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李锦轶

李锦轶. 2004: 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地质通报, 23(9): 986-1004.
引用本文: 李锦轶. 2004: 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地质通报, 23(9): 986-1004.
2004: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mosaicking and superim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of China and its evolution.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3(9): 986-1004.
Citation: 2004: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mosaicking and superim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of China and its evolution.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3(9): 986-1004.

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基金项目: 国家重要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综合研究课题《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综合研究》(编号:2001CB40981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211120647、49872066、4000121475、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项目(编号:992023)、中国地质调查局《中美矿产资源评价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mosaicking and superim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of China and its evolution

  • 摘要: 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地壳"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国大陆地壳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一级构造单元有中朝、塔里木、扬子、敦煌4个陆块和中央、西北、东北、西南、东南5个造山区(带).中朝陆块的形成源于古元古代期间发生的古大陆裂解;扬子、塔里木和敦煌陆块的形成源于新元古代早期发生的古大陆裂解.西北造山区的形成源于古生代晚期洋盆关闭、大陆碰撞并叠加新生代陆内再造山;东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包括古生代碰撞造山及中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中央造山带至三叠纪大陆碰撞才最后形成并叠加有新生代再造山;东南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次造山作用;西南造山带主要是中-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产物.这些单元都具有"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构造演化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可以划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中期-古新世和始新世以来4个构造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超大陆裂解-聚合旋回.其中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地壳形成演化与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古太平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5个动力学体制有关,相应地可以归结为古亚洲、古特提斯、古太平洋、特提斯和太平洋5个造山域.正是这些多阶段的超大陆裂解-聚合旋回及多个构造体制的叠加,形成了中国大陆地壳"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11
  • HTML全文浏览量:  2
  • PDF下载量:  221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修回日期:  2004-09-0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