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 第2期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花岗岩构造分析的基本概念和野外工作方法,阐述流动组构和变形组构的区别,并以实例说明花岗岩构造分析的地质意义。
本文简要介绍花岗岩构造分析的基本概念和野外工作方法,阐述流动组构和变形组构的区别,并以实例说明花岗岩构造分析的地质意义。
摘要:
笔者认为鄂东地区存在南沱期冰碛层,并认为该区震旦系与红安群不存在上下关系,也不存在不整合关系;二者是不同的两个原岩建造,不同的形变期次和不同的沉积构造单元的产物。震旦系可以划分为上、下二统和四个组,其中潘家湾组和胡海凹组为新建组。
笔者认为鄂东地区存在南沱期冰碛层,并认为该区震旦系与红安群不存在上下关系,也不存在不整合关系;二者是不同的两个原岩建造,不同的形变期次和不同的沉积构造单元的产物。震旦系可以划分为上、下二统和四个组,其中潘家湾组和胡海凹组为新建组。
摘要:
笔者于洛南西北的上庵沟等地,在前人所划的“陶湾群”庙湾组中发现了10处小壳化石和胶磷矿化产地。根据化石组合、岩性将庙湾组分解为三部分:蓟县系大庄组、震旦系罗圈组和下寒武统韩村组。认为将陶弯群划为晚元古代较妥。
笔者于洛南西北的上庵沟等地,在前人所划的“陶湾群”庙湾组中发现了10处小壳化石和胶磷矿化产地。根据化石组合、岩性将庙湾组分解为三部分:蓟县系大庄组、震旦系罗圈组和下寒武统韩村组。认为将陶弯群划为晚元古代较妥。
摘要:
笔者首次在河南林县发现下奥陶统牙形石,地层可划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在冶里组建立“Acoclus”oneotensis—Scolopodus restrictus 带;在亮甲山组建立 Paraserratognathuspaltodiformis 带。论证该区下奥陶统中间存在一个沉积间断。
笔者首次在河南林县发现下奥陶统牙形石,地层可划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在冶里组建立“Acoclus”oneotensis—Scolopodus restrictus 带;在亮甲山组建立 Paraserratognathuspaltodiformis 带。论证该区下奥陶统中间存在一个沉积间断。
摘要:
安徽省境内中新生代形成31个陆相坳、断陷盆地,其生成和发展具有多阶段性,可概括为:早中侏罗世为形成期,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为形成、发展期,晚白垩世晚期—早第三纪为发育高峰期,晚第三纪一第四纪为衰退期。
安徽省境内中新生代形成31个陆相坳、断陷盆地,其生成和发展具有多阶段性,可概括为:早中侏罗世为形成期,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为形成、发展期,晚白垩世晚期—早第三纪为发育高峰期,晚第三纪一第四纪为衰退期。
摘要:
山东海岸全长1957.8km,近海岸出露岛屿约40个,为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区。本文对主要岛屿的地质景观作较详细的描述介绍。
山东海岸全长1957.8km,近海岸出露岛屿约40个,为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区。本文对主要岛屿的地质景观作较详细的描述介绍。
1989, (2): 47-86.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区域地质研究程度,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科研教学、国防建设的需要,促进国际交流,扩大我国地质界的影响,地矿部直管局于今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京召开《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和《中国地质图(1∶500万)》编辑工作的座谈会。部分省局总工、副总工、技术顿问及各省区调队、地质队、水文公司、科研所的代表共48人出席会议,就其编辑工作的意义、任务要求、组织领导、时间安排等有关问题作了充分讨论。地质出版社表示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全面系统的反映我国区域地质特征的专著,最早是李四光教授1937年编著的《中国地质》;后来,程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区域地质研究程度,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科研教学、国防建设的需要,促进国际交流,扩大我国地质界的影响,地矿部直管局于今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京召开《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和《中国地质图(1∶500万)》编辑工作的座谈会。部分省局总工、副总工、技术顿问及各省区调队、地质队、水文公司、科研所的代表共48人出席会议,就其编辑工作的意义、任务要求、组织领导、时间安排等有关问题作了充分讨论。地质出版社表示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全面系统的反映我国区域地质特征的专著,最早是李四光教授1937年编著的《中国地质》;后来,程
摘要:
辽宁深断裂可以划分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三个系列。三个断裂系的深度、性质、活动时代、活动方式、岩浆活动等都各具特点。辽宁地区划出六个主要构造侵入岩成矿带。笔者认为,郯庐断裂在辽宁境内是一个被分解、被迭加的断裂系统。
辽宁深断裂可以划分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三个系列。三个断裂系的深度、性质、活动时代、活动方式、岩浆活动等都各具特点。辽宁地区划出六个主要构造侵入岩成矿带。笔者认为,郯庐断裂在辽宁境内是一个被分解、被迭加的断裂系统。
摘要:
本文分析对比老爷岭和太平岭两地区的地层发育、岩桨活动、构造运动、内生矿产、地球物理、地貌特征等的差异性、论证了同江—穆棱深大隐伏断裂的存在。同江—穆棱深大隐伏断裂是老爷岭隆起和太平岭褶皱带这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的重要分界线。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本文分析对比老爷岭和太平岭两地区的地层发育、岩桨活动、构造运动、内生矿产、地球物理、地貌特征等的差异性、论证了同江—穆棱深大隐伏断裂的存在。同江—穆棱深大隐伏断裂是老爷岭隆起和太平岭褶皱带这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的重要分界线。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摘要:
本文着重通过华北陆台北部冀东、密云、阜平、五台山、恒山、卓资—阳高、集宁、千里山等几个主要变质地区的热动力条件的研究,讨论其时空分布特点和演化规律,进一步研究变质作用特征和地壳演化的热历史。
本文着重通过华北陆台北部冀东、密云、阜平、五台山、恒山、卓资—阳高、集宁、千里山等几个主要变质地区的热动力条件的研究,讨论其时空分布特点和演化规律,进一步研究变质作用特征和地壳演化的热历史。
摘要:
笔者通过重庆中梁山地区海相二叠—三叠系过渡层的发现及研究,认为二叠、三叠系原划定的假整合面不存在;过渡层的时代应定为早三叠世,也就是把前人厘定的二叠、三叠系界线上移1.01m。
笔者通过重庆中梁山地区海相二叠—三叠系过渡层的发现及研究,认为二叠、三叠系原划定的假整合面不存在;过渡层的时代应定为早三叠世,也就是把前人厘定的二叠、三叠系界线上移1.01m。
摘要:
本文综述了构造置换的概念,通过典型的实例描述,讨论了置换的过程及其在区域变形分析中的意义。笔者将我国前寒武纪变质杂岩的构造分为5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的填图和构造研究方法作了讨论。
本文综述了构造置换的概念,通过典型的实例描述,讨论了置换的过程及其在区域变形分析中的意义。笔者将我国前寒武纪变质杂岩的构造分为5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的填图和构造研究方法作了讨论。
摘要:
微古植物化石产于云开群中亚群中段上部的灰色条带状硅质岩中,共计15属30种。笔者推论广泛分布于粤西的云开群,其时代不应仅限于震旦纪,其中还应包含有青白口纪甚至更老的地层。
微古植物化石产于云开群中亚群中段上部的灰色条带状硅质岩中,共计15属30种。笔者推论广泛分布于粤西的云开群,其时代不应仅限于震旦纪,其中还应包含有青白口纪甚至更老的地层。
摘要:
五趾型恐龙行走遗迹化石产于中三叠统关岭组下部具干裂纹的泥质白云岩层面上,出露面积近100m~2。共有数十对恐龙足迹,组成三组不同方向的步迹。第一组有前后掌足迹,二、三组只有后掌足迹,说明该恐龙既可以四肢行走,也可只用后肢行走。层面虽剥开30多年,遗迹仍保存十分完好。笔者建议把遗迹化石点建成贵州西部旅游线上一个内容独特的地质旅游观光点。
五趾型恐龙行走遗迹化石产于中三叠统关岭组下部具干裂纹的泥质白云岩层面上,出露面积近100m~2。共有数十对恐龙足迹,组成三组不同方向的步迹。第一组有前后掌足迹,二、三组只有后掌足迹,说明该恐龙既可以四肢行走,也可只用后肢行走。层面虽剥开30多年,遗迹仍保存十分完好。笔者建议把遗迹化石点建成贵州西部旅游线上一个内容独特的地质旅游观光点。
摘要:
赣中1:5万东固幅区调,首次在上震旦统老虎塘组和下寒武统牛角河群采获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从而为这套地层的划分提供了古生物佐证。两组微古植物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共同分子,表现为连续演化的特点,说明震旦系和寒武系的沉积是连续的。
赣中1:5万东固幅区调,首次在上震旦统老虎塘组和下寒武统牛角河群采获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从而为这套地层的划分提供了古生物佐证。两组微古植物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共同分子,表现为连续演化的特点,说明震旦系和寒武系的沉积是连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