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军事地质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刘晓煌, 孙兴丽, 毛景文, 关洪军, 戚冉, 李保飞, 刘玖芬, 杨伟龙, 赵炳新

刘晓煌, 孙兴丽, 毛景文, 关洪军, 戚冉, 李保飞, 刘玖芬, 杨伟龙, 赵炳新. 2017: 军事地质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地质通报, 36(9): 1656-1664. DOI: 10.12097/gbc.dztb-36-9-1656
引用本文: 刘晓煌, 孙兴丽, 毛景文, 关洪军, 戚冉, 李保飞, 刘玖芬, 杨伟龙, 赵炳新. 2017: 军事地质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地质通报, 36(9): 1656-1664. DOI: 10.12097/gbc.dztb-36-9-1656
LIU Xiaohuang, SUN Xingli, MAO Jingwen, GUAN Hongjun, QI Ran, LI Baofei, LIU Jiufen, YANG Weilong, ZHAO Bingxin. 2017: Military geology and its role in modern war.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36(9): 1656-1664. DOI: 10.12097/gbc.dztb-36-9-1656
Citation: LIU Xiaohuang, SUN Xingli, MAO Jingwen, GUAN Hongjun, QI Ran, LI Baofei, LIU Jiufen, YANG Weilong, ZHAO Bingxin. 2017: Military geology and its role in modern war.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36(9): 1656-1664. DOI: 10.12097/gbc.dztb-36-9-1656

军事地质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沿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DD2016007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晓煌(1972-), 男, 博士, 高级工程师, 从事矿产勘查、矿床、基础地质和军事地质研究。E-mail:liuxh19972004@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5

Military geology and its role in modern war

  • 摘要:

    军事地质及其相关知识在人类战争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造了许多战争奇迹。在以深地、深海、深空为特点的"三深"现代化信息战争中,战场环境的利用与评估、打击防御目标的优选排序、战争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的需求凸显出来,以上都需要与地质密切相关的知识来协助解决。通过梳理与地质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军事上的运用,结合现代战争特点与需求,系统厘定军事地质定义、内容和方向,以及各专业在军事上应用的联系与区别,提出了军民融合地质与军事的三种形式,即"民为军用"、"军为民用"和"军民联合",为现代战争中军事地质研究及基础地质的军民融合提供思路。

    Abstract:

    Military geology and related knowledge have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military affairs and have created lots of mir-acles. The modern information war has the deep-land, deep-sea and deep-air characteristics. The demand of environment utiliza-tion and estimation of wars, the choice and scheduling of targets, and the estimation of the war's influence on living environment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solving of these problems needs knowledge intimately related to geolog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card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related to geology to military affair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mand of modern war, systematically defined the definition, content and direction of military geology, investigated th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 military affairs and, on such a basis, put forward the three forms of civilians-military integration:civilians for military affairs, military affairs for civilians and dual-use technology, thus providing thoughts for the fundamental civil-ians-military geology integration and military geological research.

  • 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形成了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及高原构造系统。青藏高原构造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高原生长扩展过程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虽然构造变形和隆升过程的模式众多,但迄今尚未达成共识[1-12]。其中青藏高原东北缘何时隆升并卷入现今的青藏高原构造系统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由南向北逐渐扩展生长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上新世—第四纪高原[6];而原西藏高原向南、向北扩展生长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是8 Ma以来隆升成为高原组成部分[8, 13];也有观点坚持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伊始高原东北缘准同期发生显著的构造变形,形成了高原的雏形[5, 14];还有根据青藏高原东北缘沉积盆地沉积物粒度变化及基岩热年代学数据提出的8 Ma东北缘已隆升到一定高度[15-17]。但不可否认的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广泛发育的上新世—第四纪粗砾岩,如西域砾岩[18]、玉门砾岩[19-20]、酒泉砾岩[21]、积石山砾岩[9]、甘家砾岩[22-24]等应该对印度-欧亚碰撞汇聚动力学背景下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隆升和高原扩展生长有十分关键的约束,尽管对这套砾岩成因是构造砾岩还是气候砾岩还有不同的认识[25],但这套巨厚的粗砾岩形成必然要求地壳快速差异隆升,形成一定的地形高差和气候剧烈变化。西秦岭北缘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主要构造边界带,其武山—漳县段新生代沉积记录保存较完整,不仅发育一套厚度达3000 m的渐新统—中新统红色碎屑岩系和灰色泥岩-泥灰岩-蒸发岩系多旋回沉积地层[26],而且在这套地层之上还角度不整合覆盖着一套残留厚度达500 m的上新统粗砾岩层[27-28]。这套粗砾岩沉积旋回,砾岩的砾石形态、成分、粒径、古流向标志及其垂向变化等的研究可为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过程认识提供重要的地质约束,探讨其与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的关系,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生长提供新的地质依据。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主要由一系列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的断层和断层夹持的不同时代的块体组成,断层自北而南依次为F1、F2、F3、F4(图 1)。该区域出露的前新生代地层包括下古生界李子园岩群、鸳鸯镇蛇绿岩;上古生界泥盆系大草滩岩群、石炭系巴都组和下家岭组,二叠系大关山组、石关组和下白垩统河口群和磨沟组。其中,二叠系由上统石关组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与生物灰岩、角砾状灰岩、泥灰岩互层和中统大关山组灰白色-深灰色微晶灰岩夹砂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质粉砂质板岩组成;石炭系由上统下加岭组深灰色-褐灰色钙质岩屑砂岩、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砂屑灰岩夹泥灰岩、粉晶灰岩、炭板岩和下统巴都组深灰色-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钙质岩屑砂岩、粉砂质板岩、粉砂岩夹泥灰岩及少量煤线组成;泥盆系大草滩岩群主要由紫红色-紫灰色-灰绿色含细砾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互层组成;李子园岩群由黑云二长变粒岩、灰色黑云变粒岩夹浅灰色长石石英岩、灰色黑云变粒岩、二长浅粒岩、黑云纤闪石角岩、透闪石大理岩组成;鸳鸯镇蛇绿岩(YSL)由绿帘阳起片岩、阳起斜长片岩、黑云钠长角闪岩,含石榴子石绿帘钠长角闪岩等变质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和蛇纹岩、滑石蛇纹岩等变质超基性岩组成。新生代沉积地层主要包括由多旋回的红色-灰色岩系构成的漳县含盐红层沉积地层和以韩家沟砾岩为代表的粗砾岩沉积地层。关于这2套新生代地层的时代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最早的1:20万陇西幅地质图把F3之南的含盐红层地层厘定为新近系(N),F3与F1之间的红层厘定为下白垩统河口群(KH),而将不整合其上的砾岩和F1断层以北的砾岩及F4断层以南砖红色砾岩、砂岩地层厘定为古近系(E);而1:25万岷县幅地质图把F1与F3之间的红层地层划为下白垩统河口群,而角度不整合其上的韩家沟砾岩划为上白垩统麦积山组,F1断层以北的砾岩层则划为新近系甘肃群,F4断层以南西秦岭内部的砖红色砾岩、砂岩地层和F4与F3之间的漳县含盐红层地层都划为下白垩统磨沟组。近年来,通过对该地区新生代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关系和沉积岩石序列及构造变形特征的对比,对原作为不同时代地层分界的F2和F3断层构造特征及两侧地层岩性和构造变形特征观测,发现F2和F3断层都不具备划分2套地层的构造边界属性,F1与F4断层之间,除韩家沟砾岩外的红层地层实为一套沉积连续、产状一致、变形协调的地层单位,且都被近水平的韩家沟粗砾岩不整合覆盖。结合漳县盐矿勘探钻孔ZK0803的3个灰色泥岩、泥灰岩(深度分别为697 m、868 m、947 m)样品的孢粉组合总体特征,即具有中新世中—晚期孢粉组合特征,以及中新世含盐的红色泥岩和灰色泥岩泥灰岩地层之下还有千余米厚的沉积地层[27],考虑到区域上同时代的临夏盆地新生代红层地层底界年龄为29 Ma [9, 29],把F1与F4之间漳县含盐盆地的红层地层时代厘定为渐新统—中新统,而将角度不整合于这套含盐红层地层之上的韩家沟粗砾岩厘定为上新统(图 2)。

    图  1  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地质简图
    Figure  1.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Zhangxian area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Qinling
    图  2  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A-B地质剖面(剖面位置见图 1中A-B)
    N2—上新统;E3-N1—渐新统-中新统;K1—下白垩统; P—二叠系
    Figure  2.  A-B geological section in Zhangxian area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West Qinling

    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南以F2断层为边界,主要由一套厚度近480 m的巨厚层-厚层洪积砾岩、冲洪积砾岩、冲积砾岩等粗砾岩组成,以其特殊的岩石组合和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区别于下伏渐新统—中新统红层沉积地层。砾岩沉积旋回较清晰,根据其岩性变化和旋回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洪积砾岩层、冲积砾岩层、冲洪积砾岩层、冲积砾岩层和冲洪积砾岩层5个岩性段(图 3图 4)。岩性段①洪积砾岩层主要由块状层-巨厚层红色粗砾岩组成,碎屑颗粒大小不均,砂砾质胶结,基质支撑,分选性和磨圆度差,砾石以棱角和次棱角状为主,砾石成分主要为斑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或闪长玢岩、红褐色砂岩、黄褐色砂岩、灰褐色杂砂岩等(图版Ⅰ-a),上部发育筛状砾岩层,尽管砾石磨圆度和成分没有显著变化,但砾石含量高,形成颗粒支撑结构(图版Ⅰ-b);岩性段②冲积砾岩层,层理较清晰,砾石磨圆度较好,多以次圆状和圆状砾石为主,砾岩中粗砂岩或含砾砂岩中可见交错层理,砾石叠瓦状排列现象发育,以灰色-红色灰岩砾石为主,各种砂岩砾石也占一定比例,但花岗岩成分砾石罕见(图版Ⅰ-c);岩性段③冲洪积砾岩层由具有一定磨圆的河流相砾岩和磨圆度较低的洪积相砾岩互层组成,两者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粗砾岩层中可见宽240 cm、厚20 cm的细砾岩透镜体和宽70 cm、厚8 cm的粗砂岩透镜体。整体上,砾岩以砂砾质胶结的基质支撑结构为主,局部出现颗粒支撑砾岩。砾石磨圆度较低,以棱角和次棱角状为主,砾石成分以砂岩和花岗岩为主,冲积砾岩中灰岩砾石磨圆度较好,砾石叠瓦排列常见(图版Ⅰ-d);岩性段④冲积砾岩层与岩性段②冲积砾岩层相似(图版Ⅰ-e);岩性段⑤冲洪积砾岩层主要由砂砾岩层夹粗砾岩层组成,颗粒平均粒径与下伏4个岩性段相比显著减小,但含有相当数量的巨大砾石,这些巨大砾石磨圆度差别也较大,既有磨圆较好的砾石,也有未磨圆的棱角状砾石,砾石成分既有花岗岩,又有砂岩或石英岩,整体分选性差,但旋回性清晰,正粒序递变层发育(图版Ⅰ-f)。为进一步揭示这套砾岩成因和环境及物源区变化特征与西秦岭地块隆升的关系,对这套砾岩的砾石大小、形态、成分、垂向变化等进行较系统的观测和统计分析。

    图  3  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砾岩地层剖面(剖面位置见图 1中A′-B′)
    1—粗砾岩;2—中砾岩;3—细砾岩;4—细砂质砾岩;5—砂砾岩;6—红色粉砂质粘土岩;7—红色粘土岩;8—断层;9—砾岩岩性段编号;10—砾石观测统计点;E3-N1—渐新统-中新统;N2—上新统
    Figure  3.  Pliocene conglomerate stratigraphic section in Zhangxian area,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Qinling
    图  4  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综合柱状图
    Figure  4.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Pliocene Hanjiagou conglomerate in Zhangxian area,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Qinling
      图版Ⅰ 
    a.岩性段①底部洪积砾岩;b.岩性段①上部筛状沉积砾岩;c.岩性段②冲积粗砾岩;d.岩性段③冲洪积砾岩;e.岩性段④上部粗砾冲洪积砾岩;f.岩性段⑤冲洪积砾岩
      图版Ⅰ. 

    砾岩的分选性、磨圆度及胶结方式,特别是砾石粒径大小、分布和砾石磨圆程度是砾岩搬运距离、形成的水动力条件、砾岩成因类型等的主要判别标志[30-32]。砾石成分可以反映物源区地壳隆升幅度、岩石组成、岩石抗风化能力的差异等地质信息[33-34]。本文以漳县韩家沟出露良好的上新统砾岩地层剖面为研究对象,自下而上选取不同层位的9个典型砾岩露头(图 3图 4),对每个露头确定具有代表性的1m2范围内大于1 cm砾石的粒径、磨圆度、排列、砾石成分等进行观测和统计分析。

    对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层的9个砾岩观测点的砾石粒径测量和统计表明,砾石粒径分布范围很宽,总体分选性差,虽然砾岩中存在少量12~24 cm的巨砾,但大于10 cm的砾石含量一般不超过5%。粒径3~6 cm的粗砾显示出一定峰态,且粒径大于1 cm的砾石含量变化不明显(图 5)。不同粒径砾石含量累计曲线形态相似,不同粒径砾石含量虽有一定变化(15%~20%),但1~6 cm的砾石含量都在80%左右(图 6)。尽管自下部砾岩层到上部砾岩层的粒径大于1 cm砾石含量变化不明显,但小于1 cm的细砾-砂砾质胶结物自下而上呈现显著增加(图 5),这与下部主要为层理不清晰的洪积扇根相块状砾岩,而中上部为层理较清晰的冲洪积或冲积砾岩的垂向变化特征吻合。同时也指示了自下而上砾岩层的物源区扩大、地形高差减小、水动力减弱的趋势。

    图  5  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砾石粒径分布直方图(观测点位置见图 3图 4)
    Figure  5.  Histogram of gravel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Pliocene Hanjiagou conglomerate in Zhangxian area
    图  6  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砾石粒径分布累积曲线图(观测点位置见图 3)
    Figure  6.  Cumulative curve of gravel diameters of Hanjiagou conglomerate in Zhangxian area

    砾石磨圆度,也称圆度,指碎屑颗粒由原始状态被磨圆的程度。砾石的磨圆度受砾石搬运距离、搬运历史、砾石岩性、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制约[31-32, 35]。一般来说,砾石磨圆度越好,其搬运距离越远,反之则越近,但不同的岩性由于抗磨圆能力差异,同样条件下砾石磨圆度也会呈现显著差异,如同一露头灰岩砾石呈圆或滚圆状,而相对坚硬的砂岩或块状花岗岩砾石磨圆度会降低一个级别,同样受砾石本身岩性的控制。这种不同岩性砾石磨圆度的差异在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并不少见。但统计砾石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这种效应。本次统计的砾石颗粒数都在100个以上,且主要砾石成分为砂岩、灰岩和花岗岩,不同成分的砾石粒径相近,所以砾石磨圆度没有分别统计。砾石磨圆度统计结果应该代表平均磨圆度。

    从对不同层位9个砾岩观测点的砾石磨圆度统计结果(图 7图 8)可以看出,次棱角状和次圆状砾石所占比例都在70%~80%,棱角状和圆状砾石所占比例都在20%以下,说明这套砾岩总体上主要是近源碎屑物质快速堆积的产物。不同层位不同磨圆度的砾石含量变化曲线(图 8)显示,除下部棱角状砾石含量较高外,中、上部层位含量基本在10%左右,而次圆状和圆状砾石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这与自下而上洪积砾岩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冲积砾岩比例逐渐增加一致。

    图  7  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砾石磨圆度统计图(观测点位置见图 3)
    Figure  7.  Statistics of gravel roundness of Pliocene Hanjiagou conglomerate in Zhangxian area
    图  8  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砾石磨圆度变化(观测点位置见图 3)
    Figure  8.  Variation of gravel roundness of Pliocene Hanjiagou conglomerate in Zhangxian area

    砾岩的砾石成分及垂向变化可以揭示物源区地壳隆升-剥露过程、古构造地貌状态、岩石组成、变化等特征[33-34]。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全部为复成分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变质砂岩、石灰岩和各种花岗质-花岗闪长质岩石,细砾-砂砾质胶结物中含有大量棱角状的板岩、砂板岩成分。这套砾岩中砾石叠瓦状斜列现象发育(图 9),可以通过对砾岩中砾石扁平面产状的测定和统计,确定其古水流方向[30-32, 35]。砾岩古流向测定结果表明,韩家沟砾岩古水流方向总体自南向北或北偏东流,但个别洪积成因为主的砾岩观测点的砾石扁平面产状多变,指示的流向不稳定,应与砾石成因有关。一般来说,河流成因的冲积砾岩砾石斜列方向稳定,其古流向也是稳定的(图 9图 10)。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砾石成分特征与西秦岭造山带主要岩石类型的一致性和较稳定的自南向北的古流向,都指示这套砾岩物源来自西秦岭造山带。

    图  9  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中典型砾石叠瓦斜列现象
    a—裴家沟一号泥石流坝内侧西壁;b—红沟内小瀑布下西壁
    Figure  9.  Typical gravel imbrication arrangement in Pliocene Hanjiagou conglomerate in Zhangxian area
    图  10  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古水流方向统计图
    Figure  10.  Statistics of paleocurrents of Pliocene Hanjiagou conglomerate in Zhangxian area

    这套砾岩大于1 cm的砾石成分统计结果表明,以变质砂岩和石灰岩砾石为主体,其次为花岗质-花岗闪长质岩石(图 11图 12)。岩性段①洪积砾岩中砂岩砾石占比高达90%,含有一定量的花岗质-花岗闪长质岩石砾石,而石灰岩砾石含量很低(图 11-a、b); 岩性段②冲积砾岩中石灰岩砾石含量显著增加(图 11-c、d),其中观测点c的石灰岩砾石高达90%,而花岗岩砾石罕见; 岩性段③洪积砾岩的砾石成分虽然与岩性段①相似,但含有一定比例的石灰岩砾石;岩性段④冲积砾岩中砾石成分与岩性段②基本一致;岩性段⑤与岩性段③砾岩砾石成分相似。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砾石成分中这种灰岩和砂岩互为消涨的旋回性变化(图 12),反映了这套砾岩形成过程中气候变化、地形地貌抬升与侵蚀等周期性变化导致的水动力条件和物源区的规律性变化。

    图  11  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砾石成分统计图(观测点位置见图 3)
    Figure  11.  Gravel litho-composition of Pliocene Hanjiagou conglomerate in Zhangxian area
    图  12  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砾石成分变化图(观测点位置见图 3)
    Figure  12.  Variation of gravel litho-composition of Pliocene Hanjiagou Conglomerate in Zhangxian area

    根据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以南西秦岭造山带岩石类型分布和韩家沟砾岩砾石大小、磨圆和成分变化的分析,认为砂岩砾石和砂板岩碎屑胶结物主要来自宕昌-岷县-临潭断层以北大面积分布的泥盆系变质砂岩和石炭系—二叠系变质砂岩、砂板岩,而大量灰岩砾石可能来自宕昌-岷县-临潭断层以南的石炭系—三叠系等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沉积地层,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砾石来自夏河—合作一线以北出露的侵入岩。上部灰岩砾石成分增加和总体上砾岩变细、细砾和砂砾质成分增加、磨圆度提高,指示了物源区的向南扩展,砾石搬运距离更远。

    古流向的确定主要是通过观测点中砾石扁平面产状的测量,进行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古流向的恢复。理论上每个观测点选取不少于20块砾石进行砾石扁平面的测量,然后结合地层产状进行校正(由于地层产状在10°左右,对结果的影响甚微,所以不进行校正),绘制流向玫瑰花图在地质图上标出测量点的位置。从11个测量点可以看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古流向总体是由南到北(图 10),除最顶部的水流方向变成北东向,这与层位的提高、水动力降低在冲积扇上分布的漫流河流有关。

    长期以来,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这套岩性独特的韩家沟砾岩被认为是上白垩统或古近系,但新的地质证据指示了其下伏的红层地层实为渐新统—中新统,而不是白垩系河口群[28],因此,其时代只能是上新统,虽然其顶底界年龄尚缺乏年代学约束。这套砾岩时代的重新厘定,为探讨西秦岭北缘新生代地质演化过程和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提供了新的地质线索。众所周知,青藏高原东北缘何时隆升成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一直争论不休[5-6, 8-9, 13-17],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的地质特征和形成的构造环境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地质约束。

    如前所述,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砾岩以逆冲断层为边界,保存厚度480 m,主要由厚层-巨厚层洪积-冲洪积-冲积粗砾岩、中砾岩组成,砾石大小混杂,分选性和磨圆度差,总体流向由南向北,但流向不稳定(图 4图 10),碎屑物主要来自西秦岭造山带地层,具有近源快速堆积的特征。这种厚层粗砾岩沉积必然要求西秦岭造山带在其堆积阶段发生快速构造隆升形成较大的地形高差,即上新世以来西秦岭发生了一次快速地壳挤压缩短的隆升过程,导致北缘断裂带复活而强烈向北高角度逆冲,形成了以上新统韩家沟砾岩为代表的再生前陆磨拉石盆地。这次西秦岭造山带复活隆升应该标志着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向北扩展强烈影响到青藏高原东北缘,实际上这次强烈隆升的地质记录除西秦岭北缘漳县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外,还有临夏盆地的积石山砾岩[9]、循化-贵德盆地的甘家砾岩[23-24],甚至具有类似地质特征的甘谷大象山砾岩、武山水帘洞砾岩、陇西—渭源一带上新统砾岩[29]等。这些砾岩层与韩家沟砾岩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地质特征,说明其形成具有同样的构造背景,经历了同样的构造过程,指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地块上新世以来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隆升过程。如果这套砾岩代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次快速隆升,那么只能说是西秦岭造山带的隆升,西秦岭北缘以北的祁连地块则尚未隆升,这就提出一个重大科学问题:Tapponnier等提出青藏高原由南向北分步扩展生长模式,认为现今青藏高原北缘和东北缘是上新世—第四纪才出现的高原[6],可能以西秦岭北缘为界,而不是整个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那么在8 Ma或15 Ma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隆升而成为现今高原的一部分[5-6, 8-9, 13-17]的认识就需要重新审视;虽然李吉均等[9]根据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记录和河流地貌演化,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在3.6 Ma之前处于构造稳定、地形平缓状态,只是在3.6 Ma积石山砾岩出现才标志着青藏高原强烈隆升,之后经过2.6 Ma和1.8 Ma快速隆升形成现今的青藏高原格局,但没有说明高原的具体范围,而且3.6~2.6 Ma上新统粗砾岩现今出露高程与相邻造山带变质地层相近[28],说明磨拉石盆地堆积之后与西秦岭造山带共同经历了一次侵蚀夷平过程,之后青藏高原东北缘才进入整体隆升阶段。因此,青藏高原东北缘真正成为现今青藏高原一部分是第四纪以来的重大地质事件。当然,这一问题还有待对西秦岭北缘以北的上新统砾岩详细研究和对比,以及西秦岭北缘系列断层构造运动学历史的深入研究,恢复上新世磨拉石盆地范围和沉积记录空间变化和不同部位的共性和差异,以及与控制其堆积的断裂构造系统变形过程。

    (1) 对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的沉积旋回、砾岩中砾石大小、磨圆度、排列、成分等特征及垂向变化的观测和统计分析表明:这套砾岩厚度大、单层厚、粒度粗、分选差、基底砂砾质胶结、次棱角-次圆状为主,具有冲洪积扇的特征,结合其受向南陡倾的F2逆冲断层控制、古流向总体自南向北、砾石成分与组成西秦岭造山带的不同时代的砂岩、板岩、花岗质侵入岩体相同的特征,认为这套上新统粗砾岩是以西秦岭北缘逆冲断层为边界、砾石主要来自西秦岭的近源快速堆积的冲洪积扇沉积。

    (2) 不同层位砾石成分变化可能与西秦岭隆升速率和气候变化导致的物源区扩展或缩小有关。

    (3) 结合青藏高原东北缘广泛分布的一系列时代和构造背景相同,以及沉积特征类似的粗砾岩分析,认为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的这套上新统砾岩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向北扩展到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地质记录,指示了西秦岭造山带快速隆升和北缘断裂带强烈向北逆冲,形成了再生前陆磨拉石盆地。

    (4) 这套上新统粗砾岩现今出露高程与相邻造山带变质地层山顶夷平面相近,说明这套磨拉石盆地堆积后曾与西秦岭造山带共同经历一次侵蚀夷平过程,之后青藏高原东北缘进入整体隆升阶段,也就是说青藏高原东北缘大范围真正隆升是砾岩形成之后,即第四纪以来的地质事件。这对前人提出的8 Ma或更早青藏高原东北缘就隆升定型的认识提出了挑战。

  • 表  1   军事地质相关的学科划分依据及体系

    Table  1   Partition basis and system of military geology's relevant disciplines

    类型依据机构学科体系与地质学相关的军事学科门类
    学问
    分支
    研究对象、目
    的、方法和国
    际可比性
    质量监督检验
    检疫总局、标
    准化管理委员
    会(2009年)
    门类人文与社会学
    一级学科军事学
    二级学科军事地学战役学
    三级学科中国军事地理、世界军事地理;军事地形
    学;军事测绘学;军事气象学;军事水文学
    海军战役学;空军战役学;导弹部队
    战役学;陆军战役学
    教学
    科目
    从传递知识、
    教育教学的
    角度
    军队学位委员
    会(2014年)
    门类军事学
    一级学科军队指挥学战役学
    二级学科作战环境学军种战役学
    学科专业军事地理、军事地形、军事气象、军事海洋
    水文、军事空间天气,以及电磁环境、网络
    环境、人文环境、军事导航测绘
    陆军战役学、海军战役学、空军战役
    学和第二炮兵战役学
    国家教育委员
    会(2015年)
    门类理学
    专业类海洋
    专业海洋军事地质学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军事地质相关学科研究对象、内容及方向

    Table  2   Research object, content and direction of military geology's relevant disciplines

    分类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方向
    军事工程学工程结构、建筑设计大型指挥所、军港、军用机场、导弹基地、后方基地、通信工程设施、国防公路等国防军事的工程设计、构筑和维护;筑城、障碍物、爆破、军用道路、军用桥梁、渡河、工程伪装、野战给水工程、军用水中工程等战斗工程构筑保障;各种国防工程建设方针、原则和技术要求,工程装备设计研发和工程兵建设
    军事工
    程地质学
    岩体、土体论证筑城工事、筑城障碍物、军用道路、军用桥梁、军用机场和水工建筑物(包括港口、码头、防波堤、潜艇和水面舰艇的掩蔽所、护岸建筑物等)及其他军事工程设施构筑的选址定位、设计建设;天然建筑材料、水源和溶洞的分布和利用的意见;军事工程地质调查、测试的技术装备设计研发
    军事地理学地形及气候、水、土壤、植被、动植物;风
    俗民情、宗教信仰、政治倾向、人口及传
    染病、地方病特点;工业结构、经济特点、
    社会公共资源,属于人文地理范畴
    战区的地貌、水文、植被和气象等因素对作战行动、交通运输等的影响;战略资源、军事工业特点及防御保障能力;社会的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政治倾向,人口及传染病、地方病特点等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交通、通讯、地下管网,水、电、油气的布局及防御保障能力;重要居民地、军事基地、要塞、岛屿、关隘等城镇的战略、战役地位、军事保障和防御能力
    军事地形
    (地貌)学
    冰川、风沙等气候地貌;褶曲、断裂、熔岩
    等构造地貌;岩溶、黄土、花岗岩等动力
    地貌;河流、湖泊、海洋、风蚀、冰冻等动
    力地貌;泥石流、滑坡、地裂缝、地震、火
    山、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貌
    地貌、水系、道路、居民地、土壤植被等地形要素的伪装隐蔽,以及对军事行动和核、化学武器袭击和防护的影响;地形图、海图、航空图和影像地图的测绘标绘、识别和使用;地形地物方位判定,战场目标的距离、高度、地面坡度和角度的快速测定;野外军事地形、地貌测量、设别、利用装备设计研发
    军事导航
    测绘技术学
    时、空、导航测制与搜集军用大地测量成果和军用地图,调查、整理军事地理资料;导航测绘技术装备研发与防护干扰;战场环境中目标导航定位及不同区域时空参数转换
    军事海洋学海水、气象低层大气的云、雨、雾、气压、气温等海空调查;风、浪、流、冰、风暴潮、盐雾、日光辐射、水温、潮汐等;海体调查等海表调查;内波、环流、跃层、声道、密度、盐度、温度、深度、电导等浅海、深海海水特征;海底:地貌、磁场、矿产资源等海底调查;用于军事目的的海洋调查仪器装备、海洋武器的研发,深潜、防腐,大型物体打捞、水下施工等技术研究;研究海洋军事行动的侦察隐蔽、海洋通行、水雷布防、深潜反潜技术
    军事地
    球物理学
    重力、磁力、放射性、
    遥感、航空摄影
    研发地球物理场探测设备技术、资料分析处理技术、物理武器等;研究侦察隐蔽、定位识别、导弹轨迹规划与制导等;研发深空物理场资源开发利用、深空物理场装备研发与摧毁
    军事地质学
    (含海底军事地质)
    岩石体、堆积体、地下水、
    地质作用(地质灾害)
    战场环境中岩石体、堆积体、地下水体、矿产资源地质类型和结构单元划分及填绘,战争对地球环境(地球化学)评估,形成基础军事地质资料和相应数据库,为军事工程、军事工程地质、军事物理和工程兵提供基础资料。地质体类型对军事机动通行、伪装侦测、战争环境影响的评估。地质结构单元对建筑在其上军事工程的构筑建设、打击枪修、武器弹药选配,深地工程之上地质结构单元对深地精确打击防护、武器弹药选配、伪装侦测的影响评估,提出相应措施;军事地质学理论研究及相应的调查技术装备设计研发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不同学者对军事地质的理解与厘定

    Table  3   Military geology's understanding and definition put forward by different scholars

    研究内容提出学者提出时间/年参考文献
    研究战区内山川、地层、构造、石质强弱、土壤厚薄、潜水面高低,含水层、矿山生产分布情况,
    解决炮台、战壕、隧道的布设,饮用水的供给,军事用的矿产资源的需要等问题
    陈继承等1937
    研究与现代战争相适应的深地工程打击防御密切相关的地质结构、武器弹药在不同地下结构破坏性庞山鹰1986[56]
    军事工程构筑和地表通行能力地下水和天然材料的学科王厚卿等1991[57]
    研究国防工程与地质关系的学科,包含军事工程地质学和军事工程勘察学谢储生1994[58]
    军事工程构筑、部队机动影响,以及土壤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水源、溶洞、天然建筑材料分布利用刘晓静等1997[59]
    岩性、构造对军事工程和作战影响,军事工程选址和水源地,为施工部队和指挥人员使用郭树贵等1997[60]
    机场、油库、弹药库、机库以及后方基地等与地质关系李国强2006[61]
    研究海底底质、沉积物、地质构造、地貌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李磊2007[62]
    军事与地理、工程地质、遥感地质、灾害地质、海洋、矿产资源等地球科学关系孙振泽等2007[63]
    下载: 导出CSV
  • 邹红霞.基于数字地球的数字化战场建设[J].现代电子技术, 2013, 36(8):23-2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DDJ201308010.htm
    张晓楠, 王宏伟, 刘汉生.数字地球及其军事应用初探[J].北京测绘2013, (3):16-1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CH201303006.htm
    刘世刚.数字地球与当代战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8:20-35.
    边馥苓.用数字的眼光看世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10-100.
    韦娟.地理信息系统及3S空间信息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祝明, 黄诚, 曾玲.基于Google Earth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 2011, (9):173-17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05-1016758745.htm
    李德仁, 龚健雅, 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0, 35(2):127-13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HCH201002002.htm

    Goodchil M F. Discrete global grids: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2, 28(1):11-15. http://en.cnki.com.cn/Article_en/CJFDTOTAL-DLGT201201002.htm

    王艳红, 邓正栋.遥感技术在水源侦察和水质监测中的应用[J].污染防治技术, 2005, 18(1):19-2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RFZ200501005.htm
    方秀花, 张文静, 姚瑞芳.商业遥感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4(6):49-5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YZH200306012.htm

    Morring F J. NASA test satellite collects war imagery[J].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2002, (1):7-10. http://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34425703002293

    Ackerman R K. Afghanistan imagery reveals snapshot of future challenges[J]. Signal, 2002, (2):21-24. http://dl.acm.org/ft_gateway.cfm?id=2072152&ftid=1059573&dwn=1

    赵子维, 陈志龙, 郭东军, 等.基于GIS的人防专业队工程选址适应性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4, 10(增刊1):1539-154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ASE2014S1012.htm
    崔传安, 孙云厚, 李永涛, 等.爆炸荷载作用下卸荷孔效应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 2011, 32(增刊1):669-67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TLX2011S1118.htm
    彭建, 柳昆, 郑付涛, 等.基于AHP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4):688-69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ASE201004007.htm
    李翠翠, 许宏发, 奚水清.人防工程软防护措施研究[J].山西建筑, 2009, 35(31):15-1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ZSX200931010.htm
    廖建三, 彭卫平, 林本海.影响广州市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因素分析及分区评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5(增2):3357-336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06S2002.htm
    孙博, 胡功笠, 刘新宇, 等.大跨度洞库施工开挖稳定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 1(5):689-73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ASE200505008.htm
    林枫, 杨林德.现代战争条件下城市人防工程的功能[J].地下空间, 2004, 24(2):230-27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ASE200402019.htm
    周述发, 左绪宗.论地下空间平战结合开发利用[J].岩土工程界, 2002, 4(11):24-2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JS200111014.htm
    杨林德.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工程设计对策[J].地下空间, 1997, 17(2):83-8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ASE702.003.htm
    张莉英, 付宏鸽, 郑广花.侵彻弹对建筑物目标的毁伤仿真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 2010, (1):111-11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SDD201001026.htm
    高文学, 刘宏宇, 刘洪洋, 等.爆破开挖对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增1):2983-298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10S1058.htm
    李卧东, 任波, 刘小虎.侵彻爆炸条件下岩石边坡破坏效应的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 2004, 24(2):170-17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ZCJ200402012.htm
    邓国强, 周早生, 郑全平.钻地弹爆炸聚集效应研究现状及展望[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2002, 3(3):45-4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FJL200203011.htm
    施有志, 阮建凑, 李秀芳.软土地基建筑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4, 44(23):103-10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SJS201423014.htm
    祝刚, 程万里, 孔杰, 等.战时民用机场工程保障措施研究[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10, (6):36-3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FJT201006011.htm
    谭笑, 胡德生.信息化条件下对海洋军事地理研究的思考[J].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7(3):10-1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HHH201203005.htm
    周冠华, 温珍河, 姜效典, 等.南海海底地形可视化分析及其地质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26(2):139-14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DZ200602022.htm
    梁开龙.海洋测绘与海战地理环境信息保障[J].测绘工程, 2001, 10(1):11-1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HGC200101002.htm
    尤子平.海洋高技术的军事应用[J].现代军事, 1998, 07:10~1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DJI199807002.htm
    刘光鼎, 程洁.海洋地球物理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 26(6):1885-189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WJ201106003.htm
    弗·伊·斯里普琴科. 第六代战争[M]. 张铁华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4: 65-70.
    罗霄.未来战争模式及对策浅议[J].现代防御技术, 2005, 33(3):1-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DFJ200503000.htm
    达尼克·尤里·格利高利耶维奇.现代和未来战争及军事行动的内容、本质与定义问题[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0(6):43-4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JXZ200806011.htm
    徐定杰, 邹勇, 熊芝兰, 等.军事海洋环境视景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 2006, 06:171-17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SJZ200606045.htm
    周秋麟, 尹卫平, 吴日升.军事海洋生态学研究进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5:76-8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KGL200805019.htm
    刘晓静, 柳锋, 唐少华, 等.海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海洋测绘保障问题研究[J].测绘科学, 2009, 34(增刊):121-12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HKD2009S1049.htm
    张艳茹, 王秀春.伊拉克战争中的信息战及启示[J].现代雷达, 2004, 26(5):1-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DLD200405000.htm
    严国群.伊拉克何以速败[J].国防, 2003, (5):18-2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UOF200305008.htm
    徐德康.先发制人, 并行攻击[J].国际航空, 2003, (5):12-17.
    江军, 李伟.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作战飞机[J].国防航空, 2003, (5):19-2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CQS2012Z2018.htm
    王祖典.伊拉克战争中的新型空袭武器[J].国防航空, 2003, (5):21-2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QJS200507027.htm
    俞栋.论现代战争与环境污染[J].云南环境科学, 2004, 23(1):22-2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NHK200401008.htm
    王爱冬.论现代战争与环境保护[J].中国环境管理, 2002, (4):17-1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JGN200202004.htm
    黄晖, 吴淑珍.现代战争中环境监测问题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22(4):67-7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JGL201204022.htm
    欧阳金芳.生态环境与高技术条件下的部队战斗力[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9.
    杨乐, 罗玉鹏, 周莫林, 等.重庆市矿山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J].地质论评, 2013, 59(增):1169-1171.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DXHD201304001517.htm
    陶虹.关中城市群地下水动态特征及环境地质问题研究[J].地质论评, 2013, 59(增):1095-1096.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DXHD201304001489.htm
    刘传正.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J].地质论评, 2014, 60(4):858-86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LP201404018.htm
    邢怀学, 林建平, 葛伟亚, 等.海西福建沿海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防治对策[J].地质论评, 2015, 61(增):118-120. 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dzlp2015z1055
    林聪榕.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理论探讨[J].国防科技, 2014, 35(1):5-1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FCK201401002.htm
    王仁权.军事工程地质学[M].南京: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1954:1-25.
    傅家豪.军事工程地质学[M].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 1993:4-10.
    蔡仲业, 傅家豪.阵地工程地质学[M].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 1986:2-32.
    庞山鹰.新学科与现代军事[M].北京:长征出版社, 1986:323-325.
    王厚卿, 祁长松.现代军事学学科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 1991:346-348.
    谢储生.现代军事学科辞典[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4:212-213.
    刘晓静, 李宏伟, 魏海平.军事地理学[M].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 1997:16-20.
    郭树贵, 李建忠, 田智慧.普通军事地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7, (1):32-48.
    李国强.空中军事地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170-175.
    李磊.海洋战场环境概论[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7:27-28.
    孙振泽, 张庆详.军事地质应用[M].北京:武警出版社, 2007:1-132.
    陈继承,朱熙人. 军事地质学[M].出版地不详(现存军队系统图书馆),1937:1-132.
    奥夫基尼科娃. 军事地质学.前苏联军队内部资料(现存军队系统图书馆),1945:1-45.
    波波夫. 军事工程地质学及水文地质学.前苏联军队内部资料(现存军队系统图书馆),1947:1-76.
    波波夫. 军事工程地质学.前苏联军队内部资料(现存军队系统图书馆),1958:1-34.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608
  • HTML全文浏览量:  326
  • PDF下载量:  388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1-29
  • 修回日期:  2017-01-0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8-15
  • 刊出日期:  2017-08-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