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0%
  •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以贵州省七星关区为例

唐佐其, 李瑞敏, 谯文浪, 殷志强, 刘琼, 陈武, 赵德刚

唐佐其, 李瑞敏, 谯文浪, 殷志强, 刘琼, 陈武, 赵德刚. 2020: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以贵州省七星关区为例. 地质通报, 39(1): 124-130. DOI: 10.12097/gbc.dztb-39-1-124
引用本文: 唐佐其, 李瑞敏, 谯文浪, 殷志强, 刘琼, 陈武, 赵德刚. 2020: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以贵州省七星关区为例. 地质通报, 39(1): 124-130. DOI: 10.12097/gbc.dztb-39-1-124
TANG Zuoqi, LI Ruimin, QIAO Wenlang, YIN Zhiqiang, LIU Qiong, CHEN Wu, ZHAO Degang. 2020: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Southwest karst mountain areas: A case study of Qixingguan District of Guizhou Province.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39(1): 124-130. DOI: 10.12097/gbc.dztb-39-1-124
Citation: TANG Zuoqi, LI Ruimin, QIAO Wenlang, YIN Zhiqiang, LIU Qiong, CHEN Wu, ZHAO Degang. 2020: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Southwest karst mountain areas: A case study of Qixingguan District of Guizhou Province.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39(1): 124-130. DOI: 10.12097/gbc.dztb-39-1-124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以贵州省七星关区为例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 DD20160328

《乌蒙山典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试点》 12120115051401

《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 DD20160285

贵州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毕节市白甫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贵州省地矿局科研项目《贵州独山地区"张家界地貌"地质景观成因研究》 黔地矿科合[2017]29号

《威宁草海一带生态地质调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黔地矿科合[2019]25号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唐佐其(1987-), 男, 硕士, 高级工程师, 从事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地质调查研究。E-mail:tangxing369264034@qq.com

    通讯作者:

    李瑞敏(1964-), 女, 博士, 教授级高工, 从事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工作。E-mail:lirm@mail.sigem.gov.cn

  • 中图分类号: P642.25;P641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Southwest karst mountain areas: A case study of Qixingguan District of Guizhou Province

  • 摘要:

    以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地区——贵州乌蒙山七星关区为例,参考"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形成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结合岩溶石山区地下水资源水文地质条件及开发利用实际,探索构建岩溶石山区县域范围内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通过系统评价七星关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认为该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大,但资源、开采强度、劣质水分布不均,降低了部分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划定提供了依据。同时,该评价方法亦为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提供了借鉴。

    Abstract:

    Exemplified by the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crucial area of Qixingguan District in Wumengshan of Guizhou Province, referring to the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 for "national 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hydrogeologcal conditions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of the karst mountain area and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and utiization situation, the authors explored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counties in the karst mountain area.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Qixingguan area was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arry capacit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this area is relatively large, but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ferior water and resource exploitation intensity reduc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some place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gional land space planning and "three districts and three lines" designation.At the same time, the evaluation method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karst areas.

  • 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是重要的钨矿床类型之一,主要分布于南岭成矿带的赣南、湘南、粤北、桂北等地[1-2]。钨矿脉主要分布在碱长花岗岩顶部接触带附近[3]。大多数钨矿脉近垂直产出,垂向延伸可达1000m[2]。石英型黑钨矿床矿脉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在矿脉两侧,围岩蚀变宽度随深度递减,且这种变化趋势不受岩性影响[1, 4]。多位学者认为,形成黑钨矿石英脉的成矿流体不是纯热水溶液,而是富含SiO2和挥发分的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4-7]。这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比水溶液具有更高的粘度和密度。形成钨矿脉的过渡性流体在深部偏向熔体,在浅部偏向热液,因而蚀变宽度上宽下窄。Audétat等[8]的实验表明,只有当熔体的摩尔分数很高时,含水熔体的粘度才会显著高于纯水的粘度。然而,除常海亮等[9]在西华山钨矿脉的绿柱石中发现熔体包裹体外,大多数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钨成矿流体是NaCl-H2O±CO2体系[10-22]。因而,形成上述蚀变特征可能另有他因。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热液运移过程[23-25]。前人研究多偏重于前者,对热液运移过程的研究较少[26-28]。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热液运移和化学组分从裂隙向邻近围岩扩散过程,发现围岩孔隙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可能是钨矿床形成上述蚀变特征的有效机制。

    中国石英脉型钨矿床主要分布于南岭成矿带的赣南、湘南、粤北、桂北等地(图 1)。南岭地区大规模钨成矿作用与燕山早期的花岗岩岩浆活动有关,成矿年龄大多集中在中晚侏罗世(165~ 150Ma) [29]。该类矿床常产在碱长花岗岩顶上带附近[3]。主要的矿石矿物为黑钨矿、白钨矿、锡石等,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萤石、黄铁矿等[1]

    图  1  南岭成矿带钨矿分布示意图[29]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tungsten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Mountains, South China

    钨成矿流体主要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体系[30]。首先,成矿流体成分以H2O为主,CO2含量低,少量CO、CH4、N2、H2。在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在成矿晚期成矿流体中混有大量大气降水。其次,寄主矿物(石英、黑钨矿、绿柱石、锡石等)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在常温下以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纯气相和含CO2的三相包裹体少见,表明溶液不曾沸腾或局部沸腾,压力可达90~160MPa。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一般为160~390℃,矿石矿物(黑钨矿、锡石等)的均一温度比石英的高40~100℃。最后,成矿流体盐度较低, 成矿早期流体盐度一般为7%~10%NaCl,晚期逐渐降低至1%[1-2, 10-22, 31-35]

    钨矿床围岩类型以寒武系和奥陶系居多,岩性以沉积(变质)碎屑岩为主[2, 36]。蚀变类型包括云英岩化、硅化、黑云母化、电气石化等[2]。含钨石英脉的围岩蚀变有以下特点[1]:①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在矿脉两侧(图 2),蚀变带宽几毫米至几十厘米,带状分布特点不受岩性影响;②围岩蚀变宽度上宽下窄,蚀变宽度变化趋势不受岩性影响;③矿脉以石英为主,但石英脉体两侧的硅化较弱,且上部硅化比下部强。

    图  2  南岭地区石英脉型钨矿典型矿脉
    a—江西大吉山钨矿深部脉体,标高417m,脉体走向为近东西向,陡倾,向上拍摄;b—江西漂塘钨矿深部大脉,标高268m,脉体走向为近东西向,陡倾,向上拍摄。Qtz—石英;Wol—黑钨矿
    Figure  2.  Typical veins at deeper levels of tungsten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Mountains

    反应性流体(如成矿热液)流经岩石裂隙或孔隙时,会改变邻近围岩的化学成分,形成蚀变晕[37]。蚀变晕的宽度与岩石、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反应速率、反应时间等参数密切相关[37-39]。本文利用热液运移数值模拟研究化学组分从裂隙向邻近围岩扩散过程,为解释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特征提供新思路。

    多孔介质流体流动和热传输用流体连续性方程、达西定律和热传输方程定量描述,这些偏微分方程组用邢会林教授开发的PANDAS (Parallel Adaptive Nonlinear Deformation Analysis System)来求解。PANDAS是一套基于有限元方法(FEM)和格子Boltzmann方法(LBM)开发的创新性软件平台,已经成功用于模拟地下含裂隙非均质孔隙材料/地层中“应力变形/破坏-流体流动-热传导-化学反应”等多物理场高度非线性耦合的问题,解决从微孔隙尺度到实验室及油气田尺度,甚至全球等多尺度的地球科学和地质资源工程中的主要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挑战[40-49]

    NaCl水溶液的密度和粘度与温度、压力和盐度有关。Batzle等提出的盐水密度模型在热液条件下精度较高[50],因而本文的模拟计算使用了该密度模型。笔者提出一个适于大规模数值计算的盐水粘度模型[43],用于计算热液的粘度。

    某一组分在多孔介质的有效扩散速率De与该组分在水溶液的扩散速率Ds和孔隙度ϕ有关[51]

    D_{e}=D_{s }ϕ ^{2} (1)

    扩散速率Ds服从Stokes-Einstein方程[52-53]

    Cathles等[37]提出垂直于脉体的蚀变晕宽度计算公式:

    Z(t) = \sqrt {\frac{{ 2D_{e}t}}{{ G}}} (2)

    其中,Z为时间t内形成的蚀变晕宽度,G是一个无量纲数,其值为改变1m3岩石所需要的流体体积。本文利用Péclet数(Pe)表征流体传输机制[54],当Pe < 1时,流体流动的扩散比例较高,流体内的化学反应以反应-扩散过程为主;当Pe > 1时,流体流动的对流比例升高,化学反应以反应-扩散-对流过程为主[55]

    本文主要根据以下背景资料建立热液运移模型:①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表明,钨成矿流体的压力较高,可达到90~160MPa,平均值为125MPa;②钨成矿热液来自深部含水岩浆房,岩浆顶上带与围岩接触部位发育大量的裂隙,这些裂隙为热液运移提供构造通道和成矿空间[56-58]

    根据石英脉型钨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文建立了二维热液运移模型(图 3)。Z轴代表重力方向,X轴为垂直脉带的水平方向。为了减少网格数量和计算时间,本文模型只截取深度3.8~5.0km的部分,模型尺寸为1.2km×1.2km。模型包含裂隙区和围岩2个单元,石英脉型钨矿床脉带宽度从几十米至几百米不等[2],模型中裂隙区宽度为20m。选取2条剖面用于研究裂隙带及其紧邻围岩的热液运移,其中一条剖面在4.9km,另一条剖面在4.1km处。

    图  3  石英脉型钨矿床热液运移数值模型
    Figure  3.  Numerical model of hydrothermal flow at the tungsten deposits in the Nangling Mountains

    设定模型底部边界条件为压力125MPa和温度400℃,顶部边界条件为压力38MPa和温度114℃。根据现今地热储库观测数据[59],设定初始温度梯度为30℃/km,初始压力梯度为10MPa/km,模型中热液盐度为10% NaCl。硅化是南岭石英脉钨矿床较普遍的蚀变类型之一,本文将硅从裂隙到邻近围岩的扩散作为研究对象。硅在25℃稀溶液的扩散系数约为1.0× 10-9m2/s[60]

    本文设计2个数值实验,2个实验中裂隙带比围岩拥有更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在实验1中,围岩和裂隙带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一分布,裂隙带孔隙度为10%,渗透率为1.0 × 10-12m2;围岩孔隙度为0.01,渗透率为1.0× 10-16m2。在实验2中,围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与深度呈负指数关系[61],渗透率在模型截取的深度范围内变化约一个数量级。

    在数值实验1中,围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一分布。4.9km剖面和4.1km剖面的初始温度分别为147 ℃和123℃。热液运移1a后,裂隙带的温度显著高于邻近围岩的温度,但远离裂隙带的围岩温度变化较小(图 4),在4.9km剖面上,紧邻裂隙带的围岩温度达到340℃;在4.1km剖面上,紧邻裂隙带的围岩温度为320℃。在2条剖面中,裂隙带内的Péclet数为1.7~1.8,围岩的Péclet数远低于1。

    图  4  数值实验1温度(a)和Péclet数(b)的分布
    Figure  4.  The temperature (a) and Péclet number (b) in the first numerical experiment

    由于4.9km剖面的初始温度高于4.1km剖面的初始温度,前者的初始有效扩散系数高于后者。在紧邻裂隙的围岩内,硅有效扩散系数在热液运移1a后有显著提升:在4.9km剖面最大值达2.3×10-13m2/s,在4.1km剖面最大值为2.1×10-13m2/s(图 5)。热液运移2a后,围岩在4.1km剖面的有效扩散系数仍然低于围岩在4.9km的有效扩散系数。

    图  5  数值实验1热液运移1a后(a)和2a后(b)硅有效扩散系数在裂隙带附近的分布
    Figure  5.  The effectiv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silica in the wallrock adjacent to fracture zones after one year (a) and two years (b) in the first numerical experiment

    在数值实验2中,围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随深度增加而按指数规律递减,其他参数与数值实验1一致。在该实验中,围岩孔隙度从3.8km的1.17%降至5.0km的0.58%,对应的渗透率由10-15.8m2降至10-16.7m2。围岩在4.9km的孔隙度为0.64%,渗透率为10-16.6m2。围岩在4.1km的孔隙度为0.99%,渗透率为10-16.0m2

    热液运移1a后,紧邻裂隙带的围岩在4.9km的温度达到315℃,而相应的温度在4.1km为230℃(图 6)。显著低于数值实验1中紧邻裂隙带的围岩温度,裂隙带的Péclet数为1.8~2.0,围岩的Péclet数低于1,说明实验2中热液运移的流体传输机制与实验1相似。

    图  6  数值实验2温度(a)和Péclet数(b)的分布
    Figure  6.  The temperature (a) and Péclet number (b) in the second numerical experiment

    该实验的初始有效扩散系数与实验1有明显区别。围岩在4.9km的初始有效扩散系数为3.2 × 10-14m2/s,约为4.1km剖面的初始有效扩散系数(6.0 × 10-14m2/s)的一半。热液运移1a后,围岩在4.1km的有效扩散系数最大值为1.4×10-13m2/s,是4.9km剖面对应值的1.7倍(图 7)。热液运移2a后,围岩在4.1km的有效扩散系数最大值升高至2.2× 10-13m2/s,是4.9km剖面对应值的2.4倍。

    图  7  数值实验2中热液运移1a后(a)和2a后(b)硅有效扩散系数在裂隙带邻近围岩的分布
    Figure  7.  The effectiv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silica in the wallrock adjacent to fracture zones after one year (a) and two years (b) in the second numerical experiment

    前人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南岭地区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宽度呈上宽下窄的特征[1]。本文利用方程(2)对比不同深度下的蚀变宽度,讨论蚀变宽度上宽下窄的形成机制。由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假设方程(2)的参数G是一个常数,在给定时间内垂直脉体的硅化宽度与硅的有效扩散系数呈正比例关系。

    在数值实验1中,热液运移在紧邻裂隙带的围岩内以扩散为主,反应-扩散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占主导地位。由于围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均一分布的常数,硅在围岩的有效扩散系数只决定于硅在水溶液的扩散系数(见公式1)。围岩在深部的温度高于浅部,因而硅在深部围岩中有更高的有效扩散系数,深部易形成较宽的硅化,这显然与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特征相反。事实上,前人的数值模拟也得到类似的结论:蚀变宽度随着热液运移远离流体源头而递减[37, 39]。然而,这与南岭地区石英脉型钨矿和某些斑岩型铜矿的蚀变特征不符[38]。通过数值实验1,认为石英脉型钨矿在1km垂直范围内围岩孔隙度可能不是均一分布的。

    在数值实验2中,围岩孔隙度和渗透率随深度增大呈指数递减。尽管深部围岩的温度依然高于浅部,由于硅有效扩散系数与孔隙度的平方成正比,随深度递减的孔隙度抵消了温度对于硅有效扩散系数的影响,因而浅部围岩中硅的有效扩散系数高于深部。在这种情况下,裂隙带周围可能形成与南岭石英脉型钨矿床类似的蚀变特征。

    本文数值模拟实验的运行时间远小于岩浆热液系统演化的时间尺度,后者可能在数个百万年甚至几十个百万年的时间尺度保持活跃状态[62-63]。热液矿床成矿动力学过程涉及多时空尺度相互作用的热液流动、岩石变形和化学反应。受岩石变形、化学反应等过程的影响,与矿床形成相关的高渗透率具有局部性、短暂性、周期性等特征[64-66]。多方面证据表明,上地壳高渗透会在1~1000a内发生显著衰减[67]。故本文的模拟实验可看作成矿裂隙渗透率近似不变时部分热液充填过程。另外,在本文模型边界条件的控制下,延长模拟实验运行时间会提高围岩整体的温度和硅的扩散速率,但不会改变这2个变量在深部与浅部的相对大小。故数值模拟实验运行时间虽短,但对理解钨矿床蚀变晕形成机制仍具有一定的启发。

    石英脉型钨矿床的围岩岩性可能有利于形成随深度递减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南岭地区石英脉型钨矿床围岩岩性以沉积(变质)碎屑岩为主[2, 29]。这些围岩较致密,孔隙度也较低。实验表明,由于微小裂隙的闭合,低孔隙度结晶岩石的渗透率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呈指数规律减小;而高孔隙度沉积岩对压力的敏感性较弱[68-69]。因而,石英脉型钨矿床围岩岩性可能有利于形成随深度递减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野外证据表明,石英脉型钨矿床围岩的裂隙发育程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56-57],这可能是围岩孔隙度和渗透率随深度递减的另一个原因。

    通过热液运移和组分扩散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硅从裂隙带向邻近围岩的扩散过程。数值模拟实验使用的流体是NaCl水溶液,其密度和粘度与温度、压力和盐度有关。本文的数值模拟实验为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宽度垂直分带形成机制提供如下启示。

    (1)温度和孔隙度在垂向上的空间分布是影响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特征的重要变量,高温和高孔隙度有利于硅从裂隙带向邻近围岩扩散,从而形成较宽的蚀变。

    (2)在围岩孔隙度均一分布的情况下,由于深部温度高于浅部,深部围岩蚀变比浅部宽,这与石英脉型钨矿床的蚀变特征相反。

    (3)围岩孔隙度随深度递减会抵消温度对硅扩散的影响,可使深部围岩形成较窄的蚀变,围岩孔隙度随深度递减可能是形成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宽度随深度减小的有效机制。相对于前人提出的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假说,本文热液运移模拟为理解石英脉型钨矿床的蚀变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启示。

    致谢: 成文过程中得到贵州省地质调查院陈革平研究员、华兴高级工程师及乌蒙山典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项目组的指导和帮助,审稿专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 图  1   七星关区地下水系统

    Figure  1.   Groundwater system of Qixingguan District

    图  2   七星关区地下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成果图

    a—承载本底评价图;b—承载能力评价图;c—承载状态评价图。1—乡镇驻地;2—矿泉水点;3—水源点承载能力大;4—水源点承载能力较大;5—水源点承载能力中;6—水源点承载能力较小;7—水源点承载能力小;8—区域承载能力大;9—区域承载能力较大;10—区域承载能力中;11—区域承载能力小

    Figure  2.   Evaluation results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Qixingguan District

    表  1   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karst mountain areas

    评价因子 评价指标
    本底评价 状态评价
    区域地下水资源 允许开采资源模数
    资源保证程度
    开采程度
    缺水程度
    地下水水源地 允许开采资源量 开发利用程度
    矿泉水资源 矿泉水资源量 矿泉水矿权状态
    下载: 导出CSV

    表  2   评价指标区间及赋值

    Table  2   Evaluation index interval and valuation table

    指标分类 评价指标 指标区间及赋值
    本底指标 指标取值 5 4 3 2 1
    允许开采资源模数/(104m3/km2·a) ≥10 [7.5, 10) [3.5, 7.5) [2, 3.5) < 2
    资源保障程度/% <50 [50, 60) [60, 70) [70, 80) >80
    水源地允许资源量/(104m3/a) ≥30 [20, 30) [10, 20) [5, 10) < 5
    矿泉水资源量/(104m3/a) ≥30 [20, 30) [10, 20) [5, 10) < 5
    状态指标 指标取值 5 3 1
    开采程度/% [0, 30) [30, 50) ≥50
    缺水程度/% [0, 30) [30, 50) ≥50
    水源地开发利用程度/% [0, 30) [30, 50) ≥50
    矿泉水矿泉状态 未占用 已占用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等级

    Table  3   Carrying capacity grade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承载能力等级 承载本底等级
    较高 较低
    承载状
    态等级
    盈余 较大 较小
    均衡 较大 较小
    超载 较大 较小
    下载: 导出CSV
  • 周洪, 古树忠, 姚予龙.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测算与规制——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4(1) :58-6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nyzyyqh201301011
    秦如培, 张绍辉.基于生态足迹的毕节试验区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4, 31(1) :86-91.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whcsjsxyxb201401016
    李瑞敏, 鞠建华, 王轶, 等.地质环境问题的地质指标体系框架及其构建方法[J].地质通报, 2011, 30(11) :1738-1743. doi: 10.3969/j.issn.1671-2552.2011.11.011
    石开国.新时期西南喀斯特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以毕节试验区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7(2) :67-71. doi: 10.3969/j.issn.1001-733X.2010.02.013
    封志明, 杨艳昭, 闫慧敏, 等.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J].资源科学, 2017, 39(3) :379-39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ykx201703001
    王建华, 姜大川, 肖伟华, 等.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基础探析:定义内涵与科学问题[J].水利学刊, 2017, 48(12) :1399-140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lxb201712002
    杨志远, 杨建, 杨秀春.典型喀斯特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以铜仁市为例[J].经济地理, 2018, 38(9) :105-11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jdl201809012
    何仁伟, 刘邵权, 刘运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 2011, 31(11) :1376-138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lkx201111014
    罗为群, 蒋忠诚, 曹建华.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 2009, 1:27-3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stbc200901009

    Li R M, Yin Z Q, Wang Y, et al.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Review,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J].China Geology, 2018, 1(4) :556-565. doi: 10.31035/cg2018050

    殷志强, 李瑞敏, 李小磊, 等.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中国地质, 2018, 45(6) :1103-111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dizhi201806003
    贺中华, 梁虹, 黄法苏, 等.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水文, 2010, 30(3) :22-27. doi: 10.3969/j.issn.1000-0852.2010.03.005
    周涛, 梁虹, 焦树林, 等.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的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6, 4: 16-19. http://www.cqvip.com/QK/81075A/201604/669937332.html
    李瑞敏, 孟晖.市县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要求.自然资源部.
    李瑞敏, 李小磊.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年度成果报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017.
    李瑞敏, 孟晖.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地质部分).国土资源部, 2016.
    王明章, 陈革平, 杨秀忠, 等.贵州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贵阳: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2003: 105-255.
    段竹, 邹银先, 等.贵州省岩溶泉及地下河枯季测流总结报告.贵阳: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2012: 10-35.
    王伟, 张林, 杨建华, 等.贵州重点岩溶流域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调查报告——白甫河、野纪河岩溶流域.贵阳: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2009: 46-254.
    唐建生, 李兆林, 李庆松, 等.贵州重点地区岩溶流域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报告——六冲河流域.桂林: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009: 122-144.
    陈革平, 华兴, 白平, 等.乌蒙山区(贵州)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毕节县幅、响水幅)报告.贵阳: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2009: 60-186.
    潘晓东, 曾洁, 任坤, 等.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1: 5万水文地质调查评价报告.桂林: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019.
    黄秋强, 商崇菊, 马荣宇, 等.贵州省行业用水定额.贵阳: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1.
    陈武, 谯文浪, 唐佐其, 等.毕节市七星关区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成果报告.贵阳: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2017: 36-68.
    陈武, 唐佐其, 付勇, 等.乌蒙山地区试点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建议成果报告.贵阳: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2018: 28-71.
图(2)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563
  • HTML全文浏览量:  356
  • PDF下载量:  190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4-10
  • 修回日期:  2019-08-0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8-15
  • 刊出日期:  2020-01-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