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被引用次数(205) |
|
|
潘桂棠,李兴振,王立全,丁俊,陈智粱 2002年第21卷, 第11期:701~707 |
|
2、 |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思考 被引用次数(96) |
|
|
潘桂棠,王立全,朱弟成 2004年第23卷, 第1期:12~19 |
|
3、 |
天山古生代洋盆开启、闭合时限的岩石学约束——来自震旦纪、石炭纪火山岩的证据 被引用次数(96) |
|
|
夏林圻,张国伟,夏祖春,徐学义,董云鹏,李向民 2002年第21卷, 第2期:55~62 |
|
4、 |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 被引用次数(93) |
|
|
舒良树 2012年第31卷, 第7期:1035~1053 |
|
5、 |
新编华南花岗岩分布图及其说明 被引用次数(85) |
|
|
孙涛 2006年第25卷, 第3期:332~335,i0001 |
|
6、 |
张家口组火山岩SHRIMP定年及其重大意义 被引用次数(80) |
|
|
牛宝贵,和政军,宋彪,任纪舜 2003年第22卷, 第2期:140~141 |
|
7、 |
天山山脉地貌特征、地壳组成与地质演化 被引用次数(77) |
|
|
李锦轶,王克卓,李亚萍,孙桂华,褚春华,李丽群,朱志新 2006年第25卷, 第8期:895~909 |
|
8、 |
1:25万地质填图进一步揭开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的神秘面纱 被引用次数(76) |
|
|
任纪舜,肖黎薇 2004年第23卷, 第1期:1~11 |
|
9、 |
燕山板内变形带侏罗纪主要构造事件 被引用次数(75) |
|
|
赵越,张拴宏,徐刚,杨振宇,胡健民 2004年第23卷, 第9期:854~863 |
|
10、 |
西藏冈底斯岛弧及其铜多金属矿带的基本特征与远景评估 被引用次数(74) |
|
|
王全海,王保生,李金高,姚鹏,李志,周祖翼,程力军,刘鸿飞 2002年第21卷, 第1期:35~40 |
|
11、 |
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用次数(69) |
|
|
张旗,王焰,刘伟,王元龙 2002年第21卷, 第7期:431~435 |
|
12、 |
东昆仑印支晚期幔源岩浆活动 被引用次数(68) |
|
|
罗照华,柯珊,曹永清,邓晋福,谌宏伟 2002年第21卷, 第6期:292~297 |
|
13、 |
西藏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用次数(66) |
|
|
朱弟成,潘桂棠,王立全,莫宣学,赵志丹,周长勇,廖忠礼,董国臣,袁四化 2008年第27卷, 第9期:~1550 |
|
14、 |
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几个关键地质问题的思考 被引用次数(65) |
|
|
李才,翟庆国,程立人,徐峰,黄小鹏 2005年第24卷, 第4期:295~301 |
|
15、 |
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与成因 被引用次数(65) |
|
|
朱光,刘国生,牛漫兰,宋传中,王道轩 2003年第22卷, 第3期:200~207 |
|
16、 |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被引用次数(64) |
|
|
许志琴,李化启,侯立炜,付小芳,陈文,曾令森,蔡志慧,陈方远 2007年第26卷, 第10期:1262~1276 |
|
17、 |
西天山的增生造山过程 被引用次数(63) |
|
|
高俊,钱青,龙灵利,张喜,李继磊,苏文 2009年第28卷, 第12期:1804~1816 |
|
18、 |
冈底斯地区发现印支期巨斑花岗闪长岩——古冈底斯造山的存在证据 被引用次数(60) |
|
|
李才,王天武,李惠民,曾庆高 2003年第22卷, 第5期:364~366 |
|
19、 |
天山石炭纪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 被引用次数(58) |
|
|
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李向民,马中平,王立社 2004年第23卷, 第9期:903~910 |
|
20、 |
华北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被引用次数(56) |
|
|
高林志,张传恒,史晓颖,周洪瑞,王自强 2007年第26卷, 第3期:249~255 |
|
21、 |
藏西班公湖斑岩铜矿带的形成时代与成矿构造环境 被引用次数(56) |
|
|
曲晓明,辛洪波 2006年第25卷, 第7期:792~799 |
|
22、 |
数字区调新技术新方法——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三维可视化及影像动态分析 被引用次数(55) |
|
|
武年,廖崇高,濮国梁,徐,强,于庆文,徐,凌 2003年第22卷, 第1期:60~64 |
|
23、 |
赣南崇义地区淘锡坑钨矿的地质特征与成矿时代 被引用次数(55) |
|
|
陈郑辉,王登红,屈文俊,陈毓川,王平安,许建祥,张家菁,许敏林 2006年第25卷, 第4期:496~501 |
|
24、 |
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 被引用次数(55) |
|
|
张国伟,程顺有,郭安林,董云鹏,赖绍聪,姚安平 2004年第23卷, 第9期:846~853 |
|
25、 |
秦岭造山带中-新元古代(早期)地质演化 被引用次数(52) |
|
|
陆松年,陈志宏,李怀坤,郝国杰,周红英,相振群 2004年第23卷, 第2期:107~112 |
|
26、 |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初步研究 被引用次数(52) |
|
|
刘传正,温铭生,唐灿 2004年第23卷, 第4期:303~309 |
|
27、 |
柴达木盆地北缘“达肯大坂群”的再厘定 被引用次数(51) |
|
|
陆松年,王惠初,李怀坤,袁桂邦,辛后田,郑健康 2002年第21卷, 第1期:19~23 |
|
28、 |
土壤和沉积物中元素的化学形态及其顺序提取法 被引用次数(51) |
|
|
王亚平,黄毅,王苏明,许春雪,刘妹 2005年第24卷, 第8期:728~734 |
|
29、 |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限 被引用次数(49) |
|
|
莫宣学,赵志丹,周肃,董国臣,廖忠礼 2007年第26卷, 第10期:1240~1244 |
|
30、 |
锆石Hf同位素组成的LA-MC-ICP-MS测定 被引用次数(48) |
|
|
耿建珍,李怀坤,张健,周红英,李惠民 2011年第30卷, 第10期:1508~1513 |
|
31、 |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侏罗纪地层划分及时代探讨 被引用次数(47) |
|
|
任东,高克勤,郭子光,姬书安,谭京晶,宋卓 2002年第21卷, 第8期:584~591 |
|
32、 |
西藏羌塘角木日地区二叠纪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意义 被引用次数(47) |
|
|
翟庆国,李才,程立人,张以春 2004年第23卷, 第12期:1228~1230 |
|
33、 |
侵入下马岭组的基性岩床的锆石和斜锆石U-Pb精确定年——对华北中元古界地层划分方案的制约 被引用次数(46) |
|
|
李怀坤,陆松年,李惠民,孙立新,相振群,耿建珍,周红英 2009年第28卷, 第10期:1396~1404 |
|
34、 |
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深地震探测综述 被引用次数(46) |
|
|
高锐,肖序常,高弘,李秋生,刘训,姜枚,史大年 2002年第21卷, 第1期:11~18,T001,T002 |
|
35、 |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与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记录 被引用次数(44) |
|
|
季六,翟庆国,董永胜,曾庆高,黄小鹏 2007年第26卷, 第1期:13~21 |
|
36、 |
埃达克岩的多样性 被引用次数(43) |
|
|
张旗,许继峰,王焰,肖龙,刘红涛,王元龙 2004年第23卷, 第9期:959~965 |
|
37、 |
再论西昆仑库地蛇绿岩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用次数(42) |
|
|
肖序常,王军,苏犁,宋述光 2003年第22卷, 第10期:745~750 |
|
38、 |
华南东段早古生代造山带研究 被引用次数(41) |
|
|
舒良树,于津海,贾东,王博,沈渭洲,张岳桥 2008年第27卷, 第10期:~1593 |
|
39、 |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 被引用次数(41) |
|
|
杨忠芳,成杭新,奚小环,刘爱华 2005年第24卷, 第8期:687~693 |
|
40、 |
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
及构造环境 被引用次数(40) |
|
|
朱弟成,潘桂棠,王立全,莫宣学,赵志丹,周长勇,廖忠礼,董国臣,袁四化 2008年第27卷, 第4期:458~468 |
|
41、 |
东南大陆边缘早侏罗世火成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用次数(40) |
|
|
邢光福,杨祝良,毛建仁,舒良树,沈加林,孙强,陈荣,陶奎元 2002年第21卷, 第7期:384~391 |
|
42、 |
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用次数(39) |
|
|
李廷栋 2002年第21卷, 第7期:370~376 |
|
43、 |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进展与新认识 被引用次数(39) |
|
|
张岳桥,董树文 2008年第27卷, 第9期:~1390 |
|
44、 |
西秦岭南缘勉略构造带主要地质特征 被引用次数(39) |
|
|
裴先治,张国伟,赖绍聪,李勇,陈亮,高明 2002年第21卷, 第8期:486~494 |
|
45、 |
中国地质公园地质背景浅析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 被引用次数(38) |
|
|
赵逊,赵汀 2003年第22卷, 第8期:620~630 |
|
46、 |
西秦岭天水地区关子镇蛇绿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用次数(38) |
|
|
裴先治,丁仨平,胡波,李勇,张国伟,郭军锋 2004年第23卷, 第12期:1202~1208 |
|
47、 |
内蒙古中部苏尼特左旗地区三叠纪A型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用次数(38) |
|
|
石玉若,刘敦一,张旗,简平,张福勤,苗来成,张履桥 2007年第26卷, 第2期:183~189 |
|
48、 |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特征与构造演化 被引用次数(36) |
|
|
舒良树,周新民,邓平,余心起,王彬,祖辅平 2004年第23卷, 第9期:876~884 |
|
49、 |
湘南骑田岭锡矿成矿规律探讨 被引用次数(36) |
|
|
黄革非,龚述清,蒋希伟,谭双喜,黎传标,刘东红 2003年第22卷, 第6期:445~451 |
|
50、 |
东昆仑约格鲁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特征及成因 被引用次数(36) |
|
|
刘成东,张文秦,莫宣学,罗照华,喻学惠,李述为,赵欣 2002年第21卷, 第11期:739~744 |
|
51、 |
柴达木盆地南缘金水口群的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锆石U-Pb SHRIMP年龄证据 被引用次数(36) |
|
|
张建新,孟繁聪,万渝生,杨经绥,董国安 2003年第22卷, 第6期:397~404 |
|
52、 |
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预测 被引用次数(32) |
|
|
黄朋,潘桂棠,王立全,胡宁 2002年第21卷, 第11期:794~798 |
|
53、 |
班公湖-怒江带、羌塘地块特提斯演化
与成矿地质背景 被引用次数(32) |
|
|
耿全如,潘桂棠,王立全,彭智敏,张璋 2011年第30卷, 第8期:1261~1274 |
|
54、 |
湘东南茶陵地区锡田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用次数(31) |
|
|
马铁球,柏道远,邝军,王先辉 2005年第24卷, 第5期:415~419 |
|
55、 |
中国CO2地质埋存条件分析及有关建议 被引用次数(31) |
|
|
张洪涛,文冬光,李义连,张家强,卢进才 2005年第24卷, 第12期:1107~1110 |
|
56、 |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与方法 被引用次数(31) |
|
|
周国华,秦绪文,董岩翔 2005年第24卷, 第8期:721~727 |
|
57、 |
强化开展地壳内部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找矿、勘探和开发 被引用次数(30) |
|
|
滕吉文 2006年第25卷, 第7期:767~771 |
|
58、 |
西藏羌塘南部发现奥陶纪-泥盆纪地层 被引用次数(30) |
|
|
李才,程立人,张以春,翟庆国 2004年第23卷, 第5期:602~604 |
|
59、 |
南秦岭耀岭河群裂谷型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 被引用次数(30) |
|
|
李怀坤,陆松年,陈志宏,相振群,周红英,郝国杰 2003年第22卷, 第10期:775~781 |
|
60、 |
秦岭晚古生代弧前增生的背驮型盆地体系 被引用次数(30) |
|
|
王宗起,王涛,闫臻,闫全人 2002年第21卷, 第8期:456~464 |
|
61、 |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花岗岩的识别 被引用次数(30) |
|
|
张旗,王元龙,金惟俊,贾秀勤,李承东 2008年第27卷, 第1期:1~18 |
|
62、 |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和层序特征 被引用次数(29) |
|
|
杨友运 2005年第24卷, 第4期:369~372 |
|
63、 |
冀北早白垩世火山—沉积作用及构造背景 被引用次数(29) |
|
|
邵济安,张履桥,储著银 2003年第22卷, 第6期:384~390 |
|
64、 |
中蒙边境欧玉陶勒盖大型铜-金矿床的发现及对找矿勘查工作的启示 被引用次数(29) |
|
|
张义,聂凤军,江思宏,胡朋 2003年第22卷, 第9期:708~712 |
|
65、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中的石榴辉石岩——印度大陆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至80~100km深度的证据 被引用次数(29) |
|
|
张泽明,郑来林,王金丽,赵旭东,石超 2007年第26卷, 第1期:1~12 |
|
66、 |
松潘地块与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的性质和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揭露 被引用次数(29) |
|
|
高锐,马永生,李秋生,朱铉,张季生,王海燕,李鹏武,卢占武,管烨 2006年第25卷, 第12期:1361~1367 |
|
67、 |
西藏雅鲁藏布江成矿区矿产资源评价新进展 被引用次数(29) |
|
|
李光明,杨家瑞,丁俊 2003年第22卷, 第9期:699~703 |
|
68、 |
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用次数(28) |
|
|
吴珍汉,吴中海,胡道功,赵逊,叶培盛 2006年第25卷, 第7期:782~791 |
|
69、 |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用次数(28) |
|
|
徐友宁,袁汉春,何芳,陈社斌,张江华 2003年第22卷, 第10期:829~832 |
|
70、 |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伸展构造研究的几个问题及其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用次数(28) |
|
|
王涛,郑亚东,张进江,王新社,曾令森,童英 2007年第26卷, 第9期:1154~1166 |
|
71、 |
藏南萨迦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及其成因 被引用次数(28) |
|
|
李德威,刘德民,廖群安,张雄华,袁宴明 2003年第22卷, 第5期:303~307 |
|
72、 |
柴达木盆地北缘滩间山群的构造属性及形成时代 被引用次数(28) |
|
|
王惠初,陆松年,袁桂邦,辛后田,张宝华,王青海,田琪 2003年第22卷, 第7期:487~493 |
|
73、 |
藏南喜马拉雅北坡色龙地区二叠系基性火山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用次数(28) |
|
|
朱同兴,潘桂棠,冯心涛,邹光富,李建忠 2002年第21卷, 第11期:717~722 |
|
74、 |
阿尔金山米兰红柳沟的席状岩墙群:海底扩张的重要证据 被引用次数(28) |
|
|
杨经绥,吴才来,史仁灯 2002年第21卷, 第2期:69~74 |
|
75、 |
湘南郴州地区骑田岭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用次数(28) |
|
|
李金冬,柏道远,伍光英,车勤建,刘耀荣,马铁球 2005年第24卷, 第5期:411~414 |
|
76、 |
北秦岭老君山、秦岭梁环斑结构花岗岩岩浆混合的岩相学证据及其意义 被引用次数(27) |
|
|
王晓霞,王涛,卢欣祥,肖庆辉 2002年第21卷, 第8期:523~529 |
|
77、 |
大兴安岭北部绣峰组下部砾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用次数(27) |
|
|
李锦轶,和政军,莫申国 2004年第23卷, 第2期:120~129 |
|
78、 |
埃达克岩的特征、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用次数(27) |
|
|
罗照华,柯珊,谌宏伟 2002年第21卷, 第7期:436~440 |
|
79、 |
西藏措勤地区发现第三纪富钾岩浆岩 被引用次数(27) |
|
|
马润则,刘登忠,陶晓风,石和,胡新伟 2002年第21卷, 第11期:728~731 |
|
80、 |
云南丽江地区大具盆地早更新世金沙江砾石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用次数(27) |
|
|
赵希涛,张永双,胡道功,曲永新 2006年第25卷, 第12期:1381~1386 |
|
81、 |
辽西北票和义县地区义县组综合对比研究 被引用次数(26) |
|
|
张宏,王五力,李之彤,杨芳林 2004年第23卷, 第8期:766~777 |
|
82、 |
藏南洛扎地区过铝质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用次数(26) |
|
|
童劲松,钟华明,夏军,鲁如魁,杨世学 2003年第22卷, 第5期:308~318 |
|
83、 |
藏北北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时代归属的新证据 被引用次数(26) |
|
|
王剑,汪正江,陈文西,付修根,陈明 2007年第26卷, 第4期:404~409 |
|
84、 |
中朝板块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柱与构造环境新思考 被引用次数(26) |
|
|
乔秀夫,高林志,张传恒 2007年第26卷, 第5期:503~509 |
|
85、 |
南岭中段郴州一带中、晚侏罗世花岗岩浆的混合作用--来自镁铁质微粒包体的证据 被引用次数(26) |
|
|
马铁球,伍光英,贾宝华,柏道远,王先辉,陈必河 2005年第24卷, 第6期:506~512 |
|
86、 |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被引用次数(26) |
|
|
张长厚,吴淦国,徐德斌,王根厚,孙卫华 2004年第23卷, 第9期:864~875 |
|
87、 |
内蒙古宁城地区道虎沟化石层同位素年代学 被引用次数(26) |
|
|
陈文,季强,刘敦一,张彦,宋彪,刘新宇 2004年第23卷, 第12期:1165~1169 |
|
88、 |
东天山企鹅山群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 被引用次数(26) |
|
|
李向民,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马中平,王立社 2004年第23卷, 第12期:1215~1220 |
|
89、 |
西藏申扎地区晚三叠世多布日组地层剖面的启示——对冈底斯印支运动的地层学制约 被引用次数(26) |
|
|
曲永贵,王永胜,张树岐,吕鹏,姜雪飞 2003年第22卷, 第7期:470~473 |
|
90、 |
变质核杂岩的定义、类型及构造背景 被引用次数(26) |
|
|
G. A. Davis,郑亚东 2002年第21卷, 第4期:185~192 |
|
91、 |
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用次数(26) |
|
|
赵越,崔盛芹,郭涛,徐刚 2002年第21卷, 第4期:211~217 |
|
92、 |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缘多龙地区侏罗纪
增生杂岩的特征及意义 被引用次数(25) |
|
|
李光明,段志明,刘,波,张,晖,董随亮,张,丽 2003年第22卷, 第1期:1256~1260 |
|
93、 |
南苏鲁造山带根部的物质组成及变质作用 被引用次数(25) |
|
|
张泽明,许志琴,刘福来,孟繁聪,杨天南,李天福,殷秀兰 2002年第21卷, 第10期:609~616 |
|
94、 |
新疆的印支运动与成矿 被引用次数(25) |
|
|
朱永峰 2007年第26卷, 第5期:510~519 |
|
95、 |
南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 被引用次数(25) |
|
|
姚伯初,万玲,吴能友 2005年第24卷, 第1期:1~8 |
|
96、 |
西藏冈底斯地区矽卡岩型矿床资源潜力初析 被引用次数(25) |
|
|
王方国,李光明,林方成 2005年第24卷, 第4期:378~385 |
|
97、 |
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INDEPTH)研究进展 被引用次数(25) |
|
|
赵文津,赵逊,史大年,刘葵,江万,吴珍汉,熊嘉育,郑玉坤 2002年第21卷, 第11期:691~700 |
|
98、 |
拉萨北部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层序新议 被引用次数(25) |
|
|
董国臣,莫宣学,赵志丹,王亮,周肃 2005年第24卷, 第6期:549~557 |
|
99、 |
阿尔金山地区构造单元划分和前寒武纪重要地质事件 被引用次数(25) |
|
|
刘永顺,于海峰,辛后田,陆松年,修群业,李铨 2009年第28卷, 第10期:1430~1438 |
|
100、 |
印度/亚洲碰撞——南北向和东西向拆离构造与现代喜马拉雅造山机制再讨论 被引用次数(24) |
|
|
许志琴,杨经绥,戚学祥,崔军文,李海兵,陈方远 2006年第25卷, 第1期:1~14 |
|
|