m,含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共计有10属26种,其中的许多属、种是晚震旦世的特征分子,其层位相当华中区的陡山沱组一灯影组。
摘要:
本文运用构造地层学方法,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将北淮阳东段浅变质岩系佛子岭群自下而上划分为郑堂子岩组、杜岭岩组、祥云寨岩组、黄龙岗岩组、诸佛庵岩组、八道尖岩组、潘家岭岩组,整个岩系属褶叠层式地层系统,组成以潘家岭岩组为核的复式叠加向斜,其时代为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依其特征性的岩性组合,可以和河南信阳群及苏家河群对比。
摘要:
本文从构造控矿角度,阐述了黔中—川南成矿带内铝土矿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多重地层划分的概念,对铝土矿含矿岩系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进行了初步探讨。铝土矿是加里东运动使下古生代地层隆起并暴露地表,经长期红土化作用,形成铝土矿成矿母质后,由于基底隆起和沉降时期的不同,自南向北,逐步沉积而成的。铝土矿的成矿时代是南部修文矿带最早,属早石炭世大塘期祥摆时至旧司时,中部的息烽矿带和遵义矿带可能为早石炭世大塘期至德坞期,北部的道真矿带大致为晚石炭世马平期。
摘要:
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最近公布了使用“引文法”鉴定的100种“1990~1991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区域地质》首次入选,名列第92位。这一结果是对1990、1991年中国出版的20种代表性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所引用的各种中文自然科学期刊被引用量进行客观统计后得到的,详尽的评述发表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