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安徽、湖南早石炭世早期床板珊瑚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齐敦伦

齐敦伦. 1986: 安徽、湖南早石炭世早期床板珊瑚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地质通报, (2): 151-152. DOI: 10.12097/gbc.ZQYD198602007
引用本文: 齐敦伦. 1986: 安徽、湖南早石炭世早期床板珊瑚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地质通报, (2): 151-152. DOI: 10.12097/gbc.ZQYD198602007

安徽、湖南早石炭世早期床板珊瑚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 摘要: 我国早石炭世早期床板珊瑚丰富,分布广泛,层位稳定,是划分早石炭世早期地层的主要化石之一。安徽、湖南是早石炭世早期床板珊瑚的主要产地之一,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一些古生物学者对此作过报道,但标本不多,资料比较零星。解放以来,特别是从六十年代以后,床板珊瑚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成绩显著,其中对皖、湘二省的研究有林宝玉、贾慧贞等,他们分别描述了湖南早石炭世床板珊瑚的一些新的属种。林宝玉(1962)还对早石炭世床板珊瑚做了如下分带(组合):即孟公坳段为Cleistopora hunanen-sis-Gorskyites multispinus组合:石橙子段为Syringopora hyperbolo-tabulata~Syri-ngopora lipoensis组合,这一组合带的建立,为我国早石炭世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近年来,笔者在安徽、湖南早石炭世早期(岩关期)地层中收集了一些珊瑚资料,并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51
  • HTML全文浏览量:  2
  • PDF下载量:  3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8-17
  • 发布日期:  1986-05-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