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of Yifeng-Dexing superimposition orogenic belt, Jiangxi Province
-
摘要:
宜丰-德兴一带存在新的一种造山带类型, 称之为晋宁期-加里东期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 总体呈半月形舌状展布, 是经北南双向多期碰撞叠覆的隐伏-半隐伏型造山带。经对多个出露于造山带内的构造岩片进行时态、位态、相态的研究与恢复, 建立了该造山带的结构样式和构造演化序列, 具有3层结构模式。分别由代表中新元古代华南洋的残迹蛇绿混杂岩、扬子陆缘弧前盆地火山-沉积变质岩系、下南华统次深海相沉积的浅变质岩片与怀玉-广丰地区青白口纪晚期-早古生代沉积的下南华统浅变质岩片组成。造山带两侧的宜丰-景德镇与德兴-弋阳推覆带是中国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 伏于变质岩之下的晚古生代煤系地层有巨大的找煤潜力。
Abstract:During the study and compilation of new generation of Jiangxi Regional Geology, the authors found a new kind of oro-genic belt type in the Yifeng-Dexing area, which is called Jinningian-Caledonian Yifeng-Dexing superimposition type orogenic belt that is spread in the semilunar tongue form. It is a concealed-semiconcealed type orogenic belt formed through N-S bidirection-al multi-periodic collision and superimposition. Based on studying and recovering the tense state, site state and phase state of the tectonic slices exposed along orogenic belts, the authors established a tectonic evolution sequence model with a three-layer structure. The model of structure includes the remnants of ophiolite of South China Sea, metamorphosed volcanic sedimentary series of forearc basin on the Yangtze continental margin in Middle-Late Proterozoic, abyssal facies sedimentary epimetamorphic rock slice of Lower Nanhua System, and Lower Nanhua System epimetamorphic rock slice of Late Qingbaikou Period-Early Paleozoic Period in Huaiyu-Guangfeng area. Yifeng-Dexing and Jingdezhen-Yiyang nappe zone on both sides of the orogenic belt is an important ore concentration area of copper, gold polymetallic resources, and the Late Paleozoic coal seam under metamorphic strata has a huge potential in search for coal.
-
Keywords:
- Yifeng-Dexing /
- concealed type orogenic belt /
- ramp superimposition /
- ophiolite
-
叠覆型造山带是指板块第一次碰撞造山后原造山带的物质(蛇绿混杂岩、张村岩组、宜丰岩组),被碰撞后上叠海盆地(南华海盆)的沉积地层覆盖深埋,后经加里东期再次碰撞叠加改造,又被晚古生代沉积盖层(萍-乐坳陷带)覆盖,印支期—燕山期北部的九岭逆冲推覆体、南部的武功山滑覆体向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所在部位堆叠,造成组成造山带的地质体零星出露,这给现今流行的造山带识别和研究带来极大困难,其物质组成、表现样式与华南地区其他造山带均有较大差别。本文对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1]位于钦杭结合带[2-7]中段(图 1),构造位置处于宜丰-景德镇板块对接带以南,北与江南造山带相接,东以赣东北断裂为界与怀玉古岛弧相邻,南以萍乡-广丰(东延称江-绍断裂带)地壳叠接带与东南加里东期造山带接壤。自新元古代早期晋宁运动(820Ma)后,华南地区发生了强烈的裂谷活动,进入了板溪期—早古生代发展演化阶段。该造山带处于江南造山带南缘及古华南洋晋宁期扬子与华夏板块碰撞消减的残存部位,后经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原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被破坏殆尽,长期以来未被识别。以往的文献[8-9]、专著[10-11]和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都认为其是江南造山带的一部分,笔者通过新一代《江西省区域地质志》①的研编及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合作,发现组成扬子板块的双桥山群的地质时代为新元古代,其同位素年龄值为840~823Ma [12-16],与构成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的张村岩组、宜丰岩组和万年群同属新元古代早期[6, 17],其内还发育南华系—震旦系及上古生界沉积盖层,除后者大面积出露外,其他地层均呈构造岩片形式局部残留,地质构造极其复杂。
1. 造山带的物质组成
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主要由代表洋壳物质的新元古代早期的宜丰岩组、张村岩组,晋宁期扬子活动陆缘的弧前盆地沉积万年群,以及南华系乌石岩片、漫田岩片和南华系—寒武系广寒寨岩片组成(图 1;表 1)。
图 1 宜丰-德兴叠复型造山带地质略图1—蛇绿岩、超基性岩;2—燕山期-印支期侵入岩;3—加里东期侵入岩;4—晋宁期侵入岩;5—早白垩世火山口;6—地质界线;7—推测断层;8—实测断层;9—推覆断层;10—韧性剪切带;E—古近系;K2—上白垩统;K1—下白垩统(火山盆地);T3-J—上三叠统-侏罗系;D-T2—泥盆系-中三叠统(其中C2-P2-中石炭统-中二叠统);Nh-O—南华系-奥陶系(扬子区盖层);Nh-∈—南华系-寒武系(华夏区变质地层);Pt31aD—新元古界登山群;Pt31aW—新元古界万年群;Pt31aSH—新元古界双桥山群;Pt31ay—新元古界宜丰岩组;Pt31az—新元古界张村岩组;gh—南华系-寒武系广寒寨岩片;m—下南华统漫田岩片;b—下南华统白土岩片;w—下南华统乌石岩片;j—南华系金山岭飞来峰;t—中元古代铁沙街岩片;g—中元古代田里岩片(广丰微陆块)Figure 1.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Yifeng-Dexing superimposition type orogenic belt表 1 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与邻近造山带岩石地层序列对比Table 1. Rock stratigraphic sequence correlation between Yifeng-Dexing superimposition type orogenic belt and adjacent orogenic belts地层 江南造山带 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 华南加里东期造山带 上覆地层 寒武系 荷塘组 广寒寨岩片 荷塘组 牛角河组 新元古界 震旦系 上统 灯影组 皮园村组 老虎塘组 下统 陡山沱组 陡山沱组 坝里组 南华系 上统 南沱组 南沱组 下坊组 下统 莲沱组 莲沱组 漫田岩片/乌石岩片 上施组 青白口系 上统 落可岽组 汉阳峰组 库里组 库里组 神山组 神山组 下统 双桥山群 修水组 万年群 程源组 安乐林组 牛头岭组 张村岩组(片) 宜丰岩组 计林组 枫树岭组 横浦组 1.1 洋壳
代表洋壳物质的有宜丰岩组和张村岩组。
(1)宜丰岩组属华南洋洋壳蛇绿岩套的上组合,岩石为深灰色、灰绿色钠长绢云母石英片岩、绢云母片岩、粉砂质绢云母片岩,中、下部夹多层辉绿岩、细碧岩,上部夹多层石英角斑岩组成的地层体。出露于宜丰-景德镇断裂带西段南侧,岩石片理化、糜棱岩化强烈,韧、脆性断裂十分发育,是一套大致有序的地层。宜丰岩组与双桥山群安乐林组或晋宁期九岭岩体,以及上石炭统黄龙组等呈断层接触,具构造岩片特征。
(2)张村岩组属华南洋残迹的蛇绿混杂岩,由两部分组成,洋壳残片下组合为大小不等的超镁铁质、镁铁质蛇绿岩块,主要岩石有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异剥钙榴岩、橄榄二辉岩、辉长岩、粗玄岩、中基性熔岩、辉绿岩墙;岩片上组合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凝灰质泥砂质细碎屑浊积岩、硅质岩、硅质板岩等。
1.2 晋宁期扬子活动陆缘的弧前盆地沉积万年群
万年群由两部分组成,中下部为枫树岭组和牛头岭组,上部为富含火山物质的程源组。
枫树岭组:一套深灰色、青灰色绢云黑云千枚岩、粉砂质千枚岩、凝灰质千枚岩夹含锰条带状千枚岩,风化后呈灰黄色、紫红色,未见底。
牛头岭组:一套浅变质复成分砾岩、火山质砾岩、含砾含锰杂砂岩与含黄铁矿斑点千枚岩组合。
程源组:下部为青灰色,风化后呈灰黄色、灰白色、浅灰色、紫红色含斑点状绢云母千枚岩,以绿泥绢云母千枚岩为主,偶夹变凝灰质细砂岩、变余沉凝灰岩组合。上部为深灰色、青灰色,风化后呈灰白色、浅灰色、灰黑色变余沉凝灰岩夹凝灰质绢云母千枚岩组合。上未见顶。
1.3 南华裂谷海槽残迹
晋宁运动后,约从815Ma开始,随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江西及邻区地壳强烈扩张,刚固结的大陆再度裂解,形成由湘桂台阶式斜坡带和南华裂谷海盆及钦杭裂谷组成的枝杈状华南裂谷系[4]。赣北地区下扬子地块及华夏板块的信江-钱塘地块,于雪峰运动后转变为被动陆缘浅海台地,后者与扬子陆块相连。萍乡-广丰断裂带以南的赣南地区成为南华裂谷海盆的一部分,并一直延续至志留纪。本次讨论的南华裂谷海槽是南华裂谷海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上裂谷海槽位于钦州—湘中—德兴一线(东段),沿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南部断续出露。主要包括以下岩片。
(1)广寒寨岩片
出露于湘赣交界的萍乡南部,组成地层既有南华纪华南裂谷海盆沉积的神山组、库里组,又有与扬子陆块相似的南华纪沉积盖层(表 1)。
神山组下段为黄绿色、灰色、灰绿色中厚层状变余长石石英砂岩、中薄层状粉砂质千枚岩、绿泥绢云母千枚岩组成的韵律互层,上部偶夹灰黑色含炭千枚岩,下未见底。上段以灰黑色含炭绢云母千枚岩为主,组成下绿上黑的岩石地层体。
库里组为灰绿色、灰白色凝灰质绢云板岩夹细屑沉凝灰岩,以粉砂质绢云千枚岩为主,夹变石英角斑岩。
南华系为冰期沉积,以往称为古家组、下坊组、大沙江组。组成广寒寨岩片的地层与赣中南地区的南华纪地层存在明显差异,但在物质成分上与扬子陆块区的南华纪地层非常相似,其岩性组合特征如下所述。
①莲沱组:下部为浅灰绿色、灰白色含砾凝灰质板岩,上部为灰色、青灰色砂质千枚岩或千枚状板岩夹褐铁矿变质砂岩及含锰千枚状粉砂岩,青灰色含钙砂质千枚岩与含锰白云岩互层,顶部以浅灰色含钙千枚岩为主。
②南沱组:下部为浅灰色含砾细屑沉凝灰岩、含炭千枚岩及含锰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灰黑色炭质板岩、灰绿色绢云千枚岩,下夹粉晶白云岩。
③陡山沱组:底部为含锰灰岩,下部为黑色炭质页岩、炭质硅质泥岩,上部为灰黑色微晶或细晶白云岩、含磷碳酸盐岩。
④皮园村组: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炭质硅质岩、硅质板岩夹灰黑色石英砂岩。
⑤荷塘组:黑色薄层含炭硅质岩、炭质板岩、含炭硅质板岩,底部为石煤层。
(2)漫田岩片与乌石岩片
①乌石岩片:分布于临川—进贤一带,包括金山岭、荷叶岭、十二公包等岩片,为怀玉古岛弧地体西端的残留岩片[2],出露于扬子、华夏古板块的结合带上,为中厚层状灰白色含砾砂岩夹深灰色板岩,含凝灰物质。推测其为原莲沱组下部向南西随海水变深形成的构造残片。
②漫田岩片:一套由灰色-灰绿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杂砂岩、青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状变余粉砂岩、含炭粉砂质绢云母千枚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类似该岩性组合的露头断续见于万载-上高-高安锦江流域,其中含疑源类的微古植物多是中、新元古代早期延续下来的,但其中的Bavlinella faveolata(蜂窝巴甫林藻)是南华纪—震旦纪常见属种,据覃兆松等[18]报道,在上高藕塘剖面发现有原始的海绵骨针化石。
2. 造山带结构
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呈北东东向斜贯江西北部,北东与南西继续延出省境,著名的萍乡-乐平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含煤上叠坳陷位于其北部,南部为青白口系下部万年群浅变质岩组成的万年逆冲推覆地体。该带长期被划归为扬子准地台江南地块。杨明桂等[2]研究认为,其属于钦杭结合带赣中段,为一条伸入下扬子地块与信钱地块之间的晋宁期—加里东期造山带,其历经晋宁期古板块碰撞和加里东期南北两侧对冲及中生代陆内焊合叠覆,形成了复杂的超强变形构造带。该构造带北以宜丰-景德镇对接带与下扬子地块分界,东南以赣东北对接断裂带为界与信钱地块相接,西南被萍乡-绍兴地壳叠接带叠覆[1] (图 2)。构造带内构造推覆、岩片堆叠混杂,并以发育蛇绿混杂岩带为特点。近年来,1:25万②、1:5万③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表明,该带是由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来源、不同构造变形型式的构造岩片堆叠而成的构造混杂物质场。
图 2 江西北部地质构造单元综合区划图[1]Figure 2. Composite zoning map of geological tectonic units in north Jiangxi根据该造山带内零碎的构造岩片(造山带地质体)进行重组,发现存在3层结构。
2.1 下层
根据出露于江西境内的宜丰、赣东北等准原地蛇绿混杂岩片,以及湘东苍溪、皖南伏川蛇绿混杂岩带的展布态势推断,该带下层很可能为一条潜伏的构造蛇绿混杂岩带。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万载野猫冲铜矿区的详查资料④显示,宜丰岩组(片)含铜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蛇绿岩套上部),呈近东西向构造岩片分布,其中发育早期走向北东东、向南陡倾的韧性剪切带。岩片向北逆冲于黄龙组碎片之上(图 3),与九岭南缘逆冲推覆带对冲,属于来自萍乐坳陷下部的仰冲岩片,岩片西延与湘东浏阳一带的南桥、涧溪冲、苍溪等蛇绿岩断片组成构造岩片推叠混杂带。由此推断,该带最深处为晋宁期华南洋残留洋壳蛇绿混杂岩。
图 3 万载兴源冲矿区推覆构造窗剖面(据参考文献④修改)Qhl—联圩组;C2h—黄龙组;Pt31y1-2—宜丰岩组;1—推覆断裂;2—铜矿体Figure 3. Geological section showing tectonic window caused by thrust in the Xingyuanchong orefield, Wanzai2.2 中层
中层为形成于晋宁期扬子东南缘弧前盆地[2]环境的万年群中下部(枫树岭组和牛头岭组),其为陆源碎屑浊流沉积,上部为程源海相火山-碎屑沉积,火山碎屑沉积达40%~60%,含少量细碧岩-石英角斑岩。据近期SHRIMP锆石U-Pb同位素测定结果,其沉积时限在850~825Ma之间[6, 17]。加里东期东南造山带向扬子陆块碰撞时,位于扬子陆缘的万年群长距离被推覆至该造山带南部。
2.3 上层
上层为上高含微体海绵骨针的下南华统漫田次深海相浅变质岩片,伏于中上泥盆统之下,结合两侧古地理环境研究认为,上高—乐平一带在青白口纪晚期—早古生代为一条次深海裂谷海槽②。临川-进贤-金山岭、十二公包一带的下南华统乌石岩片和萍乡南部的广寒寨青白口系上部—震旦系岩片的发现与研究表明,怀玉—广丰地区的青白口纪晚期—早古生代沉积盆地经进贤、临川延至萍乡,并可能进入湖南东部,且海水逐渐变深,已被消减叠覆。
3. 造山带的后期改造
3.1 加里东期的南北对冲叠加改造
加里东运动(约416Ma)时,华夏古板块由南东向北西强烈推挤南华裂谷海盆褶皱造山,位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前缘的武功山-会稽山(北武夷山)大规模的向北西仰冲推覆,同时使信江-钱塘地块南西端的南华纪—震旦纪地层在萍乡—广丰一带遭到严重消减,仅残留一系列构造岩片。此时北部的江南造山带九岭逆冲推覆体和万年逆冲推覆体也向南东大规模推覆(图 4)。万年逆冲推覆体南部前缘为萍乡-德兴深断裂带(南支)和被挤出的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是九岭推覆系统前缘的巨大推覆体,并有青云-香屯深断裂带横亘于中部。这些由晋宁期碰撞造山形成的洋壳俯冲带,在加里东期造山时期自北向南逆冲推覆并叠置于怀玉古岛弧地体之上,同时在其西部进贤金山岭一带,又有属于信钱地块的南华纪乌石岩片向北推覆其上。
图 4 晋宁期—加里东期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结构样式(据参考文献[1]修改)1—蛇绿混杂岩;2—角度不整合界线;3—断层与运动方向;D-T—泥盆系-三叠系;Nh-Pz1—南华系-下古生界;Nh-Z—南华系-震旦系;Qb2—青白口系上部;Qb2-Pz1—青白口系上部-下古生界;Pt31aW—青白口系下部万年群;Pt31aSH—青白口系下部双桥山群;Pt31ay—青白口系下部宜丰岩组,Pt3z—新元古界张村蛇绿混杂岩;Pt2ts—中元古界铁沙街岩组;Pt2t—中元古界田里岩组;Pt2-3?—推测的扬子陆缘中新元古古岛弧沉积;γ2-九岭花岗岩基;F1—宜丰-景德镇板块对接带;F2—余干-婺源断裂带;F3—德兴-弋阳断裂带;F4—萍乡-绍兴地壳叠接带Figure 4. Structural style map of Jinningian-Caledonian Yifeng-Dexing superimposition type orogenic belt万年推覆体在印支期、燕山期以来又有多次不同程度的逆冲推覆活动,余干一带由双桥山群组成的飞来峰为其佐证。
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沉积盖层及推滑覆构造的覆盖与破坏
加里东运动后,晚古生代地层直接不整合覆盖于造山带的不同变质基底上,坳陷带内褶皱与推覆滑脱构造发育,总体为北推南滑的特征,分属北部九岭推覆系统和南部武功山滑覆系统。坳陷带南部的武功山滑覆系统(北坡滑褶带)分带性明显:南为后缘拉伸滑脱带;中为叠瓦式褶皱冲断带,褶皱轴面与冲断面以南倾为主;北为前缘逆冲带,同时伴有多层次低角度推覆,“三层楼”结构十分常见。坳陷北部受九岭南缘逆冲推覆作用影响,发生多层逆冲推覆,由双桥山群组成的飞来峰漂浮于晚古生代—侏罗纪地层之上。萍乡地区北部推覆体与南部滑覆体于慈化—黄茅一带对接,与上高一带在七宝山一线对接,形成一条强烈的变形带。
坳陷带东段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南部滑覆构造,在七宝山-赋春深断裂带东段的塔前—赋春一带对接,但该区向南东的逆冲推覆占主导地位,活动时间长、规模大,近期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南鄱阳盆地的楼梯岭和余干城南发现由双桥山群组成的飞来峰③,覆于二叠系煤系地层之上,最大推覆距离约200km。沉积盖层被切割、叠覆,于鄱阳、景德镇、塔前-赋春、乐平等地构成条带式构造岩片。变质基底中发育北东东向带状、网结状韧性剪切带。
该带岩浆侵入活动,除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S型花岗岩外,沿宜丰-景德镇、七宝山-赋春深断裂带形成了2条燕山期I型中酸性岩带,另有基性、超基性岩墙群。
4. 结论
长期以来,国内外地质学家和地质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提出各类造山带的不同成因、构造样式、动力学机制等模式。目前研究较为详细的造山带地表祼露与保存较好,而经历2次造山,又被后期推覆构造和沉积盖层严重覆盖的宜丰-德兴叠覆造山带在以往的文献中少有报道。笔者通过新一代《江西省区域地质志》①的研编,发现其为另一种新造山带样式,经初步研究,揭示了晋宁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加里东期扬子陆块与东南造山带碰撞的地壳演化史。
(1)宜丰-德兴叠覆造山带形成于晋宁期—加里东期,是一个隐伏-半隐伏型造山带,造山带物质组成具3层结构:代表中新元古代华南洋残迹的皖南伏川西村岩片、赣东北德兴-弋阳张村岩片、湘赣交界的苍溪-宜丰岩片;形成于扬子陆缘弧前盆地的万年群;伏于中上泥盆统之下,含微体海绵骨针的下南华统次深海相沉积的浅变质漫田岩片,以及属怀玉—广丰地区青白口纪晚期—早古生代沉积的下南华统乌石岩片和萍乡南部的广寒寨岩片。
(2)富含火山岩的苍溪-宜丰岩片、德兴-弋阳张村岩片是理想的寻找金、铜的有利场所,也是构造单元划分的重要断裂构造。
(3)该造山带内著名的晚古生代萍乡-乐平拗陷带,煤系地层被南北逆冲推(滑)覆(体)岩块大规模的掩埋,寻找隐伏煤田具有巨大潜力。
致谢: 在研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及成文过程中得到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杨明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热心指导,并对本文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在此致谢。 -
图 1 宜丰-德兴叠复型造山带地质略图
1—蛇绿岩、超基性岩;2—燕山期-印支期侵入岩;3—加里东期侵入岩;4—晋宁期侵入岩;5—早白垩世火山口;6—地质界线;7—推测断层;8—实测断层;9—推覆断层;10—韧性剪切带;E—古近系;K2—上白垩统;K1—下白垩统(火山盆地);T3-J—上三叠统-侏罗系;D-T2—泥盆系-中三叠统(其中C2-P2-中石炭统-中二叠统);Nh-O—南华系-奥陶系(扬子区盖层);Nh-∈—南华系-寒武系(华夏区变质地层);Pt31aD—新元古界登山群;Pt31aW—新元古界万年群;Pt31aSH—新元古界双桥山群;Pt31ay—新元古界宜丰岩组;Pt31az—新元古界张村岩组;gh—南华系-寒武系广寒寨岩片;m—下南华统漫田岩片;b—下南华统白土岩片;w—下南华统乌石岩片;j—南华系金山岭飞来峰;t—中元古代铁沙街岩片;g—中元古代田里岩片(广丰微陆块)
Figure 1.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Yifeng-Dexing superimposition type orogenic belt
图 2 江西北部地质构造单元综合区划图[1]
Figure 2. Composite zoning map of geological tectonic units in north Jiangxi
图 3 万载兴源冲矿区推覆构造窗剖面(据参考文献④修改)
Qhl—联圩组;C2h—黄龙组;Pt31y1-2—宜丰岩组;1—推覆断裂;2—铜矿体
Figure 3. Geological section showing tectonic window caused by thrust in the Xingyuanchong orefield, Wanzai
图 4 晋宁期—加里东期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结构样式(据参考文献[1]修改)
1—蛇绿混杂岩;2—角度不整合界线;3—断层与运动方向;D-T—泥盆系-三叠系;Nh-Pz1—南华系-下古生界;Nh-Z—南华系-震旦系;Qb2—青白口系上部;Qb2-Pz1—青白口系上部-下古生界;Pt31aW—青白口系下部万年群;Pt31aSH—青白口系下部双桥山群;Pt31ay—青白口系下部宜丰岩组,Pt3z—新元古界张村蛇绿混杂岩;Pt2ts—中元古界铁沙街岩组;Pt2t—中元古界田里岩组;Pt2-3?—推测的扬子陆缘中新元古古岛弧沉积;γ2-九岭花岗岩基;F1—宜丰-景德镇板块对接带;F2—余干-婺源断裂带;F3—德兴-弋阳断裂带;F4—萍乡-绍兴地壳叠接带
Figure 4. Structural style map of Jinningian-Caledonian Yifeng-Dexing superimposition type orogenic belt
表 1 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与邻近造山带岩石地层序列对比
Table 1 Rock stratigraphic sequence correlation between Yifeng-Dexing superimposition type orogenic belt and adjacent orogenic belts
地层 江南造山带 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 华南加里东期造山带 上覆地层 寒武系 荷塘组 广寒寨岩片 荷塘组 牛角河组 新元古界 震旦系 上统 灯影组 皮园村组 老虎塘组 下统 陡山沱组 陡山沱组 坝里组 南华系 上统 南沱组 南沱组 下坊组 下统 莲沱组 莲沱组 漫田岩片/乌石岩片 上施组 青白口系 上统 落可岽组 汉阳峰组 库里组 库里组 神山组 神山组 下统 双桥山群 修水组 万年群 程源组 安乐林组 牛头岭组 张村岩组(片) 宜丰岩组 计林组 枫树岭组 横浦组 -
杨明桂, 吴富江, 宋志瑞, 等.赣北:华南地质之窗[J].地质学报, 2015, 89(2):222-233. 杨明桂, 梅勇文.钦-杭古板块结合带与成矿带的主要特征[J].华南地质与矿产, 1997, 3:52-58. 杨明桂, 黄水保, 楼法生, 等.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J].中国地质, 2009, 36(3):528-543. 杨明桂.钦杭结合带与钦杭成矿带的特征与演化.江西地学新进展[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杨明桂, 祝俊平, 熊清华, 等.中新元古代华南裂谷系的格局及其演化[J].地质学报, 2012, 86(9):1367-1375. 杨明桂, 刘亚光, 黄志忠, 等.江西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划分及其与邻区对比[J].中国地质, 2012, 39(1):49-50. 杨明桂, 王发宁, 曾勇, 等.江西北部金属成矿地质[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4. 黄汲清, 任纪舜, 姜春发, 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400万中国构造简要说明[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程裕淇.中国区域地质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江西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4.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浙江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 高林志, 丁孝忠, 曹茜, 等.中国晚前寒武纪年表和年代地层序列[J].中国地质, 2010, 37(4):1014-1020. 高林志, 丁孝忠, 庞维华, 等.湘东北前寒武纪仓溪岩群变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J].地质通报, 2011, 30(10):1479-1484. 高林志, 杨明桂, 丁孝忠, 等.华南双桥山群和河上镇群凝灰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J].地质通报, 2008, 27(10):1744-1751. 高林志, 陈峻, 丁孝忠, 等.湘东北岳阳地区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对武陵运动的制约[J].地质通报, 2011, 30(7):1001-1008. 高林志, 黄志忠, 丁孝忠, 等.庐山筲箕洼组与星子岩群年代地层关系及SHRIMP锆石U-Pb年龄的制约[J].地球学报, 2012, 33(3):295-304. 张彦杰, 廖圣兵, 周效华, 等.江南造山带北缘鄣公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J].中国地质, 2010, 37(4):978-994. 覃兆松.地槽型震旦系在上高的发现——兼论两大构造单元的界线[J].江西地质, 1986, 13/14(1/2):23-25.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江西省区域地质志.2015 (待出版).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1:25万上饶市幅、景德镇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2002.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1:5万余干县幅、江埠幅、古楼埠幅、社赓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09.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省万载县野猫冲矿区铜多金属详查报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