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iscovery of ostracods assemblages from Early Cretaceous Chijinpu Formation in Tiancang area, Jiuquan, Gansu Province,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
摘要:
甘肃酒泉市天仓地区地层剖面发现丰富的介形类,计7属18余种,前人将该套地层划为上新统疏勒图组,本次结合化石时代和岩石组合,将其修订为早白垩世赤金堡组,并建立了2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下部Cypridea concina-Candona prona-Cypridea zhaobishanensis组合和上部Cypridea concina-Cypridea justa-Darwinulla leguminella组合,根据区域对比,将下部组合的时代厘定为早白垩世Hauterivian期,上部组合的时代厘定为早白垩世Barremian期。根据2个介形类组合的属种分布及化石形态特征的演化特征,对赤金堡组三段沉积期古生态、古气候进行讨论,认为湖盆在Barremian期较Hauterivian期更深广,气候具有变温暖湿润的趋势,这与全球早白垩世气候波动事件有良好的响应。
Abstract:Diverse and abundant ostracods fossils were found from the Tiancang area of Jiuquan, Gansu Province.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18 species of ostracods that belong to 7 genera.Based on the age of the fossils and the rock assemblage, we revise the strata to Chijinpu Formation of Early Cretaceous instead of Shuletu Formation of Pliocene in previous research.two assemblages were observed:Cypridea concina-Candona prona-Cypridea zhaobishanensis assemblage in the lower part and Cypridea concina-Cypridea justa-Darwinulla leguminella assemblage in the upper part.The correlation of the ostracods assemblages from the study section with the ostracods fauna in the same strata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indicates that the lower assemblage is of Hauterivian epoch, and the upper assemblage is of Barremian epoch.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fossil morphology and species distribution, 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basin was deeper and wider in the Barremian epoch than in the Hauterivian epoch, while the climate showed a tendency of warming and wetting, which had a good response to the global climatic fluctuation events during Early Cretaceous.
-
Keywords:
- ostracods /
- Early Cretaceous /
- paleoenvironment /
- Chijinpu Formation /
- Gansu Province
-
1. 大洋板块地层的概念
大洋板块地层的英文全称为Ocean Plate Stratigraphy,缩写为OPS,由日本地质学家Isozaki在1990年首先提出来[1]。Wakita等[2]认为,OPS除在洋壳基底之上形成的各种建造外,还应包括陆缘海盆地沉积。Kusky等[3]认为,OPS是在大洋板块从洋中脊到海沟运移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岩石组合,包括蛇绿岩残片、洋岛海山岩石组合、洋内弧火山岩、含铁锰结核的远洋泥硅质岩、海沟相滑塌堆积、斜坡相浊积岩、超高压高压变质岩岩片(块)等,在构造特征上强烈变形,使基质具有强烈透入性面理化的非史密斯地层,在剖面上呈现叠瓦构造(图 1) [3]。张克信等[4]认为,外国学者提出的OPS中缺少了裂离的陆壳碎块,并将OPS的范围扩大化,认为活动陆缘也应划归OPS范畴。笔者认为,应该按照Kusky等[3]的定义,简言之,OPS就是在大洋板块运动中形成的一套无序岩石组合,其主要组分是洋壳残片(蛇绿岩组分残片)、洋岛海山岩石组合、含铁锰泥硅质岩、远洋放射虫硅质岩、深海远洋浊积岩、海沟相滑塌堆积、斜坡相浊积岩、超高压高压变质岩岩片(块)、裂离陆壳残块等,在构造上遭受强烈的透入性面理化,并重新定向。实际上,就是常称的“俯冲增生杂岩”,或“俯冲增生楔”。
图 1 大洋板块地层(OPS)形成环境、物质组成及构造特征示意图[3]A—大洋板块地层(OPS)物质组成随大洋板块从洋中脊向海沟俯冲带运移及时间的变迁而变化,右侧表示增生楔中的叠瓦构造和强烈变形;B—大洋板块地层各种组成物质的形成环境、构造特征及形成的动力学条件Figure 1. A model showing formation environment, components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OPS2. 大洋板块地层形成的构造环境
OPS主要形成于以大洋岩石圈为基底的大洋盆地环境,不包括活动陆缘环境,因为活动陆缘各类火山-沉积的基底是大陆岩石圈或减薄的大陆岩石圈或陆壳;海沟是二者的界线,沿海沟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大陆岩石圈板块之下俯冲。海沟是大洋岩石圈消亡之处,也是大洋岩石圈之上的各类火山-沉积建造,包括部分洋壳被拆离刮剥之处,是OPS最终形成的环境(图 2)。由此可见,OPS形成的具体构造环境应包括大洋中脊及其下伏的岩浆房、洋底高原(或远洋深海环境)、洋岛海山、海沟和海沟斜坡。裂离的陆壳碎块在超大陆裂离过程中存在于洋盆中,其上可能有少量浅海碳酸盐岩沉积。
3. 大洋板块地层的物质组成
由于形成的具体构造环境不同,因此,OPS的物质组成或岩石组合也不相同,概述如下。
3.1 洋中脊环境(包括洋中脊之下的岩浆房)形成的岩石组合
各种不同类型的蛇绿岩,最主要的是MOR(洋中脊)型蛇绿岩和SSZ (俯冲带)型蛇绿岩,是洋中脊环境形成的主要岩石组合。
MOR型蛇绿岩由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超镁铁质堆晶岩、镁铁质堆晶岩、镁铁质岩墙、玄武岩及其上的放射虫硅质岩或碳酸盐岩组成;在镁铁质堆晶岩中橄长岩和长橄岩是不可缺少的组分,也是MOR型蛇绿岩的主要岩石学特征。在此类蛇绿岩中常有大洋斜长花岗岩以岩床或岩墙形式出现在堆晶岩中。洋中脊玄武岩以低钾和斑晶组合中普通辉石为唯一的辉石,以及2个世代的橄榄石区别于岛弧、洋岛和大陆环境的拉斑玄武岩。
SSZ型蛇绿岩在组成中没有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镁铁质堆晶岩中的长橄岩和橄长岩。玄武岩一般为岛弧玄武岩(IAB)。SSZ型蛇绿岩生于弧后扩张环境,弧后洋盆也有俯冲作用,形成自己的大洋板块地层(OPS)。如北祁连走廊弧后洋盆,沿九个泉—寺大隆一带俯冲,形成含低级蓝闪石片岩的大洋板块地层,其中含有远洋硅泥质岩、蛇绿岩、洋内弧玻安岩等。此外还有CM型(大陆边缘型)、P型(地幔热柱型)和VA型(火山弧型)蛇绿岩(图 3)。CM型蛇绿岩的岩石组合为蛇纹石化橄榄岩+蛇纹石化角砾岩(或蛇纹石碳酸盐岩) +辉绿岩墙+橄榄辉长岩+枕状熔岩+硅质岩。P型蛇绿岩的岩石组合为亏损的地幔橄榄岩+辉长岩+超镁铁质岩墙+块状熔岩+角砾岩+玄武岩。VA型蛇绿岩的岩石组合为强烈亏损的地幔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火山碎屑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
图 3 五种类型蛇绿岩[5]Figure 3. 5 types of ophilite上述3种蛇绿岩岩石组合,除P型蛇绿岩外,其余2种类型因与俯冲作用无关,不属于OPS范畴的岩石组合。
3.2 洋岛海山岩石组合
通过图 4可以了解洋岛海山环境及其各个部位的岩石组合,以及整个洋岛海山的岩石组合。在阐述洋岛海山环境所形成的岩石组合之前,必须掌握鉴别洋岛海山的标准[3]岩石组合:玄武岩+礁灰岩(前寒武纪为碳酸盐岩)(图版Ⅰ-A)。①洋岛海山相斜坡沉积角砾岩(图版Ⅰ-B)及同沉积“Z”形褶皱,这套斜坡相沉积在厚度上变化大。②洋岛海山岩石组合常与深水远洋浊积岩、蛇绿岩及超高压高压岩石伴生,并遭受强烈变形,重新定向。③海山玄武岩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显示高TiO2(大于1.5%),中到高的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特征,富Nb,Nb/Lapm>1,Nb/Thpm>1。在同一地幔柱(地幔热点)形成的海山链中,可以出现不同时代的海山,晚期的海山较早期的更富不相容元素。
图 4 洋岛海山形成环境及物质组成示意图[3]Figure 4. Sketch map showing 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components of oceanic island and sea mountain根据上述鉴别标准,可以识别洋岛海山形成的岩石组合。洋岛海山形成的主要岩石组合是玄武岩+礁灰岩,在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取代了礁灰岩的位置,主要形成于洋岛海山的主体部位。在洋岛海山的斜坡上,形成碎屑灰岩及海山斜坡相角砾岩,此类角砾岩的组成,以灰岩角砾为主,其中有少量的玄武岩角砾。此外,还有远洋泥硅质岩参与其中。在洋岛海山的斜坡坡底,实际上是洋底高原,其上形成的沉积以远洋放射虫硅质岩为主,其上有少量凝灰岩及浊流形成的砂岩。
由此可见,洋岛海山环境所形成的岩石组合以玄武岩+礁灰岩为主,其次有海山相角砾岩和少量的放射虫硅质岩及由洋流所形成的深水浊积岩。前寒武纪洋岛海山岩石组合中的礁灰岩则被碳酸盐岩所取代。
图版Ⅰ-A展示了甘肃北山牛圈子一带的洋岛海山岩石组合,碳酸盐岩+火山岩。图版Ⅰ-B展示了该地区特有的海山斜坡相角砾岩,其特征是在以碳酸盐岩角砾为主的角砾岩中含有火山岩角砾。该角砾岩是在海山斜坡上形成的。图版Ⅰ-C展示了湖北大洪山地区碳酸盐岩岩块构造卷入到玄武岩中,可能属于解体的洋岛海山组合。
甘肃省肃南县熬油沟一带可能存在前寒武纪洋岛海山岩石组合(图 5),在熬油沟内大面积出露白云岩和玄武岩组合,除此之外,没有陆源碎屑沉积。此类俯冲增生杂岩可能经历了后期的构造改造,其构造形式较复杂。
图 5 甘肃省肃南县熬油沟剖面[6]Q—第四系松散沉积物;CP—石炭系-二叠系;O1-2—下中奥陶统;Pz2—中元古代朱龙关群;g—辉长岩;ophi.M—蛇绿混杂岩。1—石炭纪-二叠纪灰岩+钙质砂岩;2—硅质岩;3—白云质大理岩;4—枕状熔岩;5—强透入性面理化凝灰质碎屑岩类及凝灰岩;6—基性火山岩;7—蛇绿混杂岩;8—辉长辉绿岩;9—断层(箭头示断裂上盘运动方向,虚线为推测部分)Figure 5. Profile along the Aoyougou creek of Su' nan County, Gansu Province3.3 洋底高原形成的岩石组合
洋底高原形成的岩石组合主要是放射虫硅质岩+含锰结核的硅泥质岩+远洋深水浊积岩。图版Ⅰ-D展示湖北大洪山地区具有细微层理的玄武质凝灰岩,形成于靠近洋岛海山的洋底高原环境。图版Ⅰ-E展示云南景洪沿澜沧江一带俯冲增生杂岩中的含铁锰结核的硅质岩,形成于洋底高原环境。图版Ⅰ-F展示云南景洪沿澜沧江一带俯冲增生杂岩带中的远洋深水浊积岩,同样形成于洋底高原环境。
3.4 海沟相滑塌堆积的岩石组合
海沟相滑塌堆积形成于海沟环境,在强烈面理化的泥硅质基质及凝灰质基质中包含大小不等的滑块,滑块的岩石类型有大理岩、变质砾岩、硅质岩等(图 6),以蓝闪石片岩为基质的海沟相滑塌堆积表明,清水沟一带的海沟相滑塌堆积也经历了深俯冲作用,富含镁铁质火山凝灰物质的基质发生了高压变质,形成以蓝闪石+绿帘石为主的蓝闪石片岩。
3.5 俯冲带折返的超高压高压岩石组合
有学者认为,大洋岩石圈的深俯冲必然导致大陆岩石圈的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岩(即含有柯石英和金红石的榴辉岩)应该是大陆岩石圈深俯冲的产物;更何况大别和苏北超深钻揭示的超高压变质岩都赋存在花岗质片麻岩中或大理岩中,而不是斜长角闪质片麻岩中,超高压变质岩的围岩属于大陆岩石圈的物质组成,这就为大陆岩石圈深俯冲提供了又一佐证。李荣社等[7]在最近的项目成果研究报告中指出,柴北缘和阿尔金超高压高压变质岩带都存在大陆岩石圈俯冲的证据。没有超高压变质岩的俯冲增生杂岩带只是大洋岩石圈深俯冲所成。
由此可见,OPS地层根据其是否含有超高压变质岩可以划分成2类:一类是含有超高压变质岩的OPS地层。此类OPS地层是大洋岩石圈深俯冲最后导致大陆岩石圈深俯冲,因此形成超高压变质岩类,一般出现在演化跨度时间漫长的大洋盆地中。另一类是仅含有高压变质岩的OPS地层,此类OPS地层仅是大洋岩石圈俯冲及深俯冲所致。此类洋盆一般是弧后洋盆或地块之间的小型洋盆。
3.6 裂离大陆碎块的岩石组合
中国境内的OPS地层(或俯冲增生杂岩)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裂离的大陆地壳的残块。例如班公湖-双湖-怒江、柴北缘、北祁连及额尔齐斯俯冲增生杂岩带中都含有裂离的陆壳碎块。这些裂离的陆壳残块都是变质岩,其岩石组合一般为长英质片麻岩、斜长角闪质片麻岩,或高绿泥石相变质岩类。一般都发生过多期变质变形作用。
3.7 大洋岩石圈俯冲过程中卷入的构造岩片的类型及其岩石组合
大洋岩石圈板块俯冲过程中,在海沟地带常常卷入有弧前或岛弧的碎块或碎片。弧前盆地中的含凝灰物质的浊流沉积、碳酸盐岩、岛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都可以成为构造岩片或构造岩块卷进俯冲增生杂岩中,成为OPS地层的组成部分。
岛弧火山岩从初始岛弧的高镁安山岩、高镁安山岩+拉班玄武岩,中期岛弧以安山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到晚期以英安岩+流纹岩为主的组合,一直到含有白榴石的橄榄玄武岩组合,似乎都可以成为构造岩片出现在俯冲增生杂岩中,成为OPS地层的一部分。
4. 大洋板块地层的构造特征
伴随大洋岩石圈的俯冲,在大洋盆地各种不同环境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地层在海沟俯冲带发生拆离,形成以断裂分割的构造岩片的堆积。岩片构造叠置的空间配置关系是时代老的在上,新的在下。如果此后俯冲增生杂岩折返到地表,则成为逆冲叠瓦构造。如青海祁连县玉石沟剖面显示出典型的倒转叠瓦构造(图 7)。
图 7 青海省祁连县玉石沟奥陶纪蛇绿岩剖面倒转叠瓦构造特征[6]CP—石炭系-二叠系;Ⅰ—枕状熔岩及少量火山凝灰岩;Ⅱ—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堆晶岩(超镁铁质堆晶岩构造上覆于镁铁质堆晶岩之上);Ⅲ—地幔橄榄岩类;Ⅳ—含球接子的寒武纪钙泥质岩;d—韧性剪切带。1—未卷入倒转叠瓦构造的地层;2—倒转褶皱;3—一般褶皱;4—韧性剪切带;5—倒转产状;6—逆冲断层;7—逆掩推覆构造(虚线为推测部分)Figure 7. Sketch map showing overturned imblication in profile along the Yushigou creek of Qilian County, Qinghai Province青海省祁连县清水沟剖面也显示出叠瓦构造特征(图 8),可能也属于倒转叠瓦构造。总体上出露于剖面北端的火山岩类变质程度比南端的高。而且清水沟剖面出露的岩片组合特征可能还反映大洋岩石圈在俯冲过程中发生过向洋迁移的现象,因为出现过数个洋壳物质(超镁铁质岩及镁铁质岩)的拆离现象。不排除在折返过程中的构造错位,以及后期的构造改造。
图 8 青海省祁连县清水沟寒武纪—奥陶纪俯冲增生杂岩剖面[6]1—第四系;2—斜长角闪片岩;3—石英钠长片岩(原岩为富钠质酸性火山岩);4—绿泥片岩;5—海沟相滑塌堆积;6—含蓝闪石的绿泥片岩;7—蓝闪石片岩;8—层面上有蓝闪石、红帘石的变硅质岩;9—变质岩滑块;10—富钠质火山岩及火山凝灰岩;11—辉长辉绿岩;12—蛇纹石化超镁铁质岩;13—纯橄岩;14—辉长岩;15—榴辉岩;16—逆冲断层;17—俯冲增生杂岩构造岩片编号Figure 8. The Cambrian - Ordovician subduction accretional complex in profile along the Qingshuigou creek of Qilian County, Qinghai ProvinceOPS地层系统的构造样式,宏观上是一种倒转叠瓦构造,或复式的倒转叠瓦构造,经历了折返和后期构造改造,其构造样式更趋复杂化。
平面地质填图显示,OPS地层系统的构造特征呈渔网状或网结状,不同的岩块镶嵌在强烈透入性面理化基质中。岩块的成分一般为榴辉岩、辉长辉绿岩、硅质岩或放射虫硅质岩、碳酸盐岩、二辉橄榄岩、玄武岩、大洋斜长花岗岩、高级变质岩等;基质成分则为泥硅质岩、远洋浊积岩、火山凝灰岩等。
各岩片内部的构造因岩石的物理性质不同而显示出较大的差别,能干性强的岩石一般表现为岩块,除内部组成矿物显示出定向,构成线理外,一般不显示透入性面理。能干性差的岩石几乎无所例外都遭受了强烈的透入性面理化。
5. 大洋板块地层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的作用
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正确识别OPS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OPS或称俯冲增生杂岩是大洋板块消亡的地质记录,因此只要在野外地质调查中能够识别出OPS的存在,就可以确定这里曾经有过大洋盆地。以前研究大陆造山带是否存在板块构造,主要从蛇绿岩入手,往往忽略了OPS或俯冲增生杂岩的存在,特别是蛇绿岩不完整的俯冲增生杂岩,因此漏掉了一些大洋盆地,导致对于区域构造格架、构造演化的错误判解。这必然影响到对矿产资源的正确预测和普查。例如关于华南早古生代构造格局长期以来存在争议[4, 8-11],究竟是陆内造山格局,还是洋陆格局?其关键就在于对OPS的鉴别和确认。2009年以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围绕成矿地质背景对长期以来有争议的区带进行了实地调查。针对华南大地构造与成矿的关键地质背景问题,选择江绍和政和—大浦—信宜—贵子坑带进行了重点调查,肯定了OPS和与其相关的岩浆弧的存在,确认华南在早古生代存在一个以多岛弧盆系为特征的大洋盆地,这个洋盆以江绍-郴州-钦防俯冲增生杂岩带与扬子克拉通(陆块)为界,占据了整个华夏地域[10]。
众所周知,现代的大洋盆地是富含各种矿产资源的宝库,除油气资源和可燃冰外,还富含金、钒、铀、铁、锰、铬、镍、钴、铂等金属矿产资源;而OPS作为大洋盆地消亡的地质记录,除能源资源不复存在外,大多数金属矿产资源得以保留和再次富集,如金、锰、铀、铬、镍、钴、铂等。例如,北祁连的OPS或俯冲增生杂岩带是一个金、锰、铬等矿产的富集带[12]。近年来,关于油气的成因问题,除有机生油外,有些学者[13]提出无机生油,认为油气的生成,地幔气有相当大的贡献,类似工业上“费托合成油气(Fischer-Tropsch Synthesis)”的机理在成油气过程中很可能存在;例如蛇绿岩蛇纹石过程中发生“去H2作用”与沉积岩和火山岩“脱碳酸盐岩化产生的CO2”可合成碳氢化合物(烃类)。同时即便是生物地层中产生的油、气,也需要幔流热源和加氢催化合成油气(肖序常面告,2017)。从大型油气田的分布看,也存在空间上的联系,如中国的塔北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柴达木北缘和南缘油气田、四川盆地油田等在空间上都伴有相当规模的俯冲增生杂岩带或OPS;中东地区世界规模的油气田与横跨欧亚的扎格罗斯俯冲增生杂岩带(或蛇绿混杂岩带),与扎格罗斯OPS在空间上相伴随;现在的南海,除海生物发育外,很可能因为存在扩张洋脊,造成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大规模富集。因此,在寻找油气资源过程中,应该考虑OPS的历史贡献和现今空间位置与油气的关系。
6. 讨论与小结
大洋板块地层(OPS)一词最初由日本学者在1990年提出,国外学者对此表示赞同,并对其含义不断进行规范,以Kusky等[3]的定义较完善。Kusky等[3]认为,OPS是大洋板块在从洋中脊到海沟运移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岩石组合,这套岩石组合包括蛇绿岩残片、洋岛海山岩石组合、洋内弧火山岩、含铁锰结核的远洋泥硅质岩、海沟相滑塌堆积、斜坡相浊积岩、超高压高压变质岩岩片(块)等,在构造特征上强烈变形,基质具有强烈透入性面理化的非史密斯地层,在剖面上呈叠瓦构造[3]。简言之,OPS是形成于大洋盆地环境不同背景条件下的各类岩石组合,通过大洋岩石圈的俯冲作用被构造叠置在一起的一套非史密斯地层系统。
张克信等[4]认为,OPS中应该包含裂离的大陆地壳碎块,因为OPS是通过大洋岩石圈板块在海沟俯冲带的俯冲作用最终形成的一套非史密斯地层,大洋是超大陆裂离作用所造成的具有洋壳基底的大型沉积盆地,其中不乏大陆裂离的碎块,也就是陆壳碎块,在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过程中这些陆壳碎块必然卷入到OPS中,成为OPS的组成部分;其次在大洋岩石圈的俯冲作用过程中同样会构造卷入弧前、甚至岛弧的物质成分,例如安山质火山岩、弧前火山凝灰岩、弧前盆地中的碳酸盐岩等,所有这些都成为OPS的组成部分[4]。由此可见,OPS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从洋中脊到海沟运移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岩石组合,而是大洋盆地中各类沉积物通过大洋岩石圈的运移和俯冲作用形成的一套既包括大洋盆地各类沉积,又包括裂离的陆壳碎块、弧前及岛弧岩石组合构造岩块(片)的一套非史密斯地层;是大洋盆地沉积作用和大洋岩石圈俯冲增生作用共同造就的一种特殊的岩石构造组合。这套岩石构造组合以前称作“俯冲增生杂岩” [6, 14]。俯冲增生杂岩的组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岩块和基质。岩块(片)一般由二辉橄榄岩、辉石岩、辉长辉绿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硅质岩、火山岩岩块、变质岩岩块等构成;而基质一般由细粒的远洋硅泥质沉积、洋底高原火山凝灰岩、深海远洋沉积的浊积岩、斜坡相浊积岩、蛇纹岩、滑石片岩等构成。按其形成的环境和类型,可以将岩块连同基质划分成:①蛇绿混杂岩,一般以蛇纹岩为基质,岩块成分为二辉橄榄岩、辉石岩、辉长辉绿岩、放射虫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或生物碳酸盐岩。②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一般以构造岩片的形式出露,也有以岩块及分散的岩片形式出露的,例如在北祁连,高压变质岩带就是以相互叠置的构造岩片形式出露的,除岩片外几乎没有基质成分,即使有,也经历了高压变质形成了蓝闪石片岩[6, 15-16],新疆柯坪塔格的阿克苏蓝闪石片岩也是如此[17]。再如美国西海岸的佛兰西斯科混杂岩带(实际上也是俯冲增生杂岩带),普遍经受了硬柱石化的低级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和蓝闪石片岩在佛兰西斯科混杂岩带中仅以构造岩块(片)的形式零星出露;中国柴北缘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及阿尔金江嘎孜莎依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中,其中的含柯石英榴辉岩、榴辉岩等也是以大小不等的岩块形式出露的,基质则是大洋盆地沉积中的各类岩石组合,其中有生物碳酸盐岩、火山岩、变质岩、硅质岩、浊积岩、石英岩等,基质则是透入性面理化的远洋泥硅质沉积或细粒的凝灰岩[7]。③狭义的俯冲增生杂岩带,指仅含有少量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岩构造岩块不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岩块(片)的,仅有放射虫硅质岩、生物碳酸盐岩、火山岩及远洋沉积的硅泥质沉积岩,以及形成于洋底高原的玄武质细粒凝灰岩构成的与洋壳俯冲作用有关的混杂岩,同样属于非史密斯地层。如最近在湖北大洪山地区进一步厘定为OPS的大洪山俯冲增生杂岩带。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厘定的OPS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如果按照国外学者的定义,OPS是大洋板块从洋中脊到海沟运移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岩石组合。那么这个概念就漏掉了大洋盆地中尚存在裂离的陆壳碎块,忽略了大洋岩石圈的俯冲作用及沿海沟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作用对形成OPS的重要作用;也就无从谈起OPS中在俯冲作用过程中于海沟地带的构造卷入作用,使不是形成于大洋盆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弧前及岛弧岩石组合也卷入OPS中。
严格来说,“俯冲增生杂岩”的含义较“OPS”或“大洋板块地层”全面、确切。首先,在术语上“地层”并不等同于“杂岩”,杂岩较地层更确切;“俯冲增生杂岩”既强调了大洋岩石圈板块的俯冲作用(其中涵盖了大洋岩石圈板块自洋中脊开始向海沟方向的运移和沿海沟带的俯冲作用),也强调了沿海沟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折返作用,以及由上述作用共同造就的俯冲增生杂岩的物质组成;俯冲增生杂岩不仅是大洋盆地沉积物的构造叠置,而且有非大洋盆地沉积物(弧前、岛弧及俯冲带深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构造卷入。
致谢: 审稿专家的建议和修改意见,使本文更加完善,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
图版Ⅰ
1、2. Cypridea justa, 1.右壳侧视, 登记号:117-1;2.左壳侧视, 登记号:107-2;3、4. Cypridea yanjiensis, 3.左壳侧视, 登记号:115-1;4.左壳侧视, 登记号:118-1;5.Cypridea zhaobishanensis, 右壳侧视, 登记号:112-1;6.Cypridea xiagouensis, 左壳侧视, 登记号:112-2;7.Cypridea suboriformis, 右壳侧视, 登记号:86-1;8.Cypridea arrecta, 左壳侧视, 登记号:112-3;9.Cypridea astute, 右壳侧视, 登记号:93-1;10.Cypridea astute, 左壳侧视, 登记号:121-2;11~15. Cypridea concina, 11.左壳侧视, 登记号:114-1;12.右壳侧视, 登记号:118-1;13.右壳内视, 登记号:122-3;14.左壳内视, 登记号:123-1;15.整壳顶视, 登记号:121-3;16. Rhinocypris jurassica, 右壳侧视, 登记号:93-3;17.Candona subpraevara, 右壳侧视, 登记号:104-1;18、19. Darwinulla leguminella, 18.左壳侧视, 登记号:119-1;19.右壳侧视, 登记号:122-4;20.Typhlocypris dorsicurta, 右壳侧视, 登记号:119-2
图版Ⅰ.
表 1 甘肃酒泉天仓地区赤金堡组三段介形类化石组合与区域对比
Table 1 Regional correlation of ostracods assemblages in the third member of Chijinpu Formation in Tiancang area of Jiuquan, Gansu Province
-
杨仁泉.河北侏罗-白垩纪介形类化石组合及其地层意义[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84, 28(4):30-4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conference&id=168101 张金龙, 潘志龙, 陈超, 等.内蒙古北山地区三道明水一带早白垩世赤金堡组沉积特征及时代厘定[J].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7, 40(1):29-34. doi: 10.3969/j.issn.1672-4135.2017.01.004 Choi B, Wang Y, Huh M.Cypridea species(Crustacea, Ostracoda)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Jinju Formation of the Gyeongsang Basin, South Korea[J].Palaeoworld, 2018, 27(3):382-391. doi: 10.1016/j.palwor.2018.03.005
蒋飞虎, 杨静, 王海宏, 等.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早白垩世介形类及其古生态[J].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0, 17(3):265-285. doi: 10.3969/j.issn.1000-0674.2000.03.003 蒋显庭, 周维芬, 林树.新疆地层及介形类化石[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 齐骅, 王东华.甘肃西部下白垩统介形类化石[J].古生物学报, 1981, 20(2):169-17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SWX198102007.htm 胡艳霞.甘肃玉门红柳峡早白垩世下沟组的介形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4, (4):439-451. doi: 10.3969/j.issn.1000-0674.2004.04.009 张申.河南白垩纪-早第三纪介形虫组合序列及演化特征[J].地质学报, 1994, 68(3):278-28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199400057174 王文生.内蒙古二连盆地西部早白垩世介形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 1989, 6(4):373-38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SGT198904007.htm Wang Y, Sha J, Pan Y.Revision of Cypridea(non-marine Ostracoda)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of the Beipiao-Yixian Basin in western Liaoning, northeast China[J].Cretaceous Research, 2013, 40:102-109. doi: 10.1016/j.cretres.2012.06.001
符俊辉, 袁凤钿.甘肃花海盆地早白垩世的介形类[J].古生物学报, 1998, (3):75-8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199800138892 张智礼, 蔡习尧, 张莹, 等.松辽盆地晚白垩世介形类古生态学[J].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3, 30(2):132-14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8289143 侯佑堂, 勾韵娴, 陈德琼.中国介形类化石·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Anderson F, Bazley R, Shephard-Thorn E.The sedimentary and faunal sequence of the Wadhurst Clay(Wealden)in boreholes at Wadhurst Park, Sussex[J].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Great Britain, 1967, (27):171-235.
勾韵娴, 王文生, 王宗哲, 等.内蒙古二连盆地白垩纪介形类和孢粉化石[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Anderson F, Bazley R.The Purbeck, Beds of the Weald(England)[J].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Great, 1971, (34):27-17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02578d0642ea4bdc41d2ca8343252e4
Horne D J.A revised ostracod biostratigraphy for the purbeck-wealden of England[J].Cretaceous Research, 1995, (16):639-663. doi: 10.1006-cres.1995.1040/
青海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柴达木盆地第三纪介形类动物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赵宇虹, 瓦特立R.同种介形类壳体的多态性兼及化石介形类的物种鉴定[J].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2, (1):53-70. 高瑞祺, 张莹, 崔同翠.松辽盆地白垩纪石油地层[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陈仲勤.黄骅坳陷早第三纪沙河街组三段沉积环境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5, 5(2):37-5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DZ198502005.htm 叶得泉.松辽盆地白垩系嫩江组沉积特征和介形类的演化[C]//顾道源.中国油气区地层古生物论文集(三).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2: 1-10. 胡艳霞, 徐东来.甘肃玉门下沟地区早白垩世下沟组介形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5, (2):173-184. doi: 10.3969/j.issn.1000-0674.2005.02.007 陈曦, 王成善, 黄永建.白垩纪快速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温室世界中的冰川证据[J].现代地质, 2011, 25(3):409-418. doi: 10.3969/j.issn.1000-8527.2011.03.002 王永栋, 孙柏年, 黄成敏, 等.地史时期古大气二氧化碳变化趋势与温室气候——以中生代白垩纪为例[J].自然杂志, 2015, 37(2):108-11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rzz2015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